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努力,我会更幸福(十三)

时间:2022-09-30 08:39:22

神经通道是可以改变的

上次我们讲到关于人的大脑神经通道研究,发现神经的可塑性,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实现改变,让我们更容易成功,能让我们更加快乐。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已建成的神经通道吸引更多活动,从而变得更厚;没有建成的通道,犹如一条小溪,很容易消失。

当神经通道变得更宽,就更可能保留下来,不仅能保留下来,而且还能自行巩固并继续生长。人的习惯就是如此形成的,一种做法被反复巩固,就变成一种习惯。比如打网球,你反反复复练习运用正手击球的方法,开始时你要根据教练的指示,考虑怎么打,诸如必须集中精神、手腕翘起来一点、知道球拍应该停在哪里等等。但练习一段时间之后,挥拍几百几千次后,你已经不需要再考虑怎么打,它已经在你的大脑里“刻成了槽”。因为事实上你在大脑创造了一条新神经通道,只要有球飞过来,你不需要再考虑,你的思维被引向那个或那些特别的神经通道。这些通道告诉你:“举起球拍击球”——完全是自动的。经常练习一种运动的人,他们的大脑真的会改变形状,更多神经通道在那个区域形成,大脑在那些区域变成更厚,更多经验流入,做得越多,经验流入也越多,直到它变成“沟槽”,让你不需要考虑就能挥拍,完全是自动进行的。

英国科学家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大脑其实是可以改变的。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伦敦新入行的出租车司机。去过伦敦的人都知道,伦敦的街道要比纽约复杂得多。新手司机们如果想获得执业许可证,就必须花很多时间研究伦敦地图。他们发现,在司机学习伦敦地图前后,这些新司机们大脑皮质的某一部分发生了变化,因为他们在使用那部分大脑。再加上不断的实践,产生经验,这些经验在大脑中会形成“沟槽”。当有人说“牛津广场”时,他们立即知道要走哪条街才是去牛津广场最近的路。这也就是说,他们的大脑变得更大,改变了他们的神经可塑性。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引入大脑的改变。

然而,在大脑中既有健康神经通道也有不健康的通道——一些消极的通道。一个总是忧心忡忡的人,一个事事担心的人,只要有事发生,他立即会问:“那对未来意味着什么?”“那对我的期望意味着什么?”“那对今天意味着什么?”他时刻担心各种事情,甚至经常为好事担心,他会立即把好事理解成需要担心的事,或者发现好事里的缺陷,消极思维会通过那条大脑神经通道反映出来。而且神经通道是自行巩固的,人们会通过那条通道不断寻找自己的缺陷。这是消极者的特征,他们的消极神经通道,消极经验流向的“河流”是最大的。而一位积极者,一个即使在困难环境也能发现他人恩惠的人,也许不会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但他会从发生的事情中寻找恩惠,乐观主义的神经通道更大更宽,经验流向那里。

那么,这些神经通道存在于大脑的哪一部分呢?科学家们证实,经常使用左侧前额皮质的人,和经常使用右侧前额皮质的人相比,要更快乐、更易受积极情绪的影响,对痛苦情绪的适应性更强。相反,前额皮质右侧活动更多的人,和左侧活动更多的人相比,要更压抑。今天我们知道这些,是因为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有脑电图,能看到大脑两侧的运作情况。其实,几百年前我们就已经发现这一特点了,我们知道左侧大脑皮质活动与积极情绪有关,前额皮质右侧的活动则与痛苦情绪相关联。因为科学家们发现,当人们发生意外时,如果左侧前额皮质受损时,他们经常变得更抑郁,因为这样就造成右侧的活动更多。相比而言,另一方面如果意外发生在右侧,右侧前额皮质受损,人们经常会变得更快乐。我们当然不建议以此为干预方法,不要贸然去尝试。但是说句笑话,如果走在街上,碰巧摔倒,最好往右边摔。

