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龙虎山世界顶级风水地

时间:2022-10-04 09:56:31

江西龙虎山世界顶级风水地

碧水丹山、风景秀美的龙虎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鹰潭市郊西南20公里处,是我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一处风光奇佳的风水宝地。作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龙虎山早已蜚声海内外,为世人所熟知。

“行尽江南最远山,却寻千越上溪滩”宋代文学家晁补之在游完龙虎山后,曾写下这样的名句。皇皇千年,历经岁月沧桑,今天的龙虎山依然巍峨峥嵘――碧水丹山之奇观,道教祖庭之传承。千古崖墓之谜底,绝世无双之生殖崇拜 构成了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四绝”。这一切无不让人感受到龙虎山的独一无二与神秘力量。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已知的研究表明,历经1亿2000万年的孕育,龙虎山的地质遗迹被造化成浩瀚宇宙中瑰丽的奇观――丹霞地貌。专家认为,龙虎山丹霞地貌是人类的瑰宝,是研究地球演化进程的一部教科书。因为我国丹霞地貌区的景观类型有26种,而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形态类型有24种,其中包括石寨、石墙、石梁、石崖、石柱、石峰、穿洞、蜂窝状洞穴、坍塌洞穴、崩积岩块、石门、造型地貌、天然壁画等,龙虎山形态类型的齐全程度,在全国同类型风景区中独领,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自然遗产,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价值,还极具旅游观赏和美学鉴赏价值。

而这还不够,也许冥冥中上苍注定要让龙虎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仅恩赐了世间罕见的丹霞地貌这一地质奇观,还为龙虎山造化了一条碧水似染、晶莹透底、沁人心脾的泸溪河。

泸溪河经武夷山原始森林酝酿过滤,一路翻过陡立的悬崖峭壁,冲过跌宕的飞瀑深潭,逶迤曲折进入龙虎山,自南东流向北西,似一条玉带串起两岸珠玑,满眼望去,山推水开,丹崖碧溪,群峰倒影,游鱼穿梭,宛若十里画廊,两岸画廊般的山水间,点缀着龙虎山99峰、24岩、108处自然和人文景观。难怪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游龙虎山后,欣然赋诗云:“湾湾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进晚风;方响乱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声中。”

所谓山水有灵,正是山和水的巧妙融合,使得龙虎山成为一个洞天福地,也成了传统风水学意义上的宝地。近几年来,龙虎山的丹霞地貌、自然景观、人文价值愈发显山露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如今,慧眼远谋的龙虎山人正行进在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与世界自然遗产的路上。“龙虎山的丹霞地貌是全人类的瑰宝。它不应该只属于龙虎山,应该属于全世界。”龙虎山人如是说。

有道是“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最经典的概括。道教作

道教文化 彰显龙虎山山水精髓

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大道无形,阴阳哲思,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厚重人文,是记录中国农耕文明时代自然文化遗产的一部史书,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家园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正是龙虎山天地造化的精髓。

山丹水碧天蓝风清,这也许是龙虎山作为有形的山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曼妙景致,道源教宗天师祖庭却是龙虎山作为无形的山耸立在人们心中的人文丰碑,正是道教文化的厚重传承让龙虎山变得光彩夺目。

今天,历经岁月洗礼的龙虎山,已经积淀成一部博大深邃的东方奇书,成为中国道教的“喜玛拉雅山”和世界道教文化的屋脊,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彰显着龙虎山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与精神。

据史书记载:张天师(道陵)于东汉和帝年间(公元89-105年)携弟子王长上云锦山炼“九天神丹”,丹成龙虎现,故云锦山被易名龙虎山。此后张道陵创建“五斗米道”,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教组织开始形成,张道陵也成为第一代天师。从此道教登上中国历史舞台,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历经1900余年的风雨沧桑,天师道一脉从此息息相承。

