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找精神专科生诊疗为上策

时间:2022-09-30 05:13:43

曾几何时,“郁闷”变成了很多人时时挂在嘴边的流行词汇,有人因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与周围人在物质条件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处处比较而产生不平衡心理、有人因感情受挫深受打击、有人因工作压力过大焦躁忧虑、有人因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烦闷不已、有人在纸醉金迷中享受到短暂快乐又陷入无底空虚斗……由于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如果找不到一个能够全然弥补心灵缺憾的方法,情绪问题就会在每一个你感到软弱的时刻攻击并攻胜你。

很多时候,抑郁,或郁闷不仅是一个用来形容情绪状态的词汇,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副主任王刚医师介绍,它更是一种明确的心理疾病,一种需要及早咨询精神科专业医生进行诊疗的疾病。

情感障碍抑郁症主要发病诱因

谈到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安定医院王刚医师讲解道:从精神科的角度看,按照诊断体系和标准划分,抑郁症主要发病诱因是情感障碍或称心境障碍(mood disorer),这种情感障碍里最常见的是单相情感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为躁郁症,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据了解,临床上单纯的躁狂症极为少见,因此躁狂发作应视为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疾病。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香港地区及台湾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双相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1.6%。双相情感障碍通常在15~24岁发病,但由于患者在轻躁狂发作时情感高涨,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不会主动就医;而到了抑郁发作就诊时又容易忽略之前的躁狂症状,因此这部分患者常被漏诊或误诊为单相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得其在最终获得确诊之前往往会被误诊为单相抑郁症,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物质滥用等,甚至有的患者11岁发病,到50岁才被诊断出来。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原因目前一般认为是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生物学因素目前被认为占有主导地位,有遗传背景的人更容易发病。作为一种复杂性疾病,导致其发病的基因不止一个,而是多个,是致病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是非常常见的,只是常常被患者本人及医生忽略掉而已。这需要医生特别仔细地了解患者病史和疾病特点。

鉴于双相情感障碍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治疗的核心理念是不能仅仅着眼于本次发作的治疗,这种病需要长期治疗。从整个病程角度打断其发作,才是精神科医生治疗的根本目的。

北京安定医院王刚医师指出,双相情感障碍是目前尚不能治愈,但通过早期诊断和长期治疗,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避免恶化,从而过上健康、正常的生活。

轻度躁狂性抑郁良好状态却是“烫手山芋”

据悉,在躁狂性抑郁中轻到中度的躁狂称为轻躁狂。患者此时自我感觉十分良好,以致于可能认为自己的精神状态良好,工作效率提高。轻躁狂患者的积极一面表现在,精力旺盛,过度乐观,动力十足,思维发散。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曾说:“这种病(抑郁症)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

身处现代社会,创意无处不在,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创意不断,然而据相关研究表明,艺术家、诗人,设计师等一类人群罹患躁狂型抑郁症的几率高于社会其他人员。我们所熟知的三毛,张国荣……都患有轻重不等的抑郁症,据安定医院相关专家介绍,人在轻躁狂的状态下,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等得到极大的激发。情感的其他特征如精力充沛,对工作注意力高度集中,勇敢而不安分的态度,也都是从事创造性工作所需要的。据悉医学史,文学史专家在分析了罗伯特・舒曼的创作高峰后发现,其高峰大多处在轻躁狂的发作时期。尽管轻躁狂抑郁似乎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精神科专家表示:轻躁狂抑郁症患者一生发病的过程中70%的时间处于抑郁状态,还有一部分时间处于躁狂状态,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会马上转相,发病的频率也加快。导致疾病趋向于难治和慢性化,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即便是轻躁狂状态,也要给予积极的治疗。

王刚医师介绍:“抑郁症的危害不仅局限于患者的身体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等社会功能将受到很大的损害。”

享乐不能抑郁症的特殊表现

“跑步,踢球是我的最爱,校园里留下我脚步最多的地方就是运动场和图书馆了,可是,不知从何时起,我在运动中渐渐得不到任何快乐,跑步,踢球的时间越来越多,却只是在疯狂挥洒汗水的举动中获取一种折磨自己的。别人看我没有任何变化,然而自己心里却很清楚,曾经的爱好变成一种凌迟。”北京某艺术院校的学生小郑回忆起自己患抑郁症的情况,“那种感觉就是生不如死。”抑郁诊疗科专家分析,这种症状是典型的享乐不能,属于抑郁症的表现症状之一。这种表现需要引起个人和医生极大的重视,因为病人可能在外在情绪表现上没有多大变化,以前怀有浓厚兴趣的事物现在依然经常从事,但实际上却在用这种活动来摆脱负面的情绪,没有享乐感。基于此,有的抑郁症医生在诊断时会先询问病人:最近兴趣爱好,有没有什么变化?还能不能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享受到快乐的感觉?