但是需要我们记住的更重要的事情是,相同的刺激往往造成不同的反应,世界不只是外在世界,还有一个内在世界。正如爱默生所说,我们用头脑来感知世界,对不同的头脑来说,同样的世界即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

两种方式的改变

我们可以利用神经可塑性和神经通道的形成来改变大脑,这种改变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渐进的改变,这种改变犹如一位石雕艺术家一样,从一块大石头开始,一点点凿掉多余的石头,以雕成一座人物塑像。这种改变,就像自然界的水冲刷石块,历经时日,让石块变得更薄更光滑。渐进的改变,这是世上最常见的改变,这是健康的改变,没有捷径,需要时间。而且改变的过程可以和结果一样让人享受。想想学习演奏乐器的过程吧!它需要时间,是相同的练习过程,在大脑里创造新的神经通道,并使它们越来越大。当我们学习演奏乐器时,我们享受十年的学习过程,最后可以收放自如地在音乐会上演奏,也是一种享受。

第二种是剧烈实现改变的方法。如果用滴水穿石、石雕艺术来比喻渐进的改变,那么也可以用大锤开山劈石,凿出一条路、一个隧道来比喻剧烈的改变,不需要太多时间,立即发生。但要记住的重要的一点是,剧烈的改变不是一步奏效,剧烈的改变,经常需要很多准备功夫。打个比方,你需要很多力气去挥大锤,这种大力气需要锻炼出来,所以也需要时间。

所以两者类型都需要时间,记往这一点很重要。当代心理学大家马丁·塞利格曼说过:“相信有捷径通向希望的满足,绕过个人力量和美德的训练,是很蠢的。它导致很多人在坐拥巨大财富时感到抑郁,因精神贫乏而死。”

对于这两种变化,必须要注意,我们讲的重点,是要将变化持续下去,而不是突然一变之后又恢复原状。因此,变化并不是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即便当我们举起大锤,就是这举起来的动作,也需要我们在之前做很多准备。举例来说,渐进式的变化,就好像每天都做感恩练习,慢慢成为一个更容易找寻美好的人,逐渐的看到更多积极的事物,一点一点的构建起新的神经通道。

真知灼见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长时间准备后千锤百炼而得来的。大家都知道,所谓1%的灵感来自于99%的汗水,所以说没有灵丹妙药,而且正是那种对灵丹妙药的笃信和渴求导致了今天抑郁症如此频发。因为大家都很郁闷、很失望,发现灵丹妙药不管用的时候,就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所以,做任何事都需要时间,没有所谓什么“幸福生活五步走”之类的

神话。

真的想要改变吗?

在实施改变之前,首先,我们必须要问:我,或者你,真的想要改变吗?这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也不是象征性地问自己一下,因为表面上我们可能会说,“当然想改变”,但是潜意识里却有东西在阻挠我们。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兰吉尔和汤普孙曾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这样的:他们找来一些参与实验者,然后问这些人他们想不想要摆脱自己性格的某个方面,比如说古板,或者容易轻信别人,或是冷酷等等。他们问这些人想不想要摆脱这些性格,想不想在这方面变得更好,是不是真的能改变自己。也就是说,如果改变对于你来说真的很重要,那你能不能最终变得不那么古板,不那么容易轻信别人,不那么冷酷。这就是他们最初问的两个问题:想不想改善?想不想改变?然后,在他们问了这些问题之后,实验还有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让这些人去评估,评估某些正面性格。比如:言行一致对于你来说是否重要;值得信赖是不是重要;被认为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对于你来说有多重要。

这个实验的有趣结果在于,所有给这些正面性格打高分的人,认为这些性格很重要的人,反而比较不容易去改变自己的负面性格。大家明白这其中的奥妙么?他不喜欢自己那么古板,想要摆脱古板的个性,与此同时,言行一致在许多人看来又是非常重要的品格,所以他反而不容易去改变自己的古板。因为在他的头脑里,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对,我不想要古板下去了”;同时他的潜意识里却在说,“我想要言行一致,别摆脱古板”。因为他把两者结合起来了,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了,因此不想舍其一而取其二。因为他不想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对于他来说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同理,还有轻信和值得信赖,这两种品质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值得信赖的人,往往很容易轻信别人。然而他却不想丢掉轻信别人的习惯,因为同时他不想丢掉自己值得信赖的优点。同样的例子还有冷酷,一个人的冷酷可能在潜意识里正反映出他的严肃和认真。