第一代天师张道陵首倡把老子的《道德经》作为道家开山之作,以《道德经》作为道家理论源头。这部千古传流的不朽经典,短短5000字,越过千年时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的道德品质已经渗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可以说,道教作为中国唯一原创的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脉息之一,一定程度上讲,道教和道教文化密藏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全部秘密。正如文豪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由于历代天师在龙虎山传教,使得龙虎山仙气氤氲,文气浓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龙虎山的根底也在道教。

龙虎山正是凭着其源远流长道教文化,以及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成为世界道教文化的屋脊。当《道德经》随着国门的打开而走向世界的时候,它很快便受到了世人的青睐。从政界要人到荣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从经济管理专家到普通的“汉学”爱好者,都力从《道德经》这部东方古老著作中获得“精神滋养”。人们不会忘记,前美国总统里根在一篇国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经》名句:“治大国若烹小鲜……”遂使这一句成为美国人津津乐道的哲学箴言。

如今,龙虎山也因道教而饮誉天下,天师道也由此而发扬光大,绵延近两千年而不衰,龙虎山的许多美丽传说,因此也大都与道教有关,造就了龙虎山内容丰富的道教文化,它集天人合一哲学、道家清净无为以及师法自然于一体,成为记录中国农耕文明时代自然文化遗产的一部史书,积淀成浩瀚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可以说道教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当代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龙虎山目前是中国唯一有权发放谱牒的地方,每年海内外的道家传承者都要来此朝圣膜拜,尤其伴随着每年龙虎山世界文化道教节的举行,龙虎山声誉日隆,已经成为世界道教文化的传播中心,不断向世人嬗递着龙虎山的博大精深。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与风水的关系是很奇妙

道教与风水 亦真亦幻中的玄妙溪山环拱、仙气逼人。

现在的上清宫,以当年的布局与风格重建,突出“俊逸、柔美、醇和”的特点,巍峨壮观,庄严肃穆。福地门、下马亭、灵星门(壬山子向小空)、钟鼓楼、东隐院(寅山申向)、伏魔殿(丁末之间界缝小空)、镇妖井重见天日,再现了当年香火缭绕、道乐悠扬的都会景象。现在,她正与正一观、兜率宫、天师府、东岳宫、留侯家庙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使龙虎山“道教朝圣游”的内涵愈益丰厚。

走进上清宫,我们发现这里门前是碧水悠悠的泸溪河,面前是一片苍翠欲滴的云林,历经千年风雨剥蚀的台石轻轻地在脚下叩响。天宇是那般的宁静,辽辽远远,茫茫苍苍,平生一种“我欲乘云飞去,此生愿从仙游”的飘逸和逍遥。难怪南宋文学家洪迈游完上清宫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振策冲暮云,携琴宿仙镜。松风生夜凉,萝月散秋影。洞远落猿声,溪清明鹤顶。明当谢浮荣,飘然从结轸。”

而步入上清宫,一位道师会神秘地引导大家通过九宫图进入大门,上清宫明堂中央地下镶刻一个偌大的阴阳八卦图,制 造一种神秘的道教氛囤,让人生发肃然起敬之感。

沿青石铺成曲折有致的大路走进院落,只见庭院错落有致,构建成一个有机整体,宛如一座巨大的迷宫。其珍馆琳宫无不漫溢着古朴悠远的道家气息,这里塑有天神地祗、南星北斗、三十六天将,二十八宿星、六十甲子等神像数百尊,犹如一座“百神授职之所”,而且这里我们总能看到内容寓意深刻,书法功力深厚的牌匾、对联、题字,虽年代久远而饱经风雨,大多仍清晰可见,如“玉玺传家,龙虎山中真宰相;金符报国,麒麟阁上活神仙。”细细品之,余味悠长,厚重的文化底蕴,积淀了上清宫众多弥足珍贵的人文景观。

几经风雨,上清官的辉煌一度湮没在尘封的记忆里,躬逢盛世,如今上清官得到重新修葺,再次焕发勃勃生气。现在的大上清官,按照北宋全盛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原址上修复而成。以中轴线上午朝门至三清阁一组为主体,主要分布着主入口福地门、门前的三脊四柱牌坊、门后的下马亭等,每一处尽显自然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完美融合,古色古香的建筑因文化而更具风韵,文化依浑然天成的建筑,更显神秘迷幻,两者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引得八方游人倾慕而来,啧啧称奇。

