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西地方高校“新能源”专业的市场化发展

时间:2022-09-30 03:35:30

论江西地方高校“新能源”专业的市场化发展

摘 要: 高校专业建设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丰富高校教育的内涵。本文提出我国高校“新能源”专业应该建立“市场化理念”,并对高校“新能源”专业市场化理念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述,提出了“高校、企业多元合作教学模式及保障机制”这一解决方案,并介绍了该解决方案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市场化理念 高校专业建设 多元合作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专业建设模式还是延续以前的老模式,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都不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模糊,容易走上“理论型”或“专才型”的老路;教学计划死板,片面强调理论课教学,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1]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应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因此,我们应当确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须体现地方性和应用性,努力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积极探索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布局规划,要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要求,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学科专业布局和科研布局。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格控制新增高等学校设置。积极探索高等学校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区域内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服务面向。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支持学校在不同层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制订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布局规划,超前部署前沿学科、新兴学科。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提高学科建设对产业振兴、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力。

当前,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已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

一、国内外高校“新能源”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当前美国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能源产业成为其重点发展的产业和特色产业,美国试图通过这一产业的发展恢复其在能源技术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并使可再生能源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发动机”。[2]因此美国许多高校,例如:伊利诺依大学香槟分校(UIUC)、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UCB)和丹佛分校(UCD)及夏威夷大学(UH),为推广新能源技术的使用,都建立了新能源方向专业及科研平台。[3]

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这一切对大学的职能赋予了更加重要和广泛的意义。国内从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获悉,该校今年新增加的风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技术专业,成为国内首个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大学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的需要,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4]

二、江西地方高校新能源”专业市场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江西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坚持对外开放,加强自主创新,依托骨干企业,实施重大项目,抢占发展先机,强化竞争优势,保持光伏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为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打造新能源产业板块。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江西的特色和优势,顺应当代经济发展趋势,符合低碳和生态经济要求,既是全省需要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又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必然依托高校科研人员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及优秀人才的培养,而“新能源”方向专业市场化、经济化建设正是根据目前能源企业的迫切需要而做出的有益探索。

1.企业具有规模优势。

江西光伏产业从2005年起步,省光伏产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产业、工业经济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的重点产业、对外贸易的主导产业,已是我省重点规划的三大千亿元产业之一。2008年,全省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倍;实现利润39.5亿元,增长1.95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生产的多晶硅片已占全球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2009年,江西光伏产业仍然保持了18%的增长率。目前,全省共有光伏企业39家,海外上市公司2家。江西光伏产业在短短的5年时间内,从无到有,抢抓机遇迅速发展,已进入全国光伏产业的第一方阵。

2.企业具有产业链的前端优势。

一是起点高。抓住了硅片生产环节,并迅速把硅片做到了全国最大。二是风险小。硅片生产没有市场风险,目前全国硅片还要大量进口;江西硅片切割引进的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美国和意大利设备,硅料提纯引进吸收的是目前世界既先进又成熟的改良西门子法生产技术。三是技术含量高。光伏产业链前端是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龙头企业赛维的硅料生产集中了世界500多人的科研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突破,率先打破了世界硅料商对我国的技术垄断,使得光伏产业链的前端不再受制于人。目前,在硅料生产方面,江西不仅具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具有与长期垄断国际市场的七大西方硅原料公司相抗衡的生产规模,而且具有符合国家产业支持标准并不受其产能限制的条件。无论是规模、节能降耗指标,还是环保标准,均能达到国家要求。国家对多晶硅的产能限制不仅不会动摇江西的前端优势,而且有利于其前端优势的进一步发挥。此外,在江西光伏产业链的前端,部分配套企业还拥有自主创新技术。如新余的中材高压陶瓷坩埚的自主创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这项技术的使用使江西光伏产业链前端优势更加凸显。

3.高校具有开发和培养光伏产业知识型工人的优势。

江西在光伏产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培养上目前尚没有特别的优势,然而在知识型产业工人的培养上则具有规模优势和低成本优势。江西的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位居全国前三位,这是我们大规模培养光伏产业知识型工人的优势平台。比如,新余的江西太阳能职业技术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太阳能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尚未毕业就被全国各大光伏企业提前全部签约,供不应求。2008年9月,江西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光伏产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省新设置1所本科太阳能光伏学院、1所太阳能职业技术学院、一批光伏本科和高职专业,建立6个光伏中等职业教育基地,为全省光伏产业培养各层次毕业生10万人。目前,已经组建了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并将在南昌、新余、九江、赣州、上饶、抚州、景德镇等地建立光伏职业教育基地。

