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需要有学生的视角

时间:2022-09-30 12:13:43

学校管理需要有学生的视角

近日观摩了一所小学的少科院小院士论文答辩,大开了眼界。小院士们视野开阔,选题广泛,有《植物生长都向阳吗?》、《小蚂蚁为什么不迷路?》、《米饭喜欢听好话?》、《豆芽也怕香烟吗?》等数十个论题,除了科学探究类的之外,也有社会调查类的,比如,有位学生的选题就是《小学部消防设施现状的调查与维护》,很让人拍案惊奇。这位小学生用详尽的数据、图表罗列出小学部教学楼的消防设施情况,从消防栓、灭火器等的数量,到破损的程度,到消防设施检查过的时间记录,再到应急灯的损坏等,无一不记录在案,有据可查。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些消防设施的受损原因做出了分析,一方面从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和维护习惯上指出不足,另一方面则从学校后勤管理和学校教育的角度指出问题根源,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整篇小论文行文简洁,表述清楚,虽然逻辑不够严密,数据和原因分析不一定准确,但从中透露出的参政意识和实证精神让人赞叹不已。有人将这篇小论文推荐给校长,校长随即找后勤人员依照小论文上所提供的信息一一查找核实,检修更新。值得思考的是,现在这个时代,是否需要吸收学生成为学校管理的力量,或者说,管理者是否应该更诚恳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校管理的问题?

按照传统的思维,学校是正式单位,有一群成人而且是知识分子在工作,有以校长为首的资深教师来进行管理,怎么会需要小孩子来“瞎掺和”呢――这显然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学校管理的。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我们能否推论,教育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呢?学校是以教育教学为核心使命的特殊组织,学生又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怎么可以忽视学生的参与呢?在今天,在讲求师生民主平等的时代,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参政议政的热情,对于培养未来公民的健全人格和自觉意识,确乎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往,我们总以“学生幼稚,少不更事”为由,对学生的民意吁求漠视和冷落,至多有时象征性地、浮光掠影地去观察一下学生的整体表现,以为就是了解民情了,却与学生内心的需要相差甚远,与我们所倡导和追求的“让学生幸福成长”的教育理想有着无限漫长的距离。尤其在面对诸如上例中的那些“小院士们”敏锐又聪慧的眼睛,学校管理不吸纳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岂不尴尬和被动?

我们习惯了扫视学生的群体状况,那么不妨学会凝视他们,看看我们常常自诩为全能的教育和管理在对孩子们做着什么:课间操,几百人几千人一起做,数年如一日地听一种音乐做一套操,还要求学生尽量舒展身姿整齐划一,这如果对待成年人,谁能保证天天做到呢?即便这个活动好到极点,让孩子们日复一日地重复,也让人腻烦透顶,他们又岂会乐意配合领导们,为迎合检查而去做得整齐呢。升旗仪式是全中国最普遍的仪式教育了,然而,如果真心去观察你会发现,除了那旗台上的几个人,有几位学生是真正全身心地参与到这场爱国主义教育中来呢?演讲者在台上口若悬河地侃侃而谈,然而,台下听众们有多少是真正在受教育呢?教育的形式古板单调不说,脱离学生身心实际的说教灌输,已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抵制心理,并经日久而形成了一套闭目塞听的心理保护机制。课堂,一律正襟危坐这些规矩暂且不谈,不准走动,不准随意讨论,不能乱说话,不能发出声响等等,这些要求基本是当今课堂上普遍性的规则,教师不说,大家也都必须这么做到。一天大小十多节课,每节课都如此,成年人尚且坚持不了(不少教师逃避培训,据说就是受不了这些听课规矩),何况是未成年的孩童,自制力本来就弱。他们能这么坚持,需要有多么强大的威慑力才能使他们屈从啊。此外,再看走路要排队走整齐,吃饭不准说话,穿衣服必须统一穿校服(有些学校是天天要求穿校服,说是爱校教育,但穿校服与爱校有何必然的联系?逼着一个人整天穿一样的校服,难道不会产生讨厌校服,甚至讨厌学校的效果吗?这岂不是适得其反?)少先队员必须要戴红领巾(大热天的月份里,有些学校都严令学生每天系红领巾上学,很多娇嫩的脖子汗水涔涔,磨出红箍。小“干部”校门口检查,不系红领巾的一律不准进校或是扣分,这是何等森严?)如果我们的教育者和管理者真的蹲下来,真的以学生的心理来观察和体验,我们难道不能发现其中有着那么多非教育、非人性的因素吗?我们要求教师要有童心,要有儿童视角,作为学校管理者,可曾有过童心,可曾有过儿童视角呢?