改变的悖论

泰勒博士举出了发生在他个人身上的事。很多年来,他在思考分析并写了很多关于完美主义的文章后,但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他自身的情况长久以来并未好转——因为他知道自己深受完美主义之害。他读了研究报告,反省个人经历,知道完美主义对自己百害无益,有损于自己的健康,从长远来看也阻挠自己成功,但是他却摆脱不了它。直到他读了上述实验报告,于是他问自己:“在我的意识里,完美主义和什么联系在一起?和它密切相联的是动力和雄心。如果我需要自我定义的话,首当其冲的,因为我不想失去这些品格,我的潜意识便阻止我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只有当我明白了这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我才能够把它们拆开,分开。我只想保留其一。”最终他摆脱了完美主义给他带来的

困扰。

泰勒博士举出关于他的另一例子,是如何最终摆脱焦虑的困扰。从很久前开始,在他上大学的时候,每当有壁球比赛(泰勒博士当时是壁球运动员),或者临近考试,或是在分组讨论的发言之前,他都会非常焦虑。他不想再这样下去,不想要焦虑,然而却总是丢不掉这种担忧和焦虑,根本原因在于,他同时很重视责任感。他有责任感,会在上课前更认真地做准备而不是随便糊弄、偷懒。因此,他把焦虑和正面品格——责任感——联系起来。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品质,但是它却阻挠泰勒博士摆脱担忧和焦虑。这都是在潜意识里发生的,他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所以,通往幸福路上最大的障碍,也许就是人们把幸福和偷懒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现在很快乐,就意味着我们不再经历痛苦,就意味着我们放弃努力,意味着我们不会成功,意味着我们已经失去了棱角,意味着我们不再有动力和雄心,所以我们在潜意识里选择不快乐。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失去其它珍贵的东西,比如雄心壮志、比如保持优势、比如勤奋刻苦。当然,依我们现在来看,我们知道这些东西并不是密不可分的。正相反,如果我们能赶走对失败的恐惧,学会面对它,学会冒险,从失败中学习经验,将失败看作是未来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这些都不意味着我们会失去动力和雄心抱负,克服对失败的恐惧,或担忧和焦虑,或罪恶感,以及种种不幸福的关键。

举个例子,要理解我想要摆脱对失败的恐惧感,不是一般的恐惧,而是消磨人意志的恐惧,因为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害怕失败。但是要摆脱这种消磨人意志的恐惧,同时保存我的动力和雄心,就必须要理解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又比如,你们知道有些人常常羞于对人说“不”。这么短小的一个词,简单的一个词,有时候是那么难以说出口。为什么?因为我们眼中的自己和我们希望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有同情心的、善解人意的、是老好人。于是我们把两者拆开了,它们并不一定要连在一起。我们可以善解人意的说“不”,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对别人说好,我们其实同时在对自己说不。从长远来看,我们应当更好更深入地了解,我们什么时候能说不,什么时候不想说。同时,我们还能保留自己的善解人意和同情心,也不必在每次说不的时候感到有种罪恶感。

总之,上面列出来的每种品格,都是可以被拆开的。大家可以想想,有哪些品性是你很久以前就想改掉却改不掉的。对完美主义的追求?还是严酷无情?还是你想变得更顽皮活泼?也许你并不想摆脱这种个性,因为害怕自己会失去严肃认真的品性。其实你根本不需要失去,“把婴儿留下,把洗澡水倒掉”。关键的前提是,我们到底想改变什么。

上一篇:造就怎样的人? 下一篇:买童装,安全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