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质量振兴工作意见

时间:2022-09-30 01:50:52

促进质量振兴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三大战略、培育壮大四大产业体系为切入点,以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主线,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为动力,以推动技术进步和强化企业质量管理为手段,以全面提高质量竞争能力为目标,着力加大政府对质量工作的调控、指导力度,加强质量法制建设,健全市场质量规范,动员全社会投入质量振兴事业,从根本上提高全县各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经过5年努力,全面提高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力争使全县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迈上新的台阶。

全县主要产业素质有明显提高,1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以煤电化工、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四大产业体系,并在省内、国内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组建2-3个以名牌产品为龙头,有较大规模、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产品质量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关系健康安全的产品全部纳入生产许可或国家强制性认证,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重点产品、主导和优势产品质量达到市内领先水平,出口产品全部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建立健全大中型企业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力争1-2户企业获得省政府质量奖;申请发明专利5项,开发1-2个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争创3至5个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品牌产品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和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2工程质量水平明显提升竣工工程质量和安全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90%以上争创国家及省部级建筑优质工程奖1-2项。

3服务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交通、旅游、通信、商贸、现代物流、医疗卫生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主要服务行业基本建立服务质量体系,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服务,重点服务业贯彻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GB/T19004国家标准。质量诚信普遍提升,用户和消费者满意度指数达到全省平均以上水平。力争创建1个省级名牌服务机构。

4环境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全县企业中实施清洁生产,积极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实现污染预防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事故风险,提高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全社会倡导开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活动,使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有效保护,生态良好区域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持稳定并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持续扩大,生态恶化得到有效遏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危害明显减轻,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逐年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与绿化水平明显提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主要任务

1现代农业。抓好“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基本建成具有特色、结构合理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特色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到85%以上。上市农产品达到国家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和无公害标准,出口农产品达到国际标准或进口国同类产品质量水平。新增3-5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新建1个部级、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争取1个特色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加大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的注册和保护力度,着力培育绿洲瓜菜、果品和羊肉品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2食品药品业。食品企业全部纳入生产许可证管理体系,食品小作坊全部纳入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药品、保健食品全部通过国家相关认证或审批,建立严密的质量监管体系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大力发展新型健康食品、天然保健食品、复合调味品等食品工业,着力抓好酒类酿造、面粉加工、专用油生产、瓜果饮料开发、辣椒色素提炼和配合饲料等产品的开发建设,积极培育以红枣、枸杞、瓜籽等小食品为主的休闲食品加工业,开发生产品牌终端消费品。

3现代工业。按照产业集群化、工业园区化、企业集团化、环保标准化的发展方向,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绿色、低碳、循环、安全为主导,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优势企业培育、结构优化升级和园区平台支撑四个重点,改造提升以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传统工业,加快推进以煤炭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培育以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主的清洁能源,着力构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能循环、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做大做强煤炭、化工、食品、新能源等支柱产业,建设全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4轻纺产业。通过贯彻实施新技术标准、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进皮棉、酒类酿造、纸箱包装、肉类食品、手工地毯等产品质量全面提档升级。高起点加快新产品开发,缩短产品换代周期。主要产品质量优等品率达到95%以上,主要质量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面开展清洁生产,积极推广循环利用工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培育、创建一批名牌产品,增强整体竞争实力。

5建材制造业。以空心砖、铸管、花岗岩板材、农机具加工等为重点,着力抓好铝塑板生产线、温室大棚棉被及卷帘机生产线、小型农机具改造等项目,积极扶持现有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

6工程建设行业。以工程质量强制性标准和施工技术规程为基本依据,优化工程技术方案,强化工程质量全过程监管,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全面提高建筑、道路及水利工程质量水平,力争全县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先进水平,事关民生的保障性住房,全部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争创国家和省部级工程质量奖。

7环境保护行业。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强制性环境保护标准,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专项整治,加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全县危险废弃物处置项目建设,提升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进废弃物资源化。进一步强化森林、植被、河流等自然生态保护。努力实现全县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自然生态功能的基本恢复。扎实开展污染减排,实现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低于省限定指标。

8旅游行业。旅行社推行规范化经营;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经营、服务和管理;开展A级旅游景区品牌创建活动,实现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与国际接轨;质量投诉受理渠道通畅,质量监督执法规范有力,服务质量和诚信度全面提升。

9商业服务业。全县商业企业全面实行产品质量先行负责制,严格执行“三包”规定。大中型商场、超市建立从进货验收到售后服务的质量管理体系。商场、饭店、医院、金融、保险、电信等行业采用先进管理方法,提升质量承诺层次和诚信水平。整体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社会满意度稳步提升。