有段时间,笔者沉浸于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为该书作者设想的这样一种理想的教育状态而无限地崇敬和神往。回想现实的学校,很多时候被功利主义思想所绑架,学校、家长、社会为了一个暂时的、虚假的荣耀――升学率,而发疯了似地宰割着孩子们幸福的童年,甚至以牺牲孩子的健康(近视、驼背、肩周炎等学生病)、睡眠和快乐为代价,打着各种冠冕堂皇的教育名号,肆意扭曲摧残着稚嫩的生命幼苗,揠苗助长也好,矫枉过正也罢,暴风骤雨般鞭挞也有过,各种高压或威胁或孤立歧视或冷眼相向,践踏着生命的尊严。楼宇高大雄伟,景点壁画精美,校纪班规森严,集体荣誉至上,诸如此类,其实无不是从成人的角度,从有利于成人管理和教育的角度去设计和实施的。这期间,何曾有一点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身心实际,符合学生的需要而准备的呢?新课程改革有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实际上从两个维度为教育确立了坐标和方向,然而,在很多时候,经过无数成人的大脑和手后,教育实际上只在做一个维度的努力――“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事实上这两个维度是深度融合的,离开了“学生的发展”,又怎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呢?所以,在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学校管理该如何落实“学生的发展”问题,当然,理论层面的阐释许多学者都有定论,我们有必要从学校管理这个角度谈如何充分尊重学生群体的需求和意愿,从儿童的视角看待学校管理,建构理想的学校形态。

曾经走过一所学校,也是崭新的校园,也是漂亮的校舍,大片的草坪满眼葱绿尤其让人心醉。课间活动居然发现很多学生在草坪上奔跑、游戏,让人惊异于学校的管理疏漏。然而,经过交谈我才领会到校长的胸怀。他说:“草坪不只是绿,还是童年的襁褓和摇篮,谁不怀念年少时躺在草地上仰脸看天的时光呢?草坪坏了可以再植、再补,童年错过了就不会再回来了。再说,草坪维护有季节,在初春时封闭护养,平时课间有限时间的开放并不会有多大影响。”这位校长居然不怕麻烦做好重植、补植的准备,令人喟叹。听过一则也是关于草坪的故事,说一所学校教学楼到宿舍之间有一块草坪,中间想铺几条小路。铺路方案有很多,但校长却决定先不铺,半年后再铺设。半年后,草坪上已被人踩出几条路来,校长让人依踩出的路来铺设。小路呈树状,细分析则有疾走的近道,有漫步的幽径,蜿蜒曲折,婀娜多姿,美倒未必,但情致特别,学生走路各取所需,方便惬意,遂被学生誉为“校园一景”。据说,多年后校友写信回忆,仍常提起那条小路,然而,校舍经过调整,草坪、小路均已不复存在,美好只能存在回忆中了。

读过李镇西老师的文章,据说他所在学校校门上的校名是学生写的。网上搜索来图片细看,果真是的。这个举措颇让人感动。在人们的印象中,一所学校的校名都是由书法家、教育家、社会名人题写,然而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则采用本校学生书写的校名作为新校牌,这成为学生、家长热议的新鲜事,更应成为教育界人士深刻思考的话题。李镇西说,“我要让每一个孩子感到,‘我’很重要。”这样的校长在用切实的行动向社会,尤其是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生,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事实上,校名不就是一个单位名字吗?让学生题写何尝不可?甚至可以不只让一个学生题写,每年征集一次,每年举行书法大赛,选出书写冠军来写都可以。一个校名题写如果能带动全体学生的书写进步,发挥着教育的光辉,这个校名则价值连城,比哪一个书法家、教育家的题名都珍贵。依靠名人来提升学校名气的世俗行为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反倒增添了浓重的名利风气,对学生的成长已无价值。

别说校园的环境建设学生可以参与,即便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学生也可以有所作为。我有一位校长朋友接手一所新学校,他一开始煞费心思地设计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行动口号,发给我看时我也觉得古朴凝练,远胜过许多学校的校风校训一类的言辞。一年后,我去他学校参观,竟然发现教学楼上挂着几句萌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流行过几十年,最近在校园里已经看不到了,他却当作校训郑重地告示全校。我开玩笑说:“人家都在用文言文、文赋来提升校园文化,哪有你这样用大白话来作校风校训的。”他说:“小学校园里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简练质朴。的题词最通俗、最质朴,最合适孩子们。若真能做到,已经很了不起了。”此话颇有见地,与一些喜欢故弄玄虚,凑几句文绉绉的骈赋来装作有文化的学校相比,显得另类而有风骨,恬淡更有真情。其逆世风而行的思想与行动都令人钦佩。