抑郁症其他的核心症状还包括:情感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过度疲乏。另外,抑郁症还有心理伴随症状:如焦虑、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有内疚感。精神病性症状、认知扭曲、通常与抑郁心境相吻合、认知功能下降、联想困难或者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消极观念,或者有自杀,自伤行为,激越或迟滞等精神运动性。

消除病耻感明确病要明确医

王刚医师强调,抑郁症是一种明确疾病,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心理问题,更不是一种疾病之前亚健康的状态。抑郁症跟感冒一样都只是人类身上的一种病症,只不过它的表现形式是在精神方面。抑郁症并不是性格中存在的缺陷,更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跟个人的意志品质、思想没有关系,不要因此而怀有病耻感,耻于求医问药。一定要尽早咨询精神专科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同时,由于抑郁症也是一种可能有很多躯体伴随症状的全身性疾病,病症常常被躯体的病痛所掩盖,9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并及时就医。相关资料统计表明,与抑郁症的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抑郁障碍患者从未就医者高达62.9%,全国地市级以上综合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20%;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恰当的药物治疗。因此,大部分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得不到恰当的治疗,部分患者或死于自杀或常反复

发作而留下残疾。

另外,目前国内对精神疾病,精神病人,精神科从业人员还存在歧视现象。相关资料显示,很多精神病本身就反映了这种歧视:例如精神分裂症:在古希腊语里只是一个表示大脑功能障碍的词汇,但在被翻译的过程中被赋予了精神分裂这个带有一定歧视意味的词汇并在大众脑海中根深蒂固。消除公众歧视必须有一个过程,在西方社会由于精神科学发展较为成熟,发展历史较长,对病人的歧视情况比较少。中国歧视状况较为严重,不过近年来这种状况也有明显改变。王刚博士表示他从医15年来感觉中国社会对抑郁症的宽容度提升很多。现在社会医疗机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等对抑郁症的关注度和对其防治工作的投入力度也有所提升。

去年11月,科技部将“重大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识别技术与干预措施研究”列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之一。据悉,安定医院的马辛院长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申请到了该重大项目的课题之一:“抑郁症早期诊断方法和标准化综合治疗模式研究”。

公众也逐渐知道这种病在精神科医生的诊治下能治疗,能治好。随着公众对疾病的了解和认知度的提高,就诊率也相应提高。安定医院在2006年2月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抑郁症治疗中心,中心成立仅1个月,前来就诊患者就达3000多人。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以前,安定医院抑郁症门诊不到总门诊量的1/10。如今,安定医院门诊病人中接近一半都患有抑郁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的病床经常人满为患,许多病人住院之前要提前排队。

诚然,医生从技术角度来讲能提高疾病治愈率,增强患者本人和社会的信心,但国家制定相关精神卫生法保护精神病人的权益消除歧视,也很重要。多管齐下才能为抑郁症病人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诊疗环境。

寻医治病找精神专科医生为上策

抑郁症的病程有很大的迷惑性,导致很多人认为依靠我的意志品质坚强可以挺过去,不用看医生也可以战胜它。其实这个病有自限性特点,疾病一次发作也许可以自发缓解,在临床上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发缓解,但这并不是病患在抗击抑郁症的过程获得胜利,这只是疾病自然病程的演变。如果不及时进行医学干预根本扛不过去,后来发病会越来越频繁,程度会越加严重,危害增大,甚至可能导致最终丧失治疗的机会。

同时,由于人们对抑郁症的知识缺乏,有很多抑郁症的患者和他们的亲属不寻求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以为情绪出现问题拨打心理热线,或到形形的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就可以解决。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进行的抑郁症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市正式户籍的常住人口中出现抑郁症后,到综合医院就医者为31.39%,到精神科就医者最少,为5.8%。对此,王刚医师强调,心理治疗只是抑郁症治疗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而且需要建立在精神科治疗的基础上。在国外,一般不会单独采取心理治疗方式治疗抑郁症,精神科医生先出具诊断,看病人是否有需要采取心理治疗的方式。心理治疗扮演的更是一种配合治疗的角色。在国内,相当多的心理医生并没有医学背景,不能单纯依靠心理医生。是否对采取心理治疗必须在精神科医生所出具的比较明确的诊断基础上,不是所有抑郁症患者都适用心理治疗,必须是抑郁症发病因素跟心理问题直接相关时才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心理治疗。

上一篇:多管齐下 力促中医药行业发展 下一篇:医疗事故频发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