10各乡(镇)政府、有关企业要积极配合县有关部门做好本辖区范围内的质量振兴宣传和管理工作,为质量振兴提供必要的物力和人力支持。

三、重点工作

一)扎实构建产业标准化体系。以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发展潜力、体现经济技术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产品为重点,构建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体系,带动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提高对传统产业、优势产品现行技术标准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艺、装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鼓励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增强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大宗和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制定和完善包括产品品质、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环境条件等标准在内的农业地方标准。依据国家低碳经济和环境保护政策要求,以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和企业为重点,加快构建节能减排标准化体系,制定生态保护区和城市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地方标准。加快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行业质量和水平。抓好循环经济标准规划实施,推进我县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二)积极培育和创建名牌产品。以重点产品、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以及市场占有率高、发展空间大、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产品,作为培育创立名牌的主要对象,制定名牌战略发展规划并扎实推进。坚持创建名牌、重在培育的方针,引导和督促企业,着力从产品研发、标准制定、工艺设备改造、质量管理、市场开拓、产品宣传等环节进行系统培育,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由省级名牌到中国名牌的突破。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强势、优势企业为主体,加强优质产品示范区建设。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名牌的违法行为,营造有利于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发展壮大的市场环境。

三)全面增强企业质量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完善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关键工序控制、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对纳入国家生产许可、市场准入、强制性认证管理的产品生产企业,其产品必须获得生产许可或强制性认证。大中型企业和建筑工程企业全部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计量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计量器具特别是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企业内部量值传递的计量标准器具受检率达到100%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周期受检率达到95%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全部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涉及环境保护的企业要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涉及食品安全、医药和保健食品等生产经营单位通过相关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开展质量兴企、质量改进、节能降耗等活动,重点企业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加强对重点产品的技术攻关,推进全县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

四)加强质量检测技术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大县级质量检验机构的建设力度,支持县级质量检验机构重点加强食品、农产品的微生物和有毒有害检验项目建设,提高食品安全保证能力;根据加强工程质量、环境质量监测要求,进一步提升工程和环境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证能力,为推进质量振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加大经济运行中的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依法加强对关系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公共安全、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节能减排的重点产品质量、重点工程质量、特种设备、污染物排放的监督检查,切实保障食品、药品、饮用水、农业生产资料、建筑材料、工程建设、化学危险品及其包装、特种设备等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工程的质量安全。建立完善质量问题追溯、缺陷产品召回、市场退出、责任追究等制度,对区域性、倾向性的质量安全问题,组织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查处质量违法行为。建立完善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信息通报、突发事件处置等监管制度,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产品质量及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突发事故。进一步加强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防止动植物疫情疫病、有毒有害物质和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商品进入输出。运用生产许可、市场准入等手段,有计划、有步骤淘汰产品质量差、工艺技术落后、能源资源消耗高、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产业和产品,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盲目扩张。

六)强化质量服务和信用管理。充分发挥质量协会、消费者协会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以及检验检测、技术咨询、审核认证等中介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检验测试、产品认证、质量体系认证、质量信用评价、工程设备监理、服务质量提升以及环境质量认证和资质评定等方面的服务。加快企业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健全企业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等信用记录,实行企业质量分类管理。加强部门协作,推进信息共享,银行信贷、政府采购、工商管理、工程招投标、质量信用评级等领域广泛应用企业质量信息,形成有效的市场激励约束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发改局、教肓局、工信局、财政局、科技局、建设局、交通局、环保局、水务局、农牧局、林业局、商务局、卫生局、国资办、工商局、安监局、统计局、旅游局、食药局、质监局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全县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要切实抓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质量振兴工作,并密切配合,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将质量振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分析形势,研究问题,制定措施,深入推进建立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政府对相关部门和重点企业进行质量振兴责任考核机制,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严格奖惩。建立质量问责制度,严格追究因失职渎职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县质量振兴领导小组每年组织对各部门开展质量振兴工作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对未能完成目标任务的予以批评,并限期完成。

二)推进法制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国家有关质量法律、法规。将质量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规划,采取多种形式,全社会普及质量法律、法规知识,分层次抓好各类人员的质量法制教育。着力增强企业的质量法律意识,严格依法生产、依法经营。进一步加强质量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装备,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水平,落实质量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质量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质量责任追究,保证优胜劣汰竞争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为质量振兴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实行激励约束。县政府要建立质量奖,对有发明创造、获得部级名牌、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省名牌、著名商标的企业和在质量振兴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支持企业建立内部质量奖励制度。全面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优良工程、著名商标评定、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兴商”创建旅游品牌、服务满意度测评等活动。企业要加大对质量改进提升、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质量振兴工作的宣传报道,宣传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和个人,对制假售假和质量失信企业进行曝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四)强化宏观调控。县质量振兴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定期对不同产业、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企业实行全方位质量抽样检测,开展市场调查和用户评价,采集检测数据和质量信息,进行综合梳理,全面、系统、准确掌握质量状况。各相关部门要建立相应机构及时研究分析产品质量状况,制定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质量调控机制和措施,引导全县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五)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对农民和市场经营主体的诚信意识和质量忧患意识教育,引导农民和市场经营主体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证产品质量。各行业、企业要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高技能质量专业人才的同时,有计划、分层次开展质量新理念、新原理、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建立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执)业资格认定制度,逐步使全县企业从事标准化、计量、质量检验、质量管理的人员实行持证上岗,不断提高全县质量队伍的业务技术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为推进质量振兴,提升全县整体质量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上一篇:蜜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 下一篇: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