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布局及其流动性解析

时间:2022-07-28 01:47:40

金融机构布局及其流动性解析

机构多元化严重不足

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多元化严重不足,竞争有限。通常情况下,在讨论金融机构的区域布局状况时,一般使用两个指标:一定区域内金融机构的种类,以反映机构多样化程度及竞争状况;每万人拥有的金融机构网点、服务人员的数量。

以县域为样本考察,金融机构种类是比较齐全的(见表2),有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个别县域还有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甚至还有贷款公司。从表面看,似乎已经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了一种金融机构竞争的局面。但是,对这些机构在县域内的区域布局进行考察后发现,在12个样本乡镇,除农村信用社和还没有开展贷款业务的邮政储蓄外,仅有2个乡镇有农业银行的业务网点,甚至有个别乡镇连邮政储蓄业务也没有(见表3)。中国银监会2007年6月28日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现有正规金融机构深入农村不够,乡镇的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

因此,农户对于参股新成立农村金融机构态度比较积极。

在农户对“如果有人要在村里组建一个金融合作组织,且经过正规注册,你是否愿意入股成为该金融组织的股东?”的答案统计中(见表4),可以看出有59%的农户愿意成为新成立农村金融机构的股东,41%的农户不愿意参

股新的农村金融机构。

并且,样本农户也比较愿意在新成立的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见表5)。对“如果本地人在村里建了一个经过正规注册的合作金融组织,你不是股东或社员,你是否愿意在该机构存款?”问题的答案统计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的农户表示愿意在新成立的机构存款,出于“方便”因素考虑的农户占比最大,达71.7%,符合金融服务的提供和购买的方便原则,也说明了广泛建立接近农户的金融机构的必要性。同时,约占四成的农户表示不会在新成立的机构存款。

国有机构存贷比低,县域资金外流严重

调研涉及的6个县域,除了磐石市农业银行存贷比高于监管要求以外,各地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均较低(见表6),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内吸收的存款在当地的利用率较低。2006年底,河南省确山县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存款余额分别为2.96亿元、3.18亿元,但发放的贷款余额仅分别为15万元、6万元;遂平县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存款余额分别为1.89亿元、3.65亿元,但发放的贷款余额分别为0元、4万元。存款的当地贷放率极低,较多县域资金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外流。如果这些资金能够留在县域,将大大改善县域内的资金供给状况。

河南省驻马店市各金融机构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况(见图1)。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均较低,只有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存贷比相对比较合理。由此可以认为,地方性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助于缓解县域资金外流状况,有助于增加县域信贷资金供给。

1999~2006年,河南全省县域存款占全省存款的比重相对稳定,而贷款占比却显著下降(见图2),县域存款在全省的占比由42.2%下降到39.3%,下降了3.1个百分点,而贷款占比却由45.5%下降到30.2%,下降了15.7个百分点。由此,河南全省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99年为县域贷差119.6亿元,2000年开始转为存差,且存差日益扩大,2006年底达到1936.1亿元。

邮储只存不贷状况未改

近年来,邮政储蓄部门为改变只存不贷状况而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也在2007年3月20日成立。但是,在调研样本区域内,邮政储蓄部门仍然没有建立起来向“三农”流域提供信贷服务的机制,存贷比均为0(见表6)。

新型机构作用有限

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促进了县域范围内金融机构品种的增加,但其对于农户、微小型企业信贷供给状况的改善仅仅是局部、有限的。原因有三:一是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产生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域,像仪陇虽然属于国定贫困县,但仪陇惠民村镇银行、仪陇惠民贷款公司分别展业于仪陇两个最发达的、经贸最活跃的集镇;吉林磐石融丰村镇银行所在地磐石市,是吉林市农村经济相对较好的地区。二是它们的资金实力比较弱小。三是它们的各种信贷机制、业务机制还处于完善之中。截至2007年5月31日,在6个试点省(区)共有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9家、贷款公司3家、农村资金互助社6家,共吸收存款5523万元,发放贷款13843万元,其中,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550万元、农户贷款5024万元,分别占贷款的61%和36%。

