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彤应用茵陈五虎白蛇汤治疗肝癌验案

时间:2022-09-30 09:59:16

张培彤应用茵陈五虎白蛇汤治疗肝癌验案

关键词:名医经验;张培彤;肝癌;茵陈五虎白蛇汤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32

中图分类号:R27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112-02

据统计,2012年全世界肝癌新发74.8万例,其死亡率居第3位[1]。中国占全球新发肝癌患者的52.7%,居全球第1位,且仍在增长[2]。肝癌的传统治疗方法首选手术切除,另外,肝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是目前临床常采用的手段,对血供丰富的肝癌疗效较好,但对肝功能不佳、肿物偏大、肿瘤发生播散者并不适宜。很多早期不能手术的小肝癌采用现代放疗技术,如伽马刀可获得根治,且肝功能损伤较小,但对晚期及大肝癌却几乎无能为力[3]。靶向治疗药物索拉菲尼因不良反应大、易产生耐药且价格昂贵而受到限制[4]。化疗目前效果较差。

中医治疗肝癌具有独到优势,可与西医疗法相互取长补短。不仅在配合手术、肝动脉介入栓塞、放疗和靶向治疗方面疗效满意,即使单独应用也显示了很好效果。张培彤博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肿瘤学科带头人,从事30年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工作,经验丰富,其自制茵陈五虎白蛇汤治疗肝癌效果良好。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获益匪浅。现将张师治疗2例病案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男,66岁,有乙肝病史20余年,因肝区不适,食欲减退,乏力较明显,体质量下降,于2013年6月4日在外院行CT示“左肝占位,双肺多发转移;肝硬化;胆囊多发结石”,生化检查示“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1 U/L,γ-转肽酶77 U/L,甲胎蛋白(AFP)0.14 IU/L”,临床诊断考虑原发性肝癌,双肺多发转移。因既往行心脏冠状动脉支架术,一直采用抗凝治疗,且身体状况不佳,不愿进行西医治疗而求助张师。

2013年6月20日初诊:乏力明显,活动即心慌,纳差,右手发热,大便干、一二日一行,体质量下降明显,3个月内下降5 kg。查:舌紫,苔黄,脉沉取无力、略数。辨证为瘀毒内热、肝脾失和,拟化瘀清热、调和肝脾、软坚散结。方以茵陈五虎白蛇汤加减:茵陈30 g,虎杖10 g,五味子10 g,五倍子10 g,鸡内金30 g,炒山楂10 g,白英15 g,蛇莓15 g,白花蛇舌草30 g,山慈菇15 g,炙鳖甲10 g,三棱10 g,莪术10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丹参10 g,紫草10 g,黄连10 g,黄芩10 g,生地黄15 g,玄参15 g。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金龙胶囊(北京建生药业有限公司,1.0 g/粒)3粒/d;软坚消瘤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内制剂,1.0 g/片)3片/d以破瘀软坚散结、解郁通络。

2013年7月11日二诊:体力、食欲略有好转,仍大便干、二三日一行。舌略紫,苔黄,脉沉细弦。乃瘀热尚在,拟守方加苦参10 g、大黄(后下)10 g,以加强清热通腑之力。中成药继服。

2013年9月12日三诊:3 d前复查AFP 0.012 IU/L。精神压力减小,轻度乏力,尿黄,口干,纳可。体质量未再继续下降。舌紫,苔薄黄,脉沉细弦。此后以首诊方为基础随症加减,茵陈由30 g逐渐加至60 g;加浙贝母,且由30 g逐渐加量至75 g;加黄芪,由30 g逐渐增至60 g,以益气补中托毒;另依其内生毒热程度加苦参10 g、龙胆10 g、大黄(后下)10 g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并加全蝎3 g。中成药同前。

2015年1月8日查B超示“肝硬化、肝囊肿,胆囊多发结石、胆囊壁多发胆固醇结晶,副脾,肝脏未见肿物”,胸部CT示“双肺病灶已消失”。卡氏(KPS)评分持续保持在80~90分。

案例2:患者,男,70岁,有慢性乙型肝炎、高血压、糖尿病史,因肝区疼痛不适,乏力,体质量下降明显,双下肢水肿,2013年4月6日在外院查B超诊断为“肝硬化、肝实性恶性肿瘤,慢性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脾内多发实性肿物”,AFP>3000 μg/L。

2013年4月28日初诊:患者自感无力明显,肝区刺痛,食欲不振、厌油腻,体质量下降(3个月下降4 kg),小便每夜3~4次,大便日行1~2次,双下肢轻度水肿,舌紫,苔黄厚,脉弦数。辨证为瘀毒内阻、肝经郁热,肝脾不和,治以化瘀清热、调肝健脾、软坚散结。方以茵陈五虎白蛇汤加减:茵陈30 g,虎杖10 g,五味子10 g,五倍子10 g,茯苓15 g,麸炒白术10 g,白英15 g,蛇莓15 g,白花蛇舌草30 g,山慈菇15 g,黄连10 g,黄芩10 g,鸡内金30 g,炒山楂10 g,炙鳖甲(先煎)10 g,枸杞子15 g,女贞子15 g,黄芪30 g,紫草10 g,浙贝母30 g,三棱10 g,莪术10 g。每日1剂,水煎服。配服西黄解毒胶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内制剂)0.5 g,3次/d。

