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惯性犹存 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时间:2022-09-30 03:08:56

经济下行惯性犹存 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摘要:近期,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组织对省内377位企业家、175位银行家和5120位城镇居民就当前经济形势、物价走势、资金状况、投资理财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热度指数持续回落,下行趋势明显,通货膨胀的压力有所缓解,但“一保一防”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企业家、银行家和居民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敏感度不断提高,利率水平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所改善。

关键词:问卷调查;宏观经济;物价;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08)10-0037-04

一、宏观经济“由热变冷”拐点出现,预期未来仍将惯性下行

2008年3季度,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偏冷”的银行家和企业家分别占被调查群体的12%和11.57%,分别比上季度提高12和5.14个百分点,银行家和企业家双双判断经济进入“冷区间”的占比年内首次超过10%,经济过热的迹象明显反转。主要原因在于:从国际形势来看,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指数和消费者信心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对国际经济衰退的预期。越南经济危机也对亚洲经济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发展中国家面临经济危机的风险也让企业家和银行家对未来外需感到担忧。从国内形势来看,今年我国相继出现了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震灾和水灾,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冲击,出口型企业在原材料、劳动力、资金及人民币升值等成本上升的综合挤压及煤、电、油、运瓶颈约束下,生存环境恶化势头没有根本改观。2008年上半年山东省GDP、工业增加值、利润、投资增速同比分别下降0.9、2.9、3.6和3.3个百分点,下行迹象比较明显。当前,应防止经济惯性下行可能带来的“硬着陆”,宜采取“宽财政稳货币”的调控政策,校正收入分配体系失衡、收入差距拉大带来的内需不振现象,以消费需求增长来维持经济的平稳调整。

二、企业家、银行家和城镇居民景气感受全线下降,“保增长”目标面临较大压力

(一)企业经营状况和行业景气度下滑,供需状况一致弱化

3季度,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煤电油运紧张、外部需求增长乏力和资金瓶颈制约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企业自身经营和行业景气状况双双急剧降温,42.98%的企业家认为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比上季度下降8.48个百分点;37.19%的企业家认为所在行业整体经营状况“良好”,比上季度下降8.66个百分点,双双降至2004年2季度以来的最低点。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原材料供需矛盾加剧,尤其是灾后重建的全面展开增大了对原材料的需求。而节能减排政策使上游产业环保成本显著上升,大量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停工或减产,短期内产能难以大幅提升。问卷调查反映,3季度企业原材料供给指数为7.85%,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2.27和18.91个百分点。

二是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作用凸显, 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保证。由于我国对石油、煤炭、电力等资源型产品实行价格管制,由此带来的供给约束使煤电油运“瓶颈”对企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大,特别是3季度随着夏季用油、用电高峰的到来,能源、电力供应出现了短缺现象。问卷调查反映,3季度企业能源、电力供应指数分别为-6.4%、-19.21%,分别比上季度大幅下降34.2和59.67个百分点,两指数在时隔11年之后再度回到负值区间。

三是内需拉动作用减弱,产品市场需求乏力,市场需求指数下降至5年来最低水平。问卷调查反映,3季度企业产品需求状况景气指数为25.21%,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3.17和10.89个百分点,降至2003年3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内需大幅回落是造成产品需求状况下滑的重要原因。本季度国内订单指数大幅“跳水”,由上季度的25.73%下降至17.36%,

跌至2004年3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表明剔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投资、消费需求不足,拉动内需压力仍然很大。

四是受需求下滑和运输管制影响,产品销售景气度大幅下降至2002年底以来的最低点。3季度,由于市场需求下滑影响和奥运期间对物流运输的管制,产品销售景气状况大幅下降。问卷调查显示,企业产品销售状况景气指数为21.28%,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1.71和11.92个百分点,为2002年底以来的最低点。产品销售景气状况下降,导致企业产成品库存增加、存货周转速度下降。8月份,377户监测企业产成品余额为56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35%,同比大幅提高6.37个百分点。