农信社存贷比相对较高

在县域范围内,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比相对较高,资金利用较充分。吉林省农村信用社领域的资金利用程度相对高于四川、河南两省(见表6)。2007年5月底,吉林全省农村信用社领域存贷比85.7%,其各地(市)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比也均较高,大大超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超负荷运转现象比较突出,白城地区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存贷比甚至达到111.7%(见图3)。

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户贷款、农业贷款的主要供给者。截至2006年,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系统累计发放农业贷款240.1亿元,占全省农业贷款累计发放额的92.3%。同期,吉林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99.5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248.1亿元的80.4%。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的增长速度和额度,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资金需求的增长。据测算,2006年,吉林全省农村信用社系统资金缺口达150亿元,2007年4月底至今缺口近100亿元。

调研样本县域内各乡镇农村信用社情况差异较大(见表7、图4)。2007年1月底,仪陇农村信用社领域正在筹划统一法人的改革,当时各乡镇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比均符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其余各调研样本县域内的乡镇农村信用社,均有部分超负荷运转,存贷比甚至超过100%。吉林磐石市、九台市存贷比超过100%的乡镇农村信用社分别达到66.7%、74.2%,其中九台市有6家信用社的存贷比≥200%,最高者甚至达到341.7%,超负荷运转异常严重。

分析

调研涉及的6个县市均属于传统农区,为什么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状况差异如此之大?并且,仪陇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为什么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反而比较充裕?

从需求角度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仪陇属于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农户收入增长幅度较大,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和变迁的速度,低于信贷资金供给的增长。2006年底,仪陇三蛟乡有劳动力7300人,其中在外务工劳动力达538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3.8%。三蛟乡12个村,各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均超过50%,有3个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80%以上,最高的村达87.7%(见图5)。劳务经济是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

吉林磐石、九台市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变迁较突出,传统种养殖业以外的信贷需求的增长较快,出现信贷资金供不应求的情况,农村信用社依靠借入资金放贷。同时,农村信用社新一轮改革启动以来,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再贷款供应的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地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

可以从金融机构信贷供给方式、方法角度得到答案。截至2006年底,仪陇三蛟乡12个村共有农户4638户、15878人,三蛟信用社员工4人。从2005年开始,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配合政府部门的补贴政策,三蛟信用社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授予农户信用贷款额度,以小额信用贷款方式支持农户养殖獭兔(见图6)、养猪和种植中药材,每年累计放款在2000万元左右,农户贷款覆盖面达43%。2007年1月25日,三蛟信用社存贷比为62.5%,资金仍然相对充足。从正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角度的信息出发,可以归纳认为,农户的信贷需求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但是,调研组在对三蛟乡昆山发展协会互助基金的调研后,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截至2006年底,昆山村有农户404户,1498人,劳动力744人,外出务工劳动力603人。2007年1月25日村民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总余额79.3万元,贷款户127户,贷款覆盖面31.4%,有贷款户户均贷款6246元。从这些数字看,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面已经较高。

昆山发展协会2005年7月23日成立,由116户农户自愿入股,股金2.44万元;政府配股4.166万元、赠股3万元;建互助基金9.606万元。2005年8月5日协会开始对成员与非成员放款,到2007年1月25日,累计放款122笔,累计放款38.65万元,最高单笔放款6000元,最低单笔放款200元,平均单笔放款额度3168元。贷款用途与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用途一致,有建房贷款、务工贷款、种养殖规模扩大贷款、学费贷款等,是多样化的。考察期内的不良贷款仅1笔。

2006年,昆山发展协会向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临近的辽源村发展协会各借入资金4.5万元、1.5万元用于放贷。这说明农村资金需求是存在的,农户资金需求较大,那么,为什么正规金融机构有资金而难以放出,而非正规金融机构能放出?原因有二:一是非正规金融组织离农户最近,信息对称,运转成本低,而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不足,深入农户不足。二是放款方式及满足需求层次上的差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发放方式仍然有进一步改善的必要,客户层次仍有进一步下放的空间。

上一篇:传统农区金融需求与机构布局调研报告 下一篇:执着搭档,托起通化城信社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