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完善科学管理方式

时间:2022-09-30 08:43:05

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完善科学管理方式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一所学校办得好与坏,学校管理是关键。因此,作为校长,在管理上要做到统揽而不包揽,果断而不武断,参与而不干预,形成以校长为核心的、结构严谨的管理体系。

学校是以人为要素的组织,如何发挥这个组织内每个人的智慧,增强每个人的才干,以最佳组合来实现学校办学目标,是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管理学家托马斯・斯图尔特在《知识资本》一书中说:在知识资本时代,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以人为本的。因此,团队打造人本化是形成学校管理文化的根本。

一、以人为本,打造优秀团队

1. 发挥自身的影响力。我国教育家陶行之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这种“灵魂”效应,集中体现在校长的形象与行为之中。它是无形的命令,是校长治校育人的信誉,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第一,把办好一所学校,带出一支队伍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并且坚持不懈,始终保持乐观,激发热情,全身心投入。第二,保持自信、果断、创造性的工作作风。不管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问题,都努力保持镇定、清醒,给教师以信心、信念和心理支持,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并时刻饱含生活的朝气,饱蘸工作的热情。同时,校长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求自己做到“三性”:即站位高瞻性、思路长远性、实施创造性,在“实”的基础上推出“新”。第三,本着可靠、诚信的待人原则。为此,努力做到真情沟通和热情关注。通过真情的沟通,使双方心灵交流、彼此认可,产生心理认同;通过热情的关注,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发展的条件,搭设成长的平台,让教师在对领导的信任与信赖中找到归属,成就自己的人生追求。

2. 发挥团队的凝聚力。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对团队的描述是这样的:组织内成员得以不断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培养全新、全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愿景,既有和谐的氛围,又有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精神,形成一种浓厚的组织文化。作为校长,要把构建团队,发挥团队的凝聚力,实现2+2大于4的管理效能作为管理目标,矢志追求。彼此多一份理解,少一点责备;多一份宽容;少一点挑剔。“宽容别人等于善待自己”、“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以及教师群体的战斗力取决于素质最低的教师这个“木桶原理”等观点,让教师在彼此发现中提高,在相互激励中凝聚,在共同协作中进步。

3. 发挥激励的感召力。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就是管理人员或管理组织根据人的需要、动机、目的和行为,选择适当的激励措施,激发人积极实施系统所希望的行为的过程。学校文化管理中的激励就是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激励的基本原则是:(1)学校文化管理中的激励,必须以解读人为过程,以尊重人为手段,以发展人为目标。(2)实行“内激励”和精神激励――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和实现个人成长目标为主。(3)靠优秀的组织文化和良好的组织氛围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4)采取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的办法。(5)激励要把握度。

二、制度建立与实施人情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制度管理,形成铁的纪律,是学校管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校长“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但“只有规矩难真成方圆”。从制度的制定、制度的内容,到制度的执行,应始终以教职工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人情味,使制度人情化,教职工才会自觉遵守,才会“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并在严格的制度下自觉弘扬人文精神,自觉完善自己的价值观,自主发展,主动超越。

1. 制度的制定体现人情。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但不是校长或领导班子成员闭门造车,为了“治”教师而制定。应从教师的立场出发,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出发,体现以教师为本,以学校为本。

2. 制度的内容凸显人情。制度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从字面上看制度本身是理性的,是具有强制性的,似乎与“人情”格格不入。如何使制度人情化?关键在于制度内容应以教师的成长、发展为出发点、立足点,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做到“目中有人”。浸透学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融注学校对教师的关注和爱护。

3. 制度的执行融入人情。坚决照章办事,制度面前的人人平等毋庸置疑,要体现严要求、轻责罚的原则。即态度严肃,要求严格,纪律严明,但责罚要适度,达到目的即可。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注意做到:一是把握时机,不寡断;二是尊重对方人格,不怠慢;三是严正指出问题所在,不姑息;四是换位思考,不独断;五是给足面子,不留患。

上一篇:给大学生创业支招 下一篇:培养学生“数学转化思想”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