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人“大小舅子”之情结

时间:2022-09-30 11:15:05

内容摘要:无论是中国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中国人对“舅子”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笔者从中国人这种情结的原因、持续的时间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来阐述这一问题,希望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点新的认识,更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

关键词:大小舅子;中国传统社会;母系氏族

中图分类号:G633.22 文献标识码:A

小舅子,方言,北方好多地方称妻子的弟弟叫小舅子;妻子的哥哥叫大舅子或大舅哥。《汉语大词典》有三种解释,舅子:1.舅氏之子。即表兄弟。《晋书•羊祜传》:“祜,蔡邕外孙,祜当讨贼有功,将进爵土,乞以赐舅子蔡袭。”称妻子的兄弟。《水浒传》第五二回:“知府高廉听得打死了他的舅子殷天锡,正在厅上咬牙切齿忿恨。”殷天锡,高廉妻子的兄弟。詈词。鲁迅《故事新编•起死》:“巡士(且跑且喊)带住他,不要放……带住他,这舅子!”随着中国语言不断演化,舅子主要是第二种意思,因此,笔者在此文中“大小舅子”是指妻子的兄弟。

舅子在中国农村至今都非常受尊敬,逢年过节,舅子来了,一定热情招待,舅子不上桌,不能开席。就是在城镇,有时在和朋友聊天时一说到舅子要帮忙,绝对是以又好又快的质量和速度完成。为什么中国人心中“小舅子情结”如此浓厚?致使在中国社会转型如此之快的今天,那么多人仍然对舅子要多一分“敬意”。笔者认为大小舅子在中国传统社会受人尊敬乃至现代社会仍然或多或少的保留这种气息,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

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很低,这是所有人包括女方娘家人都认定的,从出生就被教育要有女德,要会做女红,长大了要嫁人了,要为夫生儿育女,为夫家传宗接代,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不是自己家的人了,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就算在这个男权主宰的社会里,正常情况下没有哪家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儿女,女儿在婆家受欺负怎么办?下面是一个关于民间婚嫁习俗的例子。民间婚嫁习俗中,新娘梳妆打扮时,母亲在床头哭嫁歌,叮嘱女儿到婆家去后守规矩尽孝道。然后,在媒人、喜娘的催促上轿声中,新娘在客堂门口换上绣花鞋,踩着预先铺好的麻袋(讨传宗接代之吉利)走至轿前,由阿哥抱上轿。此时新娘再唱“谢阿哥”。新娘由阿哥抱上轿,象征着郎舅权威的确立。郎舅作为娘家亲属的代表,对维护妹妹和外甥在夫家的权益享有一定的权威。这就说明郎舅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女方背后的势力,也是女性在那个任人宰割的时代唯一能和夫家抗衡的筹码。

正是女性在古代社会的从属地位,使得女方娘家人在女儿出嫁之后,就会让代表女性地位和权力的“舅子”出面(即使这种权力在父权社会中微乎其微),给男方以震慑,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婆家能过的好一些,能获得更多公平的待遇。那么是什么导致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从属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强行干预。一个国家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政策的方针,是必须强制执行的。中国从汉朝开始推行法律儒家化措施,婚姻制度确立了夫为妻纲的男尊女卑原则。按照法律规定,丈夫有权打骂,奴役甚至转让妻子,妻子只能无条件的服从丈夫的支配,驯服地忍受丈夫的虐待。从此确立了中国古代女性的附属性,历朝历代从来没有改变过,到明朝更是变本加厉,对女性身体和思想的禁锢令人发指。

2.儒家学说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从汉朝开始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针,儒学强调男子在社会中及家中绝对的权利,所谓三纲五常,规定了“夫为妻纲”的家庭从属关系。所谓三从四德,“未嫁从父,嫁出从夫,夫死从子”,决定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女性是没有地位的。这些教条都腐蚀女性的心灵,使她们认为我天生注定就是这样的命运,这是不可能改变的。

3.中国古代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从属地位及政治经济权利被剥夺的社会根源。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那时的机械化水平低,基本上是以人力为主,女子的体力不如男子,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男子,封建私有制中规定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归男性,所以妇女即使在其中做出了贡献,也只能隐匿与男性背后,使她们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地位。随炀帝时规定:妇女不再纳课。也就意味着妇女从此不再受田,也不再为国家承担赋役,也就是占人口半数的妇女从此退出了国家经济领域。虽然此后的租庸调制依然是按照男耕女织的模式制定出来,但是妇女的劳动已经不再得到国家、社会的承认,也使妇女进一步丧失了家庭经济地位。

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但仍不能改变她们从属地位的事实。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男性亦然。这是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她在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

母系氏族社会的长期存在,加强了舅甥之间的联系,无形中提高了现代社会舅子的权利。虽然母系氏族社会在中国存在范围很小,影响决没有儒家学说如此侵入骨髓,但它毕竟存在,而且至今仍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堪称母系氏族的缩影。在摩梭人的思想意识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套道德观念和传统观念。舅舅在母系家庭中享有男性的崇高荣誉和地位。母亲及其兄弟有抚养和教育晚辈的责任,晚辈有赡养舅舅的义务。舅权最大的外部特征是母舅对外甥实施抚育和教养的特权。舅舅是孩子的老师,他是儿童最亲近的男子,男人要掌握的有关生产的技术,如农业、放牧、赶马、木工等,均由舅舅传给甥男。孩子们也十分尊重舅舅,当地流传的谚语:“天上雷公大,地上母舅大”。正是由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时至现代舅子在处理家庭婚姻关系中仍然起到重要的作用,记得我曾经在农村见到一位舅舅当场训斥自己的外甥,要对母亲尽孝,同时也是警示孩子的父亲,要关心疼爱自己的妻子。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中国人头脑中的文化印记不会被轻易抹去,它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祖辈传承下来的。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各种文化交融,中国原有的农村保守落后的经济模式已经落伍,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文化的发展,历史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许慢慢地被淡忘,或者被遗弃。中国人对“舅子”的独特感情正慢慢地淹没在现代文化的长河中,当然这是一个过程,也许需要几十年,也许更长。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2]董仲舒.春秋繁露.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

[3]严汝娴,宋兆麟.永宁纳西族的母系制.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4]莫俊卿.壮侗等民族母权制残余研究.民族学研究,第二辑

[5]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上一篇:论书法艺术之“神” 下一篇:装饰工程造价审核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