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中的作用研究

时间:2022-09-30 04:48:24

指导教师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现代教育并不止于单纯的教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指导教师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指引方向。笔者通过自身工作经历,就指导教师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指导教师;科研活动;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乎国家的未来,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的理论知识而获得,更在于课堂之外的亲身实践。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指导老师在科研创新活动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科研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老师始终都发挥着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指引方向的作用。笔者在近几年中担任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了几个科研创新项目,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根据《芳砜纶牵切纱产品的研究》《耐高温阻燃面料的研发》等科研创新项目撰写的论文成功地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在各类科研创新活动评比中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励,当然也有一些不足和遗憾的地方。通过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深深体会到作为指导老师应发挥如下作用:

1.培养创新意识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指导老师在科研创新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克服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用身边一些参加过创新活动的同学取得的成绩积极引导周围的同学们,使他们认识到创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创新并不神秘,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是否意识到并能积极的参与。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树立创新可培养的观念,使大学生形成创新价值观,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心中。

2.增强创新自信心

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中,有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想依赖于指导教师,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些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中途退出项目;也有些学生在申请项目时就是为了给自己积累一个经历,而不是真正地对创新项目感兴趣。这些都会影响科研创新活动的实际效果。因此,指导老师应培养学生对传统依赖思想挑战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在指导科研创新活动的课题选择时,要由浅入深,切忌急于求成,刚开始的科研创新项目尽可能要有成功的把握,使学生既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乐趣,又实现了自我创新。如果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走了弯路或遇到失败,也不必马上予以纠正,而是以引导为主,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战胜自我的能力。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一些新的想法和方案可以在创新活动中进行验证,通过验证来纠正、完善创新项目方案,直到创新项目成功,从中使学生提高兴趣,增强创新自信心。

3.拟定创新计划

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中,指导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对于课题的设计方案、技术路线,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规划,但要指导学生对科研课题的设计工作要规划到每一个细节。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工作提出建议,但绝不越俎代庖。要注重大学生自学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创新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绝大部分工作由学生自己去做,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冲动和创新思维的自觉性,如果学生失去了创作的空间,也就失去了创造的激情和乐趣,而激情和乐趣才是敬业精神的基础。

4.培养创新团队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先天不足在中小学阶段实际上未能得到很好弥补,必然带入高等学校,在高等学校期间如果得不到扭转则必然会带入社会。通过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利于提高他们与人共事时的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人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指导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间的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技巧,通过彼此间的查漏补缺,使学生体会到团队智慧的力量。在科研创新团队的活动中,使他们互敬互重、相互宽容,容纳各自的差异性、独特性;通过创新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如果团队成员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配合与协作,团队便能够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各成员相加之和的效果;反之,若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磨擦掣肘,能量相互抵消,团队则会一事无成。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能否培养出既有渊博知识,又有超强的动手能力;既有独立工作能力,又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衡量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的标准之一。

5.确定创新课题方向

大学生能够自主提出创新课题的题目固然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方式,但大学生提出创新计划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特别对于一二年级的本科生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不是很广很深,较难提出具有可行的、准确研究范围的题目,往往不是存在研究目的不明确就是具体实施困难等问题,所以提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且可行的题目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指导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指导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选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老师提出的题目,通过对题目的熟悉和认识,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后,和老师共同探讨,加入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完成题目的确定。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能够保证题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邓成超.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量质化评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18(6):164-168.

[2]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N].大学教育科学,2008, (1):20-23.

上一篇:完善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思考 下一篇: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