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怎样看改革

时间:2022-09-30 02:08:21

鲁迅怎样看改革

由晚清的“自改革”到辛亥革命后的“新民说”,再到“五四”以后尤其以鲁迅为代表的改造“国民性”的努力,这当中毫无疑问有内在的联系,有一条从维护皇权体制到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发展线索。鲁迅在《呐喊・自序》里用“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一间“铁屋子”,来描绘他所认识和亲身体验的清末民初的中国。这个著名比喻突出的是改革之艰难,而鲁迅之所以在《新青年》、《晨报副刊》上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短篇小说,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改变中国的“国民性”或曰“中国人的精神”,而他认为“善于改变精神的”,首先“当然要推文艺”。鲁迅很快在杂文中找到了他认为最适合的形式,在“国民性”批判中,他也主要以杂文为武器,反对“国粹”,攻击旧传统。鲁迅比以前的任何改革派和维新派更坚决彻底,在促使中国文化向现代的转型中,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鲁迅提倡“拿来主义”,要中国人自己主动,有选择地吸取外国一切有利于中国自强的新思想、新观念,并以此区别于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送来”的洋货。所以“拿来主义”是改造“国民性”一个重要的手段。

1925年1月,《京报》副刊设立《青年必读书》栏目,向一些名学者征求书目,而鲁迅的回答无疑最具争议性。他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他还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当时守旧的力量很强,政府、军阀和阔人们都主张读经,鲁迅正是针对提倡全国学生读经而言。但这激进的说法令很多人惊讶,尤其激怒了许多声言要保存“国粹”的卫道之士。他们质问鲁迅,要他回答是否主张“‘欧化’的人生”,有人甚至骂鲁迅“卖国”,说“卖国贼们,都是留学外国的博士硕士”。还有一个自称青年的人发表公开信,要鲁迅“搬出中国去”。鲁迅记录了一些对他发动人身攻击的谬论,从中可以见出当时论争之激烈。有人讥讽鲁迅说:“洋奴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人格破产了!”又说:“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吗?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像这类无聊的谬论实在不值一驳,可是只要有改革的主张,也必定会有这样的谬论和人身攻击不断出现,所以鲁迅在谈到“洋气”问题时,也不得不“附加一句像是多余的声明我相信自己的主张,决不是‘受了帝国主义者的指使’,要诱中国人做奴才;而满口爱国,满身国粹,也于实际上的做奴才并无妨碍”。仔细想来,“爱国”和“洋化”或“西化”是否水火不兼容呢?改革者正因为感慨于中国的贫弱,希望发奋图强,使中国能够自立于现代世界而不受列强欺侮,才力主变革,提倡向西方学习。所以,改革派的“洋化”或“西化”恰好出于爱国之心,其目的是要使中国变得富强。与此相反,闭眼不看外部世界的保守派,误把守旧当成爱国,其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恰恰会使国力愈加衰弱,其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也绝不等于真正的爱国热忱。

更重要的是,爱国绝不等于拥护当权者的主张或盲从社会上的主流思想,放弃知识分子社会批判的职责。在这个意义上,鲁迅批判中国人的国民性,赞许“洋气”,提倡“拿来主义”,可以说正是他爱国的表现,出于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深切的爱。事实上,“西化”、“洋化”、“现代化”等观念,与中国近代历史有分割不开的关系,而反对者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些观念的攻击。清末的保守派用“夷夏大防”这类陈腐思想反对改革,民国建立后又有以“爱国”和保存“国粹”等名义来反对者,他们攻击改革为“洋化”、“西化”,是“崇洋”,甚至是“卖国”。当然,也有一些真心希望维护民族传统和民族尊严者,担心“西化”或“洋化”会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鲁迅对此曾有不少论述,研究鲁迅的学者也早已作过许多评论和探讨,我们似乎没有再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可是中国经历了“”之后,评论界对有关问题又掀起几次新的争论,说明这类问题与当代现实仍然有密切联系,仍然能激发人们的思考。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检讨有关“洋化”问题以及鲁迅关于“洋化”和“国民性批判”引起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失去意义。

上一篇:农户信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下一篇:政府不要以调控政策与民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