(二)银行业运行出现下行迹象,经营风险有所扩大

3季度,由于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下行,银行业资产质量、竞争力状况和业务需求量均出现明显下滑,74.86%的银行家判断银行业运行“良好”,同比下降13.14个百分点;86.29%的银行家判断本行运行“良好”,同比下降4.57个百分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银行资产质量出现下滑。3季度,银行资产质量景气指数为60.86%,比上季度下降1.85个百分点,主要是逾期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占比分别比上季度增加0.57和1.14个百分点。年初以来,商业银行实施信贷总量控制使银行贷款增长受限,对不良资产的稀释作用大幅减弱。此外,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增长放缓,部分小企业和外向型企业的持续经营出现困难,少数地区房价下跌,都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构成潜在威胁。

二是银行竞争力有所下降。3季度,银行竞争力景气指数为71.29%,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14和5.66个百分点,其中城商行、农商行及农信社的竞争力景气指数分别比上季度下降12.5和6.45个百分点。城商行、农商行及农信社应当以增加网点数量、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把握特色经营为方向,不断提高竞争力。

三是银行业务需求下滑。3季度,银行业务需求景气指数为72.29%,比上季度下降0.42个百分点,其中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景气指数分别比上季度下降1.15和1.43个百分点。近期随着股市行情下调,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明显下降,银行中间业务受到证券市场调整的影响,收入增长放缓。

(三)城镇居民收入满意度下降,收入预期不乐观

3季度,31.76%的城镇居民认为收入较三个月前“增加”,28.16%的居民预期未来三个月收入“增加”,比上季度分别下降1.09和1.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企业成本增加、效益下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大幅涨价及财务成本增加,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效益下滑,工人实际收入水平下滑。1―8月,人民银行监测的中小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51%,比去年同期回落46.63个百分点,职工人均实发工资同比增长10.6%,回落1.09个百分点。

二是消费价格指数持续高位运行,居民实际购买力下降。1-8月份,山东省CPI同比上涨6.4%,其中,8月份全省CPI同比上涨4.5%。另外,1―6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1%,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仅增长8%,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际购买力水平。

三是股市、楼市低迷,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幅缩水。今年以来,受经济下行、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股市和楼市由过去的财富“正效应”向“负效应”转化,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幅下降。上半年,山东省居民股息和红利收入同比下降10.3%。城镇居民人均用于购房、建房的支出为312元,同比下降29.7%,其中,购房金额下降23.3%。

三、物价总水平持续回落,通胀压力有所缓和

(一)企业生产成本上涨压力缓和,但产品销售价格高企,实现“防通胀”目标难度不减

3季度,受全球经济放缓所导致的需求下降、美元反弹等因素影响,包括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通货膨胀压力减弱。调查显示,48.55%的企业家认为本季度生产资料综合价格“上升”,比上季度下降3.73个百分点。但是,33.88%的企业家认为本季度产品销售价格“上升”,比上季度提高3.59个百分点。下游行业对物价上涨的缓冲作用不强,原材料价格向产品价格的传导仍有阻滞,物价总体偏高的形势没有发生实质性转变,实现“防通胀”目标难度不减。

(二)银行家判断消费品及服务价格降幅快于投资品价格,价格上涨预期明显减弱,但价格潜在反弹动能依然存在

3季度,62.29%的银行家预期未来物价仍将“上涨”,比上季度下降15.99个百分点,其中,分别有54.28%和58.29%的银行家判断投资品、消费及服务的价格将“上涨”,分别比上季度下降14.86和17.7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高企,增加了PPI向CPI传导的机率,8月份,山东省PPI同比上涨12.1%,连续14个月上涨,创13年来新高。随着PPI向CPI传导压力的累积,不排除CPI短暂回落后的再度“上翘”。

