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内经》网络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2-09-30 02:07:27

微时代的《内经》网络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网络应运而生,我们也从寻呼机时代跨进了智能手机时代。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软件的普及,标志着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的到来,这些给泛在学习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将结合微信、微课程、微内容、微课、微学习这几方面的特点,来分析《黄帝内经》(以下简称为《内经》)在微时代的全新网络教学模式。

关键词:微时代 网络教学 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2

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技术也是教学工具之一。因此无论是PBL教学,还是《内经》微时代网络教学,亦或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又或是案例式教学,彼此之间并无矛盾。而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探索出更好的、将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的教学方法。微时代的《内经》网络教学是网络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笔者管理《内经》网络教学改革十年余,随着实践的深入,逐渐探索微时代《内经》网络教学新模式。

1 微信和微课程

微信,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是备受年轻人推崇的手机软件,它为泛在学习的持续性、可访问性、直接性、交互性、主动性和教学行为的场景性提供了可能,为《内经》的网络教学提供了新的选择,不论是谁、不论在哪、在什么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和沟通。

微课程是包含各种学科的、小知识点的、以在线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实际教学内容。它具有内容短小精悍、随时随地进行教学的特点,它既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新路径,又是实现网络教学的新模式。

2 以网络为平台的拓展式教学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协商”和“会话”可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和人格的发展,是学习者必须经历的活动。[3]目前,被国内高度关注的PBL教学即是这一理念的代表。对此,笔者尝试了以网络为平台的拓展式教学。所谓以网络为平台的拓展式教学,简单说,就是一种以实践为依托的、由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网站建设的活动。

最早从2008年底开始,笔者以“《内经》学习兴趣小组”的名义,以个人网站“炎黄菁英”(http://)为平台,组建了“隐庐工作室”。该工作室以《内经》为主体的学习兴趣小组,每届吸纳成员8名,学习方向主要有“《内经》双语”、“《内经》科研”、“杏林采风”和“国学研究”等四个主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参与。例如,“杏林采风”是以内经著名专家、学者以及新锐为目标新闻采访活动,学生可以自行选择采访对象、设计采访内容、独立采访、发稿到网站。又如,“《内经》双语”主题活动,是请学生自行查阅医学专业论文,选择其中与《内经》某些疾病症状表现相似的案例,编写成英文剧本,并排演、拍摄、制作成双语录像,到网站。这个过程中,会有定期的小规模学术沙龙,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进展情况,通过自由讨论提高双语能力,并有教师在旁适当点拨。

随着实践的深入,对于五年制本科生的内经学习也适当加入一些拓展式教学。例如,在2013年第一学期,笔者每周在教学论坛留下实践任务,请学生自行分组,去基层做养生实践,让学生在和群众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内经养生思想的价值,然后再到论坛进行交流讨论,好的实践经验就作为网站内容的一部分固定下来,为后学者提供方便。学生普遍反映,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了《内经》的价值,体会到了自己所学是有用的。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拓展实践活动本身加深了他们对患者的同情之心,体会到一个医生的责任感。这个方法,笔者目前总结如下要点:

(1)教学过程以实践为本,网站为平台。如“杏林采风”活动,学生必须真正去参加采访、写成采访稿并发表到网站,才能完成任务。现场采访专家学者,可以锻炼学生选题、会话、交流能力,并让他们从专家的回答中领悟到一些如何学习内经、研究中医的方法和手段,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并增强对中医的信心。而他们的学习结果直接以报道形式发表在网站,这个便捷、迅速地体现他们学习成果的方式,让他们有成就感,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和兴趣。

(2)教学相长。教学网站,由学生来做,其学习结果直接纳入教学成果。如“《内经》双语”的录像及脚本可以直接纳入《内经》双语教学的教材。针对网络教学的现状,我们尤其欢迎10分钟以内微视频的录制,既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负担,也更加符合教学需求。又如学生在养生实践活动中的真实体会,发成网文之后,比起教师的指导更加让后学者容易产生共鸣,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

(3)适合小群体学习。学生人数太多的话,教师资源、网站内容有限,无法展开。

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在微时代面临着新的改进需求。首先,应移动学习的需求,网站程序需要改成App访问格式,以便于学生用智能手机就能访问网站;其次,为了扩大学习群体,方便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可以考虑组建“《内经》微学习小组”。每个班的学生都分成若干小组,借助移动网络技术,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以《内经》学习为主要内容,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尤其是微视频的录制及设计工作,并以此促进网站内容的更新。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教学网站必是教学资源的集大成者,并将提供最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而微信公众号、微信群这样的平台作为其触角,将更加引人瞩目。