有一次走进一所幼儿园,园长热情地介绍她们的画廊,展眼看,许多装帧不错的油画、水粉画,大都是些印象派的画作。我对绘画不太懂,眼睛扫视而过,然而园长的话让我很是吃惊。园长说:“各位嘉宾,这道画廊里80幅作品中有10幅是绘画大师画作的翻拍,另外70幅全是这几年我们幼儿园孩子们的作品,你们能分辨出哪些是大师的画作吗?”参观者都是些教育界的名宿,闻言都从头到尾一幅幅细看,结果大都猜不出来,大家不禁唏嘘。看过很多学校的廊道文化墙壁装饰,豪华的漂亮的很多,新奇独特的也很多,唯独对这个把幼儿作品当作珍贵饰品来装扮的幼儿园佩服不已。学校最美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不是名家书法、大师画作,甚至也不一定是名师名校长,而是名学生名作品,学生的儿童诗、涂鸦画、书法、手工、演讲、美作、手抄报、剪贴画等等。学校布置这些,不就是榜样引领和对外宣传吗?用身边具体的榜样和作品来教育,不是比名人伟人更生动、更浅近吗?介绍学生,就是介绍学校,因为他们优秀,才见学校优秀。

其实,校园里的教育元素众多,环境建设、文化布置这些硬件设施尚且可以尊重儿童,以生为本,至于制度、活动这些“软件”又有什么难改变的呢?看过一些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生硬拗口,一些条款带有明显的专制欺压,但仍龙榜高悬,堂皇招摇。有些学校喜欢将《中小学生守则》这类公文式的规则悬挂出来,也没有任何图解和浅近的说明,就只孤零零地悬在墙壁上,以为学生一定会去读,会去遵守。事实上,怎么会有学生去看呢?至于“禁止乱扔纸屑”、“禁止大声喊叫”这类警告训诫式的语录常见,这些缺乏温情、缺乏关怀的禁律戒条意图将学生束缚成听话温顺的奴仆,这与我们新课改致力培养的“全人”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学校活动缩减规模,化整为零,活动项目征求学生意见,活动组织吸引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事务征集志愿者分担,常规性管理分解给学生去管理,逐步实现班级自治和学生自我管理境界,实现学校公民自治,这些举措不一定要花费多少时间财力,却只要管理者转变观念,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提供平台,保驾护航。校长只要去管好大人们就行了,学生完全可以实现学生的管理。一位学生在竞选学生干部时有句口号说的好,“给我一个舞台,还你一份精彩。”这句宣传语,我们似乎也能从中听到学生真正的心声愿求。

有人说,“我们也知道教育和管理要尊重学生,可是真要操作不方便呀。那么多学生,尊重哪一个呢?那么多事情都放手给学生做,出问题怎么办呢?学生都做了,教师做什么?教育和管理都要听民意,怎么操作呢?”一个不爱思考的管理者,思维是僵化的,是无法洞悉教育的真谛的。2012年4月10日,《中国教育报》刊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把学生放在心上》,其中记录了他的一段管理心得:“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的学生中午都在学校吃饭,三千多人的伙食真不好办。有一段时间,不断有学生反映食堂饭菜不合口味,也有家长打电话来说孩子在学校吃不好。于是,我就找学校有关部门商量对策。有老师说,三千多人的食堂怎么能和家里的饭菜比?大锅菜怎么炒也赶不上小灶,何况众口难调!这确是事实,但如果学生在学校连饭都吃不好,我们还有何资格大谈学生利益、学校发展?因为人太多,食堂无法一次性容纳三千多人吃饭,学校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由工人师傅把配好的饭菜送到每个班的教室,后来略加改进,让学生直接到窗口领取统一配好的一荤两素一汤餐盘。后来学生又提出,饭菜能否多样化?我对后勤部门说,无论多么难,只要把学生放在心上,我们就能想出办法,也能克服困难去做!从这学期开始,学校不再统一配餐,而是让学生凭饭卡到窗口自己选择买饭菜。为了让食堂座位能够周转开,学校调整了每个年级的上课时间,3个年级之间错开半个小时,这样就避免了因食堂小带来的午餐拥挤现象。做这一切,虽然给学校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但换来的却是学生可口的午餐和更丰富的营养,我们认为这样做值。”

尊重学生的管理,不在于学校贴了怎样的标签,叫响了多少口号,不在于繁文缛节地制定多少规章制度和计划目标,重点是行动,关键是真诚。真心诚意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的管理就成功了,这样的教育就有效了,这样的学校就真正进步了。“把学生放在心上”,就这样轻巧朴实,却又那样的蕴涵丰富,意味无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江宁分校)

上一篇:论大学教师教学职责的回归 下一篇: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