(三)CPI涨幅连续4个月持续回落,缓解了居民对高物价的不满情绪,居民通胀预期趋于乐观

3季度,37.27%的居民认为物价水平“过高、难以接受”,比上季度下降4.08个百分点。随着秋季农副产品供应的增加,食品价格水平有望进一步回落,居民物价上涨预期大幅回落。3季度,仅41.97%的居民预期未来三个月物价

“上升”,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5.98和8.36个百分点。

四、企业家、银行家和居民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敏感度不断提高

(一)企业家贷款掌握偏严感受仍然较为强烈,政策放松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满意度提高

3季度,认为贷款掌握“偏严”的企业家占比为33.26%,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4.22和13.14个百分点,表明从紧货币政策下,企业家对贷款掌握趋紧的感受仍然较为强烈。

同时,3季度中小企业贷款掌握景气指数为32.59%,比大型企业高1.34个百分点。8月末,监测企业中小型企业银行借款余额为239.58亿元,同比增长10.94%。近期央行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分别调增5%、10%,新增信贷主要投放于三农、中小企业以及抗震救灾,使中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度小幅提高。

(二)银行家对货币政策偏紧的预期减弱,利率水平满意度进一步上升,加息预期继续减弱

随着中央将经济工作主基调从过去的“双防”转为“一保一控”,人民银行调增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银行家对信贷政策从紧的预期减弱,预计下季度货币政策偏紧的银行家占52%,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7.7和10.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利率水平满意度进一步上升,加息预期继续减弱。3季度,银行家利率水平满意度达80%,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9.1和16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2007年6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效应逐步凸显。随着美国次级贷危机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和恶化,加之经济增速下降、储蓄持续超需增长、中美利差倒挂等多重因素影响,央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空间不大。

(三)居民储蓄意愿创新高,预防型储蓄动机较强,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储蓄或将重返刚性增长通道

3季度,45.5%的居民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选择了“更多储蓄”,为调查以来新高。从期限结构看,储蓄定期化趋势明显,7.52%的居民选择一年以上定期储蓄,创调查以来新高。受居民储蓄长期化偏好影响,居民资产中储蓄所占比重呈刚性增长之势,66.58%的居民家中最主要的金融资产为存款,为2007年以来最高水平。仅10.72%的居民未来支出首选购买股票或基金,较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4.51和26.92个百分点,也为2007年以来最低。

五、企业家、银行家和城镇居民对当前资金环境感受不同

(一)企业家对资金偏紧的感受较为强烈,中小企业状况略有好转

3季度,资金周转、销货款回笼及支付能力指数均创2005年3季度以来的最低点。从具体指标看:一是33.26%的企业家认为资金周转状况“良好”,较上季度下降7.19个百分点;其中,28.57%的中小型企业反映资金周转“良好”,较上季度下降6.46个百分点。二是39.67%的企业家认为销货款回笼情况“良好”,比上季度下降7.63个百分点,其中,33.65%的中小企业反映销货款回笼“良好”,较上季度下降9.34个百分点。三是37.4%的企业家认为企业支付能力状况“较强”,较上季度下降5.76个百分点,其中,32.38%的中小企业反映支付能力“较强”,较上季度下降5.2个百分点。这说明在高涨的成本压力下,企业资金周转紧张的局面加剧,同时,企业市场需求景气度下滑使企业销货款回笼和资金周转速度减缓,企业支付能力进一步减弱。

(二)受到储蓄存款大幅增加的影响,银行资金头寸较为充裕

3季度,分别有21.71%和18.86%的银行家认为本季度和预期的资金头寸“宽松”,均较上季度提高4.57个百分点,均连续四个季度递增,这主要是资本市场低迷、房地产市场走势不确定,大量资金从股市和房市回流银行,致使储蓄超常增长。3季度,67.43%的银行家认为储蓄存款“增加”,较上季度提高4.57个百分点。但受效益状况下滑和生产成本提高影响,企业存款来源指数小幅下降,3季度,64%的企业家认为企业存款“增加”,较上季度下降2.85个百分点。

