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苍生 脚踏黄土地 演绎育种传奇

时间:2022-09-30 06:29:50

心系苍生 脚踏黄土地 演绎育种传奇

他跨越科学的阴霾,在锈病肆虐的时代,知难而上,把锈病踏到在地;他超越世俗的喧嚣,与寂寞为伴,用一生成就超前的育种梦;半个世纪,悠长岁月,在田间地头,他用足迹丈量出人生的价值。他是梁增基,古稀之年依然奔波于小麦的攀峰研究,为西部旱区小麦的发展而孜孜不倦。

自主创新累累硕果传唱精彩人生

1933年,梁增基出生于广东,1961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学系后,按当时同志“三去”的原则分配到陕西省长武县农技站。面对当时当地小麦品种技术落后,育种单位和可续利用的品种很少,锈病和冻、旱灾害常年发生,群众生活十分艰苦的现状,梁增基感同身受,背负着沉重的责任感,在没有任何基础和资金条件的基层一线,毅然走上自主创新育种的道路。

这一走,就是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他自绝于尘嚣,扎根黄土地,用坚韧和执着在旱地的平台上,让育种梦成为造福世人的伟大工程。

七十年代,梁增基先后育成“7125”、“抗引655”、“702”、“秦麦4号” 重点突破条锈免疫,达到“建立锈病隔离带”、“提高粮食安全”和“作种质资源”三重作用。其中作锈病隔离带,用杨凌农业专家的话说,“梁增基最大的贡献是把锈病挡在了西北,下不了关中。”作种质资源,被北京和陕甘许多研究单位广泛利用。

七十年代后期,梁增基深思远虑,把握国内外发展动向,做出超常预见。长武131,就是他在参加1974年“全国小麦育种协作会”时,了解到墨西哥矮杆育种影响世界而受到启发,在当时育种专家认为抗旱与抗涝是无法同时克服的矛盾时,坚持探索,勇于创新。当八十年代初,旱原开放化肥利用小麦出现严重倒伏,他1975年开始经过漫长时间培育出的长武131及后来的长武134正好出台,成为西部旱区最先突破抗旱与高产难关,把旱作小麦由出名的“低产作物”变为“稳产高产作物”,作种质资源,推进了旱作半矮杆高产育种的发展。1984年育成半矮杆大穗大粒的“长武131”,解决了传统抗旱品种必须细高杆和高产与抗旱不可兼得的难题;几个研究单位跟着用这个品种作育种的种质,促使旱区从此走上高产育种和栽培之路。九十年代后在多抗性和优质丰产性又有新的突破。

科学永无止境,探索永不止步。梁增基近期育成的“长旱58”及其后续即将出台的“长航一号”适应了市场经济,可作旱区优质高产和产业化开发。中科院2007-2009年在长武用其作“耕地保育与旱作持续高效农业示范”,两年千亩以上丰产方,平均亩产分别为508.5公斤和475公斤。其后续的“长航一号”初步测试为强筋,且籽粒大而白净,对冻旱等抗性远优于“长旱58”且全面,正在鉴定。审定后预计可作旱区优质的商品麦开发。

梁增基说“爱好是前进的动力,毅力是越过困难的保障”,如今质朴的梁增基老人依然置身于最艰苦的地方,岁月染白了头发,却带不走他为民科研,为国奉献的热情,在祖国的蓝天下,他坚守着属于他的那一方乐土,为祖国或为世界的一部分人民的吃饭问题,继续跋涉,永不停歇!

相关链接

近50年里,梁增基先后育成国审品种三个、省审三个,在陕西渭北中西部、甘肃陇东南部推广,“长旱58”还推广到河南、山东某些地段。旱作亩产水平由过去6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每穗粒数由原来19粒提高到40粒以上,千粒重由18克提高到50克,累计推广超过亿亩,增产20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亿元以上,既减少了农田防病防灾的费用,又在果蔬业大发展的同时仍能确保粮食安全。这些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个,农业部三等奖一个,省成果奖二个,推广一二等奖三项;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劳模和第五届“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暨“当明家”等多项荣誉称号。

上一篇:陈守煜的科学人生 下一篇:中国体育冠军的“慈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