三、高校、企业多元合作教学模式及保障机制的示范性成果

以江西省九江学院与江西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为例。江西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6月11日,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多晶硅铸锭及多晶硅片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光伏企业,公司项目占地面积近千亩,计划总投资115亿,建设年产4GW多晶、单晶、切片生产线,建成后项目年产值预计将达360亿元。公司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多晶硅太阳能晶片的制造工艺、技术和设备,是目前江西建设规模最大的光伏企业之一。

2009年九江学院已经积极申报“新能源”相关专业,2010年将新开设光伏专业并实现一定规模的招生。光伏专业的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已达到一定规模,组员为教授5人,博士6人(分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硕士5人。后期合作的光伏企业将有5名技术工程师作为兼职副教授加入本团队。企业“实训基地”后期将共享价值一千多万的实验设备供学校使用,该校2010年与光伏企业江西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1.以理念保障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解决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滞后的矛盾。

根据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扩大太阳能光伏产业人才培养规模。九江学院光伏专业设置半导体器件物理、材料工程、晶原制造技术等产业相关课程。重点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产业人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吸取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校教材基础理论知识更新速度。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进一步重视专业能力培训。密切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衔接,创造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环境。使学生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减少招聘企业岗前培训投入的成本,化解市场需求和学历教育的矛盾。

2.以制度保障实现知识型产业工人输出,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高校要努力追踪产业前沿,主动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企业要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支持,积极接收毕业生见习实习和教师调研、业务进修等活动。制订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方案和企业提供“实训基地”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产业发展优势和学校资源优势,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使学校按企业需求制订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促进学校直接为企业发展服务,建立互惠互利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5]

3.以梯队保障培养高层次人才,实现产学研结合。

创建科技创新团队,九江学院已于2010年与企业的研发中心,研发中心的建立可以把分散在各个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分类收集整合、联合起来,为学校培养一支量足质优的人才队伍提供良好氛围。建立校内教师深入行业交流培训、了解行业发展需求,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常规机制。教师团队参与企业管理、技术改造等活动,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实施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提供支持。

4.以服务保障制度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目前,大多数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只是一些员工培训、实习基地提供、资金设备捐助等低水平的合作,聘请企业专家上课,举办企业家报告会,送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等浅层次合作;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学安排不同步,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

因此要积极建立太阳能光伏产业专家委员会,依托高校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建设一批面向产业发展实际、生产与研发紧密型结合的工程(技术)中心或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高校对外开放工程(技术)中心或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的相关资源,一方面为太阳能光伏产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推广,另一方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政府建立对企业的激励机制。

至今没有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从整体上看,合作的层面还比较低,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还比较差,合作的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没有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实施细则,使得国家很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部门之间的政策和法规不衔接,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源经济”正向着“知识经济”过渡。企业急需大批高素质的生产第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学校联合是关键因素之一。企业有义务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国家应为校企合作增加经费投入,支付一定的机会成本,对于支持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企业应实行税收优惠或专项补助政策,对于企业用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费用应纳入企业经营成本进行税收减免或抵冲税收。应加强企业员工培训经费使用的管理,并引导企业将这部分资源转向高职院校,密切双方关系,奠定合作基础。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训成效显著的企业,将给予适当奖励。[6]政府还应进一步强化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明确实行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如此,学校加强了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了校企合作能力,建设了一支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员工培训等服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出了能够适应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要求并具有专业技能发展潜力的人才,使企业因合作而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在这种合作中,不但履行了一定的“义务”,更获得了很大的“附加值”。对于“无利不起早”的企业来说,自然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参与热情。只有这样,校企之间的利益机制才有可能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也才有可能更牢固、更长远。

四、结语

随着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一行业内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相应地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也迅速扩大,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内生产工艺的改进、生产设备的更新速度变得非常快,需要一大批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操作型人才,原来仅仅依靠临时招聘劳动力和岗位成才等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7]而通过校企合作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能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校企合作于学校、于企业是一种双赢的策略,更重要的是为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了优秀的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述[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婕莹.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特性[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26(15):89,90.

[3]刘勇.加强校企合作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2009,105(5):8.

[4]邓志军.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9):82-83.

[5]李春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常见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8):470-471.

[6]叶华,孟敬.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教育,2008,104(1):48-49.

[7]李海宗,梅亭.以区域经济为指引设置浙江高校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3):63-66.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重点建设“新能源”专业促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课题编号:10YB344)成果。

上一篇:谈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 下一篇:农村家园合作方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