(三)城镇居民负债面小幅萎缩,消费意愿减弱

受储蓄意愿高涨、投资意愿回落、消费意愿低迷影响,城镇居民借债消费行为下滑,负债面小幅萎缩。3季度,26.46%的居民反映“有债务”,比上季度下降0.49个百分点;14.45%的居民有消费贷款,比上季度下降0.45个百分点。同时,23.77%的居民认为在目前利率和价格水平下消费最合算,比上季度小幅下降1.13个百分点。

六、贷款需求与投放指数“双走低”,经济下行在削弱投资者信心的同时,加剧银行家“慎贷”心理

(一)受前期从紧货币政策的惯性影响,贷款需求与贷款投放仍处于下行通道

虽然3季度人民银行并未出台紧缩性货币政策,但由于前期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惯性影响,银行信贷“闸门”仍然呈收紧状态。3季度,贷款需求与贷款投放指数分别降至69.57%和66.14%,比上季度分别下降1.29和2.2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14和3.15个百分点。

贷款需求与投放同时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信贷规模控制“硬约束”。据调查,各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均下达了全年信贷规模控制目标,并要求基层行不得超出,地方性金融机构信贷增量也不得超过去年水平。地方性金融机构尽管资金头寸较为宽松,但受监管约束,信贷规模难以扩张。二是严格控制对“两高一资”行业的贷款。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收缩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限制性和高风险行业的贷款,部分不符合政策、发展规划、环境标准及信用不好的企业贷款需求难以满足。

(二)分行业看,各类贷款需求均小幅提高,但贷款投放却不一而同,其中非制造业中教育类贷款激增和房地产业贷款下滑形成鲜明对比

3季度,农业贷款、制造业贷款和非制造业贷款的景气指数分别为62.76%、68.37%和62.98%,分别比上季度提高0.17、0.75和0.32个百分点;但贷款投放不足,农业和制造业的贷款投放景气指数分别比上季度下降1.38和0.6个百分点,而非制造业贷款投放景气指数比上季小幅提高0.8个百分点。一是教育类贷款需求受到新学年影响大幅增加。3季度,教育类贷款的需求和投放景气指数分别为55.77%和52.43%,比上季度分别提高1.29和0.36个百分点,同比分别提高2.25和1.02个百分点。由于教育类贷款的增加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加上近几年国家倾向增加教育的投入,在9月份新学年开始之际,教育贷款的需求和投放明显增加。二是房地产贷款的需求和投放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双双下滑。3季度,房地产贷款需求指数和投放指数分别为57.88%和50.86%,分别比上季度下降2.49和3.76个百分点,同比分别下降4.88和8.45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需求和投放指数的回落,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明显下降、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加剧以及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导致居民购房意愿回落,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有价无市”,贷款呈现萎缩态势。

(三)分企业规模看,贷款明显倾向于中小企业

3季度,大型企业的贷款需求和投放景气指数分别为63.27%和61.42%,分别比上季度下降0.99和0.39个百分点,但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景气指数和贷款投放景气指数一致走高,其中,中型企业的贷款需求和投放指数分别为66.72%和62.56%,分别比上季度增长2.33和1.3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的贷款需求和投放指数分别为69.86%和65.71%,分别比上季度增长0.57和1.28个百分点。

目前贷款投放向中小企业倾斜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为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根据人总行精神,工、农、中、建、交等全国性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调增5%,其他商业银行信贷额度调增10%,且新增信贷额度必须用于“三农”和“小企业”。二是从紧货币政策下,各商业银行制定了中小企业贷款考核及激励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山东省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小企业授信户数稳步增长,中小型企业授信户数分别增长了6.4%和11.6%;同期,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7275.3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50.9%,占比较年初上升0.3个百分点,较同期上升1个百分点。三是大型企业融资渠道较多,可以通过签发商业票据、短期(中期)融资券等方式替代银行贷款,而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渠道相对较少,对银行贷款依赖度较高,加之在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财务成本上涨等压力下,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提高。

上一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的委托理论解释 下一篇:金融辐射力与金融中心层级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