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研究评述

时间:2022-09-30 02:47:21

三十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研究评述

摘要: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考生的年龄、学历、职业、就业及其他一般特点的研究;对自考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方法、影响自考生学业的因素及提高自考生的学习效果的研究;对自考生的一般心理特点、心理健康、能力等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我们应特别加强对所有自考生的各个方面,包括道德品质、心理、学习等方面的更加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自学考试;自考生;研究

中图分类号:1372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91―04

在所有教育中,学生都是最核心的构成要素,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考生作为受教育者和学习者,同样也是其中最核心的要素。对自考生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对提高自学考试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三十年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在1978―2010年,以“自考生”或“自学考试考生”为题目的期刊论文有309篇,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自考生”或“自学考试考生”为题目的论文有9篇。另外,在一些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博士学位论文中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对于自学考试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着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因此,本文拟对三十年来自学考试考生的有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系统的总结与反思。

一、三十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研究的综述

(一)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一般情况的研究

1 人们对自考生的年龄、学历、职业、就业等外在特点进行了研究。人们共同认可的观点是考生的年龄低龄化、考前学历提高以及接受系统助学者增加等,而对在职人员是否已成为自考生的主体,学术界的观点并不完全统一。如有人认为自考生以在职人员为主,有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非在职应考者的比例显著增加。有人认为,自考生的构成经历了在职成人、在职人员明显减少、主体由高中和中专毕业生变为高等教育毕业生三个阶段。还有学者认为自考生有以下特点:应考对象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由于各种原因不能、不便或不需要进入普通高校的求学人员是应考主体;高等教育供需矛盾越突出、越尖锐,越会出现相对集中的应考群体;在高等教育有较充分发展的时候,弱势人群在应考对象中所占比例越突出。还有人认为,自考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单位状况都比普通高校毕业生好;自考所学专业对个人的职务与职称升迁的作用非常显著;50%的自考毕业生表示将来还会选择通过自考深造,50%的被调查者对自考毕业生的就业持乐观态度。

2 学术界对自考生的一般内在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特点主要有: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卑心理重;学习素质相对偏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主动性;缺少坚韧不拔的毅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心理不够成熟等特点。也有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认为自考生的个体特征主要有:学习目的明确,求知欲强;有顽强的毅力,科学的方法;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原有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年龄大,记忆力减弱。之所以出现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对作为高考落榜生与在职人员两种不同的自考生群体考察的结果。

(二)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学习的研究

1 对自考生学习动机的研究。部分学者认为,自考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专业水平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取得文凭以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有人通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自考生都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放在前两位。有人认为,文凭和水平是巨大驱动力。还有人对在校自考生与社会上自考生的学习动机作了比较,认为在前者对自考的理解还停留在取得文凭和有利于就业上,后者则出于终身学习需要的比例更大。

2 对自考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研究。有学者指出,自考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个人自学或组织学习小组、在自学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听一些辅导课、在民办高校或补习学校学习。有人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自考生未接受辅导;排在前三位的辅导材料是模拟练习题、学习方法指导材料、曾经使用过的试题。还有人认为,不论是在校生还是社会考生对自学考试的助学要求都是比较强烈的。有学者总结了自考生的学习方法:认真阅读考试大纲和教材,边理解边记忆地把握课程内容;知识学体分理解、保持和运用三个步骤;技能随着自学专业课程而逐步提高。另外,妥善处理工学矛盾。

3 对影响自考生学业因素的研究。有人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自考学员共有七个因素对学习成败有较大影响,其中年龄、原有教育程度、居住地区、学习方法、学业自我效能对学业成就有直接的影响;低年龄段和高学历层次的学员较能顺利完成学业;自考学员实现学业成就的比例总体上存在下降的趋势。人们认为,影响自考生学业成功的积极因素有:学习积极主动;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辅导;毅力和积极的心理因素;正确的治学方法和良好的意志品质。认为影响自考生学业不良的因素主要有:对自学考试的基本常识和规律缺乏了解;学习动机不明确;平时学得不扎实;侥幸心理;在时间、精力和环境方面缺乏良好的学习条件;知识结构单一;不能得到教师的系统指导和同学间的相互帮助。还有人提出,影响考生学习适应的不良因素有基础不扎实、个性心理脆弱、学业的压力、教育环境的变迁、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等。

4 提高自考生学习效果的研究。从教育者方面看,人们认为,应加强自考生学习适应的教育对策:深化自考生的学习动机;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帮助自考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自考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考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自学方法。从考生方面看,有人提出了自学考试中要坚持自我强化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循序渐进与不断飞跃相结合、知识巩固与能力发展相联系的个人自学原则。有人认为,考生应端正自考动机、制订自学计划、注重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学时间、及时复习、自觉自学、相互切磋。有人强调考生必须要做到有抱负、广涉猎、勤思考、重视提高自学能力等方面。还有一些人则更具体地阐述了自考生的学习步骤:了解专业考试计划、领会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理解自学考试教材。还有人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模式,即考生为共同的学习目标,组成小组和团队而开展学习活动。

