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回到自己身边,需要……

时间:2022-09-30 07:51:41

让生活回到自己身边,需要……

再孤独也会坚持的梦想

小马是一名中文系毕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图书公司做策划编辑。凭着勤奋和努力,一度做到了编辑室主任,月入八千元。

然而到了30岁的节骨眼,小马开始恐慌,他觉得单凭这份薪水在他生活的城市里根本不能买房结婚,给女友和未来的小孩理想的生活,为了承担起他自我期许的男人责任,小马决定辞职创业。

这下问题来了,除了中文小马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只有从编辑加工开始。本以为这是时间弹性、收入不差的选择,一跳进去才知道思虑欠周――原来需要编辑加工的,都是一些文字质量差、逻辑不严谨的烂稿子,虽然稿子不少,但是利润微薄,时间也被切割得零碎,薪水居然还不如以前。但事已至此,只能咬牙前进了。

小马先是拓展业务种类,增加代初审、代复审及校对等业务,忙得晕头转向。我们一众老友始终记得去他家探望他时看到的铺天盖地的稿子和加工记录单,床上、沙发上、办公桌上,到处都是……为了节省电费,小马舍不得开空调,只得一边穿着大裤衩,一边汗流浃背用毛巾狂擦,那一番景象,竟有说不出的凄凉。偶有微风吹送,铺天盖地的稿子轻轻摇摆,发出沙沙声响,好个“风吹稿子现小马”。

然而,他自己是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的,眼神中甚至还有一种踌躇满志的光彩。小马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孤岛上的最后一个男人,有种一人撑起一个家的豪情。他认为自己不再是机器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与我们这些经理、总监以及动辄千百万的大生意相比,小马觉得他就像是一个春耕秋收的老实人,每一份付出,都能看到回响。

就这样,他像一只水下的虾米,做着“食物链”最底层的工作。

把爱的人放在同样重视的地位

小马在编辑加工稿件的业务中,发现了新的商机――利润丰厚的瓷砖生意。在看稿之余,他决定开发做瓷砖生意,因为毫无经验,就应聘到瓷砖公司做业务人员偷师。

于是,每天小马就抱着样品到新开工的工地、大楼推销,这是毫无人脉和资源的肉搏战,他几乎是把男人最后的尊严丢到了地上。每个月领着1500元的销售底薪在尘土飞扬的工地求人,半夜还要一个人在灯下赶要看的稿子。为了节省成本,小马还说服自己的丈母娘,让大家住在一起,借一半房子给他。太太不上班,丈母娘也颇为难,这是每个男人看了都会倒吸一口凉气的惨境,然而小马却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我曾经非常好奇小马这番折腾的意义何在,最后却能在他的状态中嗅到一股自食其力者洒脱的满足。在他的身上,你看不到外界给他的镀金,名声也好,财富也罢,都无法再影响他的心情和判断。

但最大的感动并非来自他的奋斗创业史。一个男人正在创业,并享受着创业带来的乐趣,他表现得比自己的哥们朋友都更强大。但我更愿意看到他对家庭的付出,除了自己的家人要捍卫,他已经没有别的脆弱,没有了别的负担。

是不是要实现梦想、追求事业,就必须牺牲某种情感?不是。我常常在微博上看到他晒与太太一起去旅行的照片。每次旅行他都会精心做计划,精挑细选一处酒店、沙滩,虽然不是五星级酒店或豪华邮轮,但也有一种珍惜、投入的感人力量。他最大的幸福和成就感就在于作为一个男人,他独自给他的家人依靠,而他太太也为这样的老公感到骄傲。

有一次他们俩来我家中做客,临走时,他太太非常从容地跟我说:“那我们先走了。”然后扭头叫丈夫,“你把车开过来吧。”那一刹那,竟让人恍惚觉得会有一辆名贵车缓缓弛来。当画面中小小的面包车温吞地蹭过来,她依然心满意足,贵妇一样的与我们挥别。那是一种安然和强大,是被对方放在心里呵护才有的底气。

制造惊奇和不确定的刺激

旅行是时下最流行的生活方式。旅行生活就是一场华丽的冒险,有趣的尝试。

那些觉得成家立业后就必须降低生活品质、首先满足别人的需求的人,没办法体会旅行中的快乐。他们把自己关在“现在”和“眼前”的世界里,不去看外面和未来,害怕改变。

我去英国,三次往返,分别乘坐了维珍、英航和国航的航班,别人可能根本不会在意这样的细节,我却一家家地体验他们的服务,分析飞行用时、中外客人的比例等,我甚至还专门从北京和上海各飞了一次。

还有一次我去香港,对自己说“下飞机就只能说英语”,于是自娱自乐玩起了大冒险。

还有一次,我用很短的时间走遍了欧洲而且是多个国家,实行“一日一城”策略。我请一个在英国定居了十年的发小来为我订机票,要求她只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晚上飞,落地到新的城市后住在机场附近。第二,一大早进城游览,傍晚回机场坐飞机去往下一站。这样做的结果是,我根本不知道第二天去的城市是哪里!而且还要一上飞机就做功课,根据知名度、地点、开放时间等信息决定参观的时间点和排序。真是太刺激了!

