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与文本快乐地旅行

时间:2022-09-30 06:46:31

让心灵与文本快乐地旅行

【摘要】静思默读具有促进学生思考、帮助文本理解,彰显个性化阅读的重要价值。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静动结合,读与悟、品与思并重?本文从“实小之星”赛课的课例谈起,分析默读的尴尬处境,进而重新认识默读的作用,并从时间、方法、策略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静思默读,使他们“读”“思”并举,在静默的课堂中让心灵与文本快乐地旅行。

【关键词】课堂教学 静思默读 回归 对策

现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背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默读缺席”现象较为严重,这有悖于课程改革的初衷。其实默读应该贯穿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它和朗读双剑合璧,共同演绎精彩课堂。

一、点击课堂:静思默读的尴尬

就在前不久,本人聆听了实验小学11位语文教师参加“实小之星”的赛课,听完之后,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默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11节课中,平均默读时间每节课大约2-3 分钟,有的课堂甚至不对默读进行安排和训练。默读如此被忽视,这不仅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造成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知道,默读既是教学目标,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

二、解读课标:“静思默读”的回归

阅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出声的,叫朗读;一种是不出声的,叫默读。默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是在学习其他学科中普遍采用的方式。

如课标中第3学段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求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对朗读和默读也做了具体的要求:每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般应达到10分钟左右。由此可见,静思默读的回归迫在眉睫。

三、审时度势:让学生爱上“静思默读”

1.给足时间――静思默想的保证。给足时间能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优化教学设计,取消大量烦琐的分析、讲解、“苦读”。本人曾听过特级教师金明东老师执教的《穷人》一课,对金老师的“默读――批注――对话”式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其默读做了粗略的统计。

第一环节:一扣“忐忑不安”,咬文嚼字知心情。

(1)默读课文9――11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读懂桑娜的“忐忑不安”。

(2)找一找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

第三环节:三思“忐忑不安”,设境入情知不易。

(1)默读课文12―23自然段,想:你从桑娜的这些话中读懂了什么?

(2)研究“沉默”:他们为什么沉默?他们在想什么?

表面上是沉默的课堂,却是激情澎湃的心与心的交流。试想,如果没有金老师十来分钟的放手,哪有课中及最后的精彩。

2.巧以点拨――静思默想的关键。“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不同的默读阶段,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几点:①仔细阅读,你明白了什么?②仔细阅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③仔细阅读,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清静的环境,一个品尝的境地。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划划、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通过“圈画批注”来“潜心会文”。

3.有的放矢――静思默想的对策。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从中高年级起养成默读的习惯,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使人终生受益。

(1)在思维矛盾处。本人在执教《我最好的老师》时,在学生第一次默读感知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后,教师导读质疑:这样一个有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出乎意料的教学行为把全班同学都气炸了,全班同学在心里默默地说:怀特森是一个( )的老师。(可恶的,讨厌的,不可思议的,古怪的)但为什么作者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呢?仔细默读课文,找到作者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的证据,并在旁边写上批注。(给足学生8分钟)

(2)在情深意浓时。“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处最后一段话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自己深情并茂地示范读了一遍,再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沉默,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眼睛开始晶莹起来!尽管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语言的交流,但可以断定的是在潜心文本、忘我入境的平静下,学生的纯真和善良在奔涌不息。

参考文献:

[1]周红央.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07.

[2]沈大安.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开化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拓展的课堂,活力的课堂 下一篇:正确发挥多媒体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