(三)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考生心理的研究

1 对自考生心理的一般研究。这些研究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认为自考生与统招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相比,具有自信心不足、心理素质较好、就业思

想负担相对较轻、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道德评价能力较低等特点。(2)认为自考毕业生择业的良性心理有“就业优先”、“公平竞争”、自主创业、继续学习。不良心理有焦虑、自卑、自负、安逸、求高、依赖、从众。(3)对自考生的家庭环境、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的研究,认为自考生家庭氛围不太和谐;自我接纳状况处于中等水平;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家庭环境、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相关极其显著;自我接纳是家庭环境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变量;家庭环境和自我接纳共同影响领悟社会支持。(4)对自考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求助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自考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数总体上低于全国常模;学业求助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求助、学业成绩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2 对自考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有人把自考生、技校生、高考生三种生源测验结果比较,发现自考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对自考生自卑心理的研究。有人认为,自考生自卑心理表现为自暴自弃、自我封闭与逃避、盲目自傲、敏感和掩饰等方面。有人认为自考生自卑心理的成因有:成才欲望和社会认同感强,但自我调控能力较弱;主办单位在自考助学过程中的工作缺陷;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作者还提出了通过市场机制和规模效益调节供需矛盾,以改变自考生自卑心理的对策。(2)对自考生焦虑、抑郁的研究。有人通过调查发现:自考生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均高于文献;女生在焦虑和抑郁得分中高于男生;农村学生抑郁状况平均得分高于城市学生平均得分;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自考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及对支持利用度越少,其抑郁状况程度越重;青少年的负性事件与自考生的焦虑和抑郁存在广泛的正相关。并对上述自考生焦虑、抑郁心理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

3 对自考生能力的研究。(1)对自考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有人把自考生的创新界定为四个层次:引用新的或引进新的知识、将已有的知识按逻辑关系进行重组加工或综合建构从而产生新事物、重新发现或再次发现、发明创造与首次发现。有人认为,制约自学考试考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命题、学历文凭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助学辅导等方面。(2)对自考生综合能力的研究。有人强调了自考生的以下几种能力:理解记忆和有计划地学习、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合理的自我评价和恰当的目标、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处理能力、适者生存、特长与爱好等。认为大部分自考生没有严格的学习计划和考试计划,缺乏对教材的理解记忆;大部分自考生在就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误区;掌握外语情况较为理想,但是具有其他特长的学生比例较低;在创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较强。

二、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研究的反思

(一)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

1 对自考生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自学考试制度建立后的十来年问,对自考生的研究非常少,其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而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最近几年。这就说明对白考生的研究正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人们正把研究的目光从长期以来对自学考试外在制度层面的关注转向对内在的考生的关注。这一转变,既是以学生为本理念在自学考试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又为对自考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2 对自考生的不少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1)对自考生的一般外在和内在特点进行了研究,有利于人们对自考生的情况有大致的、总体的了解。对自考生与普通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比较研究,有益于对自考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2)对自考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方法、影响自考生学业的因素、如何提高自考生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对考生的学习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一直存在着通过率低的问题,弄清影响自考生学业成败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利于让考生端正学习动机、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质量和通过率,(3)对自学考试考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些比较专业化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对自考生的家庭环境、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自考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求助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人们比较深入地认识自考生本身心理与其外部环境及其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帮助人们开阔视野,比较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自考生的学业及发展问题,丰富和充实了对自学考试考生的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又有助于指导自学考试考生的实际,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再如,学术界着重对自考生的焦虑、抑郁、自卑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而这些方面确实是自考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这些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自考生的不良心理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对自考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选择正确的心理疏导方式。

3 广泛地运用了调查研究的方法。研究者们比较多地运用量表或自编问卷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获取了比较多的第一手资料。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自学考试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思辨的方式,而只有深入到自学考试考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发现存在的问题,也才能真正对促进自考生的教育和服务工作、促进自考生提高学业成绩和全面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和指导作用。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人还从心理学的角度,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使这部分研究更具学术性和科学性。

(二)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研究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1 在研究中没有真正树立以考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白考生的研究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研究的成果不够多,许多研究领域都只有一两篇论文,只提出了基本的观点,没有人去进行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领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对自考生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反映了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社会本位论或者说是工具性的倾向,即人们对自学考试制度本身研究较多,对于自考生这一核心要素研究较少。事实上,自学考试和其他教育一样,都要以学生为本,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且自学考试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我们只有对这些考生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才能把我们的教育和服务工作做得更好。因此,自学考试考生应该成为自学考试研究的中心问题。(2)大多数研究都只是就事论事,没有站到以考生为本、促进考生全面发展、提高考生生命质量的高度来进行研究。

2 研究的内容不全面、不深入。(1)学术界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历教育部分的自考生上,对非学历教育部分的自考生则关注较少,而后者正越来越成为白考生的主体。(2)人们对自考生的一般情况及