于是,我在华沙入关被盘问了一 个半小时,在佛罗伦萨深夜暴走两个小时,在米兰捡到美女的毕业证书,在斯德哥尔摩睡了一晚船床……

我看到很多为了实现看世界的梦想而放弃了事业、亲情甚至爱情的人,把爱好与爱人对立进行抉择,他们是有多瞧不起自己的能力啊。

读书,不喜欢的也要读

阅读的好处是你可以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看世界。去思考“如果我是书中人,当面临他/她的抉择,会怎样做”。

但读书说来简单,大多数人都读不好。很多人都把读书变成一种类似看电影、唱卡拉OK的娱乐,或者只是用读书来标榜一种品位,划分一种界限。

喜欢不喜欢的都要读。尤其当努力读了些你不感兴趣的东西,久而久之,你也会变得有一点点广博,具备跨界优势,变成一位cross over。

读书可以让生活充满寻找的乐趣,找到一个又一个知识点中的衔接处,鼓励自己思考,得到答案。这比等待别人施舍的答案更有意义。

此外,我们生活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下生活的人,都是上佳的阅读对象。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变的人性。人性不变,人心却会变。综合出一份你自己的书单和人单,自我认识之路吧。

自己决定未来的方向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好玩情况,家里一个后辈想换工作,一大堆人给他出谋划策:“现在的工作很稳定啊,我觉得你不要换比较好。”“最近很多人在卖这个,不如你也去卖。”“外面工作不好找,你少自找麻烦了。”……

有时是一个女孩子想和男朋友分手,一大帮闺蜜发表意见:“为什么啊?我觉得你们很合适啊。”“你说的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有,那样处理不就可以了吗?没你想得这么严重。”“其实你们真的不适合,早就跟你说过了”……

我们通常都会尊重其他人的意见,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设计自己的事情,我们害怕自己不够全面、太过主观,所以我们需要参考他人的“客观”。可是根据人生经验,我发现主观不一定是不好的,毕竟你才是真正最了解自己的人。

想想看,有多少人跟你一样花了这么多的力气与你相处?他们知道你心里每一句旁白吗?他们了解你头脑中运转的全部想法吗?他们会像你一样绝对不会离开自己,为你的人生负责吗?

能为自己负责的只有自己,因为这是你自己的生活。

学会专注这项能力

我们为什么容易被别人蛊惑、过着别人认为好但自己其实已经感到不适的所谓“好生活”?

这是个极其容易被别人影响的时代。有一个实验证明,人在互联网的碎片化观点影响下,我们越来越不容易集中精力,本来要做一件事情,结果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一条信息,一个一个链接点进去,直到最后竟然忘记自己当初要做什么。

注意力和持久力缺乏,是这个时代的病症。

不给自己任何逃避的借口

我们常把自己的生活不快乐的根源归咎于教育。

在我们看到的信息里,美国也好,英国也罢,大学前两年都是通识教育,并不急着决定主修课程,人文、社会、自然科学都要涉及。到了大三大四选择专业的时候,那些觉得兴趣尚不固定的年轻人甚至会休学,到世界各地旅游或者进公司实习,以便确认自己的志向。

但自己的生活却总在围绕别的人事物而转动,这只是教育的错吗?“如果我们的教育也能像国外那样就好了。”当我们认同这句话时,其实是在心里告诉自己:看吧,现在不快乐的生活都是别人造成的,我无法改变。

当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感到无法承受时,很多人会想:我为了这份工作牺牲了多少啊,可是有谁理解我的痛苦呢?。回到家以后,他们又会对孩子说:你看爸爸妈妈为了你,牺牲了太多东西了。

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为自己付出、为自己创造,总觉得能享受生活的人是站在社会金字塔顶尖的那一小撮,而自己不属于那个行列。

一面抱怨,一面却不改变,生活永远由别人决定、操控在别人手里,这是谁的错呢?

(本文摘自作者著作《把你自己还给你》)

上一篇:冯玉祥不得已的“矫情” 下一篇:VR崛起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