2013年6月2日二诊:患者一般情况转好,肝区刺痛减轻,轻度乏力,但体质量仍缓慢下降。舌紫(因舌苔厚度较前变薄,舌体显现小瘀斑),苔黄,脉沉。守方将黄芪增至45 g以增强益气补中托毒之力,茵陈45 g,加薏苡仁60 g以清肝健脾利湿,浙贝母逐渐增至60 g加强化痰软坚之功效,加龙胆10 g、苦参10 g以增强清利肝胆之功。中成药同前。

2013年8月25日三诊:体质量已不再下降,病情趋于稳定,面色黯,精力和纳食尚可,舌紫、有瘀斑,苔根黄,脉左弦有力兼数、右脉沉略弱于左。乃热毒虽有减轻,但血瘀证仍较明显,故在清利肝胆热毒基础上,加强活血化瘀之力。改方为:黄芪45 g,陈皮10 g,桃仁10 g,红花6 g,当归10 g,赤芍15 g,生地黄10 g,三棱10 g,莪术10 g,茵陈30 g,虎杖10 g,五味子10 g,鸡内金30 g,蛇莓15 g,白花蛇舌草30 g,炙甘草6 g,龙胆10 g,苦参10 g。中成药同前。

2014年12月13日四诊:体质量稳定,精神好,肝区时有隐痛。舌紫黯、有瘀斑、舌两侧可见肝瘿线,苔黄,脉沉弦数。治以活血化瘀行气、软坚散结,方以膈下逐瘀汤加味:黄芪45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6 g,当归10 g,赤芍15 g,乌药6 g,五灵脂6 g,延胡索10 g,制香附6 g,枳壳6 g,牡丹皮15 g,炙甘草6 g,浙贝母45 g,知母15 g,茵陈30 g,五味子10 g,鸡内金30 g,炒山楂10 g,炙鳖甲(先煎)10 g,白英15 g,蛇莓15 g,白花蛇舌草30 g,山萸肉15 g。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逐渐将浙贝母加量至120 g,知母改为30 g,加陈皮10 g、清半夏10 g以软坚化痰散结;黄芪逐渐加量至120 g以补中益气健脾;若有下肢水肿,视水肿轻重,酌加茯苓90~120 g、猪苓30 g,或黑白牵牛子各3 g等以健脾利水。一直服药至2015年10月复诊时一般状况很好,能进行游泳等锻炼项目,KPS评分90~100分。

2 讨论

肝癌属中医“Y积”“积聚”范畴,其生存期短,死亡率高。肝癌病位在肝,因肝与胆相表里,肝与脾有生克制化关系,脾与胃相表里,肝肾同源,故肝癌的发生、转归、预后与胆、脾胃、肾密切相关。其病性早期以气滞、血瘀、湿热等邪实为主,日久则兼见气血亏虚、阴阳两虚,终致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肝癌病机演变复杂,由肝本脏自病或由他脏病及于肝,肝失疏泄是其病机演变的中心环节。肝失疏泄可致气滞、血瘀、湿热,三者蕴结于肝而见多种临床表现。日久累及脾、胃、胆、肾,终致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而出现血证,邪毒蒙蔽清明脑窍而合并昏迷,肝、脾、肾三脏受病而转为臌胀。若在治疗过程中能阻断或延滞其中任何一个关键环节都可延缓病情。

张师临证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着重从瘀、热、湿进行治疗,抓住肝、脾、肾三脏及胆、胃二腑,从化瘀软坚、清热祛毒、利湿除痰三方面入手研制出茵陈五虎白蛇汤,取得良效。具体运用上,热重者可酌加黄芩、黄连、苦参、龙胆,甚至大黄以助泻肝利胆通腑之力;纳差者加鸡内金、炒山楂以健脾消食,增进食欲;乏力甚而中气不足者逐渐加大黄芪用量,且有补中健脾利水之功;脾失健运,痰湿难化者加陈皮、清半夏、茯苓、麸炒白术;如有肝区、胃脘气滞症状,可加延胡索、柴胡、木香、砂仁等;肾精不足则酌用山萸肉、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女贞子。在热邪逐渐得清、瘀逐渐得化、脾气逐渐恢复时,可逐渐加大浙贝母用量,并循序渐进使用全蝎、蜈蚣、乌梢蛇、九香虫、土鳖虫等虫类药物以加强化痰软坚、搜经剔络之功。总之,临证灵活运用本方,可扶正祛邪兼顾,祛邪而不伤正,以达到肿瘤缩小或长期带瘤生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ILYAS A, HASHIM Z, HANEEF K, et al. The effect of alendronate on proteome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 lin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teomics,2014,2(12):1-9.

[2] 吴婧,徐伟文.GP73与肝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5(5):339-346.

[3] 汤衍斌,林增海,马涛.大肝癌治疗的临床研究现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1):171-172.

[4] 张岚,任正刚.索拉菲尼治疗肝癌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13,40(20):1268-1271.

(收稿日期:2015-10-11)

(修回日期:2015-12-28;编辑:梅智胜)

上一篇:提高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策略研究 下一篇:骨外科中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创伤软组织缺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