学习、心理情况进行了研究,但对考生的其他方面,如思想道德、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极少,特别是没有把培养自考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联系起来进行研究。(3)个人自学是自学考试制度中的关键,社会助学只是外因,必须通过考生的自主学习才能把社会提供的助学落到实处,国家考试也只是检验的手段,归根结底还是为考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对白考生自主学习的研究就特别重要,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考生是如何进行自学的,其自主学习的机制如何,自主学习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关系怎样,有些什么样的自主学习策略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现有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缺乏学术深度和学术高度。(4)对考生心理研究范围比较狭窄。除了目前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我们还应对自考生的情绪情感、意志、自我意识、需要、兴趣、理想、信念等方面进行研究。此外,应深入研究自考生与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生、高等职业学院学生、其他高等成人教育学生心理的异同,以进一步探讨高自考学生心理的特殊性。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极少。(5)只对自考生的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研究,而对自考生的其他心理健康方面问题没有进行研究。同时,也没有对如何更好地维护白考生的心理健康作比较深入的研究。(6)对于自考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业的能力等方面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甚至几乎没有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把对自考生的研究放到一-个应有的重要地位。在研究中,不但要研究自学考试中的学历教育部分考生,而且还要研究自学考试中的非学历教育考生;不但要研究自考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而且还要研究自考生的思想品德、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不但要研究如何促进自考生当前适应性发展的问题,而且还应更注重研究促进自考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但要对自考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总结,还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理;-2出发,对自考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上述种种,都应是今后我们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康乃美,自学考试制度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30,

[2]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课题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宏观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1:53,

[3]于信凤,马 强,自学考试发展的三个阶段:应考对象和职能的变化[J],中国考试,2006,(8):23―25,

[4]李荣希。于信凤,自学考试一一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杜,2009:83―84,

[5]陈明庆,福建省自学考试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考试,2007,(2):]6―17。

[6]芦庆梅,刘 红,罗遂洪,全日制自考学生的基本特征及管理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2,(8):29,

[7][26]吕淑珍,从自学考试学生群体特点看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4,(10):56-57,57,

[8][9][16][19]中国成人教育理论专著编纂委员会,中国自学考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67―68,5,76―80,80―85,

[10][14][18]李全柱,怎样才能获得自学考试的成功一一“自学成功之路”调查问卷总报告[j],河北自学考试,1997(10):26,26-27,27-28,

[¨]王新民,马 强,刘 铸,于信凤,自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研究[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4,

[12][15]陈 慧,张焕镇,终身学习时代高教自学考试改革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6下):59。

[13][29]关世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浅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989:55。57-61,

[1’]李金波,自学考试学员学业成就的因素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3,(3):54,

[2。]陈 斌,于信凤,任福昌。自学考试管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杜,1994:272,

[21]薄士华,邓 诚。成人自考学生的素质教育与管理[j],重庆大学学报:杜科版,2001,(2):127―128。

[2,]金一鸣,关于自学考试中考生的自学问题[C]//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规律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996:223

[23][24]韦耀阳,杨应华,朱晓平。影响自考助学学生学习适应的因素及其对策[门,继续教育研究,2008,(]2):121―122,122―123,

[25]张英敏,知识经济下自学考试的学习方法[J],中国考试,2004,(11上):36,

[27]黄惠智,李金柱,雍成汉,试论自学考试制度中的个人自学原则[C]//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规律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杜,Ⅱ996:216-221,

[28]邵爱杰,石新龙,刍议提高自学考试合格率[j],职教论坛,2005,(6):26,

[30]任福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十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杜,1990:201-203,

[31]陈会芳,自学考试中“合作学习”的模式及意义[J],河北自学考试,2004,(9):34,

[32]冀伯祥,万朝晖,自考大学生与统招大学生思想状况比较初探[C,中国成人教育,2007,(5):72,

[33]来慧艳,自考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j],河北自学考试,2007,(5):4-5,-

[34]刘婷婷,自考生家庭环境、自我接纳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2 33,

[35]杨 逵,湖南省自考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求助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5。

[36]赵 欣,彭 友。高自考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J]。现代技能开发,2000,(11):8, -

[37]搡光亮,卢安宁,自考全日制助学班学生自卑心理浅析[j],湖北招生考试,2003,(4下):38 40,

[38]施章清,张安娜,普通高校自考助学学生自卑心理研究[J],心理科学,2007,(3):636-639,

[39]鲁 劲,申南大学全日制自考生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3―27,

[40]黄光扬,王小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突出考查创新能力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杜版,2005,(]):133―134,

[41]罗志坚,新时期自学考试若干问题的探索与实践[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147一148,-

[42]应跃兴,浙江省自学考试学生综合能力调查研究[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学考试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学考试分会年会论文集(2006),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62 469,

[邵晓枫: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及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研究]

上一篇: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管理标准化模式的建设 下一篇:网络自主学习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