3 以微信为主体的互动教学

先贤孔子早在千年前就强调,“教人不尽其材”乃教书大忌。而当今大学教育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机会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因材施教”理念的贯彻。而微信的出现,给了学生更多与教师交流互动的机会。调查表明,微信学习已经成为学生最方便的课外自学方式。而且,在微信群中,学生可以和教师互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有限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缺乏。2013年底开始,笔者尝试了以微信为工具的互动教学。

首先,在微信群里推行实名制,这样教师熟悉微信群里每个对应的学生。其次,笔者在微信群里通过文字或者语音的方式提问一些和《内经选读》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请每个学生进行独立回答,并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提出个人见解。学生表现积极,不少同学做出了富有个性的回答,反响良好。由于是实名制,通过学生在微信群里的表现,教师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及学习特点,在讨论时效过去之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点评。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讨论方式因为给学生提供的思考时间相当充足,不像课堂讨论那么仓促,且因为回答方式的自由,所以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深得他们的喜欢。其中18.8%的学生对这个方法热烈欢迎,希望以后采取更多的类似讨论;当然也有少数学生认为该方法在当前不纳入平时成绩的现状下可有可无,更关心这种活动是否能够列入平时成绩,不希望在分数之外的事情上多费精力;个别学生表示反对列入平时测验成绩,理由是或许有人会找作弊。

综上,该教学方法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且锻炼了学生的思辩能力,也让学生在思考、查询资料的过程中掌握了更多的《内经》知识,具有一定优势。不过,微信互动教学法一定要实名,才能让教师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而且监控手段也的确是个大问题,尚待改进。

4 “微”时代的“翻转课堂”教学

《论语・雍也》认为学习的心理境界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进入“乐学”状态,整个学习过程便是学生为主体了,“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学生时时刻刻都会不由自主地学习。如今大学生最感兴趣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什么?微信。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微”时代,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自从微信进入公众生活,它的便携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据调查,医学院校的本科生课业一般较重,有时甚至连晚上都有课要上,最能挤入他们零零碎碎的课余时间的,也就是智能手机上的移动网络,尤其是微信。对于这个新兴的交流方式,学生用得很带劲。因此,通过移动互联工具可以实现《内经》的移动教学,营造起一个学生乐此不疲的自主学习世界。

首先,建立一个班级微信群,教师是这个群的管理者。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加入进这个群。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或者App格式的网站布置预习题和自学要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其次,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网上教师事先录制好的微课程视频,教师也可以把已做好微课,通过微信发送到学生的智能手机上,通过微课程视频的学习让学生及时地找到预习题的答案;再次,学生需要网上提交作业,才能保证整个学习的完成。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拓展活动,如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观看与该课程相关的拓展视频、撰写学习体会等。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和微课程的运用,实现《内经》的翻转课堂,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机会。此外,传统课程教学有着一个共有的弊端,就是课程结束之后就再也找不到教师了,而微信可以长久保存,群里的师生可以一直互动,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意义深远。

从目前情况看,借助移动网络的翻转课堂不大可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教学。一来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下投入更多精力去自学,如果每一堂课都做成翻转模式,学生由于个人时间紧张也只能疲于应付,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这在课业极度繁重的医学院校实在是不可忽视的客观现实;二来这类课程需要教师投入比传统课堂教学多上太多倍的时间和精力,光是知识点的预先设定就需要重新备课,PPT也要重新来过,而且视频也需要改录成更加短小精悍的形式,视频再制作则意味着大量时间和经费的投入,需要校方与教师的通力合作,并不是单独哪位教师有改革热情就能实现的。但是“微时代”已然来临,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它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内经》教改新趋势。

(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上海201203)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3):3-15.

[2]礼记[M].程昌明,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1.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12).

[4]张帆.论语[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

[5]陈跃,伍玉松.“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光明日报,2012(2).

[6]杨善顺.微传播时代的来临与传统媒体的利用[J].传媒,2009(8).

上一篇: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语感之我见 下一篇:基于生态学习环境下结构化资源库系统的构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