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的制约因素

时间:2022-09-30 10:26:55

浅析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的制约因素

【摘要】本文为更进一步提高广东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赛后经营效益,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观察、逻辑分析等方式,从其制约因素的角度出发,找出根源所在,以便为广东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赛后运营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希望对广东省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的开发与运营带来可借鉴性的经验与启迪。

【关键词】大型体育场馆 赛后运营 制约因素

在经历各种大型运动会如奥运会、九运会、亚运会、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洗礼后,目前大型体育场馆赛后的运营状况并不可喜。本人通过在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天河体育中心天河体育馆的健身、佛山市世纪莲体育中心游泳馆的授课及对其他省市部分场馆的了解与实地观察中发现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中存在开放时间较短、开放场馆较少、收费不合理、场馆闲置、交通不便、绩效不佳等现象。

一、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赛后运营制约因素的分析

(一)体育场馆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定位矛盾。

按上级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分类管理,完全公益性质单位单位按公益一类管理,经费由财政全额包干;二类及其他类公益事业单位由实行差额补款和允许部分经营创收弥补。但在实际中如何界定这其中的公益部分与经营部分对经营活动的成效和分配如何进行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实际上有关部门在对大型体育场馆的管理中仍然是沿用传统事业单位的管理方法与制度。但是场馆如果不开展经营活动,其空间资源难以得到利用和开发,公共财政就要继续承担维护和管理费用;而如果场馆开展经营性活动,又如何保证场馆的公益性不受侵害,这些,仍然是困扰大型体育场馆发展的问题。

(二)传统场馆管理体制的制约。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资和管理大约分为四类:一类是政府给优惠政策与土地,选择企业自己投资和管理,产权归企业所有;第二类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实行企业化管理;第三类是政府出资建设,委托企业运营,政府或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要求大型体育场馆提供相应的公共体育产品服务;第四类是由政府出资建设之后交由体育主管部门成立管理大型体育场馆的事业单位来经营管理。目前广州大部分场馆均采用这种模式。从经营效益的角度来衡量,第一种模式好些,其次是第二类,再次是第三类,最后是第四类。部分省份的大型体育场馆大部分还是沿用传统事业单位模式管理经营,计划经济的色彩较浓厚。这种体制虽然能较好的保证场馆的公益性用途,但内缺动力外缺压力。

(三)单一化与多元化经营的矛盾。

目前,部分场馆的运营管理部门在场馆赛后的功能定位上观念较为落后,仅将大型体育场馆的功能定位于体育活动,致使场馆赛后经营范围过于狭窄,提供的服务种类有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投资主体、设计单位与之后的管理运营主体是分离的,规划设计之初未能考虑到场馆赛后的利用问题,致使移交管理的运营主体无法事先介入场馆的先前设计规划,从而造成其经营方式的不定性。

(四)场馆赛后运营配套政策欠缺。

大型体育场馆在经营范围、内部机构设置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但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政府行政部门。多数体育场馆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手续批复繁杂且关卡较多。有关部门没有对部分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更没有出台针对大型体育场馆的配套政策,在财政、税收、规划改造等方面,只是简单套用事业单位管理的有关规定,无法根据大型体育场馆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五)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长期以来广东省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体育系统的干部、退役的运动员及少量的场地、设备维护技术人员,真正具有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素质,工作效率高的专业人才相当缺乏。据访谈调查,多数大型体育场馆表示目前体育场馆高端管理运营人才奇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大型场馆的发展需求。一些场馆的部分员工学识较低,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场馆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小结

场馆的建设不论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投资巨大,它不是一次性的,也不仅仅为赛事而存在的,在最大限度的开发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率的同时,应从其制约因素出发,要从整个城市发展的角度。

从政府出发,加大政府的各项支持,平衡好公益性与营利性的关系。从打造全国体育旅游基地、国际体育赛事中心城市、全民健身普及省份的角度,从做强体育产业,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高度,看待大型体育场馆的改革发展和创新。从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出发,要改变在大型体育场馆各自为政,散、弱、小、低端的管理和经营格局。鼓励在自愿合作、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打破地域的界限,实现经营主体的强强联合,或引进世界级的成功大型体育场馆的品牌管理运营公司,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管理。从经营单位性质出发,鼓励转企改制。目前事业型的管理单位由于靠政府的部分支持多数存在坐吃山空的现象,导致整体绩效下滑。而企业制管理模式,由于脱离政府相关的支持,营利目的凸显自然会根据市场需求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场馆的管理与运营的调整与布局。因此转企改革应运而生,通过分离事业单位的经营职能,重整旗鼓,以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模式运营,培育场馆新的营运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大超,彭金洲,张瑞江.中外现代大型体育场馆管理体制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4,(3).

[2]赵元宏,袁建国.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的初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

上一篇: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机制构建 下一篇:建设项目可行性评价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