天师府

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和祈神的处所。它坐落于上清镇中部,背靠西华山,南朝琵琶峰,门临泸溪河,依山带水,气势恢弘,与山东“孔府”并称为中国“两大府邸”。整个天师府有三道门:府门、二门和私第。跨入私第,就是走进了张天师的食宿生活区。在私第门楣上刻着四个大宇“相国仙府”,有“神仙所居”的寓意,足见当时天师的显赫地位。

天师府的建筑布局,据介绍是以张天师起居的“三省堂”为中心,呈八卦形排列。进得院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墙碧瓦,雕梁画栋,以及富有现代气息的庭院设施。恢复重建的头门(子山午向戊子火穴)、玉皇殿、二门(壬山丙向大空亡)、法局、玄坛殿、万法宗坛、相国仙府(壬山丙向大空亡)等鳞次栉比。

天师府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历史遗存。府第门前对白玉麒麟,威仪尊贵,董其昌撰写抱柱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笔力苍劲雄浑。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嗣汉天师府”、清康熙所书“碧城”和清乾隆所赐“教演宗传”匾额,元代赵子昂手书的“仁靖真人张留孙碑”,以及万法宗坛院中九龙三脚香鼎炉、千年罗汉松等,都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在绣有金黄色龙、虎的大红帐幔下,天师坐像身披鹤氅,两眼圆睁,浓眉、高额、束发,黑须美髯,左手拿着宝剑,右手微抬,像是要斩妖除怪,显得生动而有个性。

天师府为何又叫“嗣汉天师府”,经查史料,其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其意表明自东汉始,代代相袭,道派悠长。

据当地导游介绍,1983年,天师府即获得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称号,1987年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对外开放。在政府的扶植和海内外善信的赞助下,天师府得以逐年修复,至今保留完好。现在的天师府占地4 2万余平方米,比修复前增加1万余平方米,尚存古建筑6000余平方米。

走进天师府,发现这里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四处弥漫股股肃然的皇家帝王府邸气息,天使府依山傍水,府内豫樟成林,荫翳蔽日,乌栖树顶,环境甚幽,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组成。这里移步即景,连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都深深地刻入了道家千秋人文的痕迹。

进入天师府二门,内为大院,使人顿生“侯门深似海”之感。合抱豫樟扶苏接叶,花木丛中乌语啁啾。经甬道,有井,名灵泉井,相传为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詹所凿。当时凿挖到七七四十九丈,惊动了龙王,问:“为何要挖得那么深?”天师说:“我要借四海之源。用来演法炼丹。”故又称丹井。此水供天师家人饮用,又作炼丹用水,泉甘味美,久旱不枯。

顺二门进入就是玉皇殿(1992年重建)。此殿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是府内最大最高的宫殿,殿内供奉身高99米的玉皇大帝。他是支配日、月、风、雨、雷霆和掌管人间吉凶祸福的最高神,素有“诸天之王,万天之尊”的称号。在其旁,列有金童玉女、二十天君配祀两边,八条金龙飞舞楹间,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

再其后,就是天师殿了,其实就是天师的私第,由前、中、后三厅组成。客厅里有块圆的翠绿色盘石,名“迎送石”,是历代天师迎送客人到此留步的地方。正厅中央供奉着三尊神像,中间在刀剑斧戟和龙虎旌旗拥簇下极剑危坐的是道祖天师张道陵,侍立两边的是他的两位高徒王长、赵升。后堂为江南院落式建筑。左右壁“金光”、“紫气”二门,正中过“道自清虚”门通后堂。天井周以楼屋,堂为楼厅五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浮雕如生,呼之欲出。

从天师府出来。我们的思绪飞翔在广阔的时空中,心想,龙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历经这么长的时间依然常盛不衰,源远流长,不得不让人佩服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超人智慧。老子在《道德经》里阐述的思想博大精深,至今影响深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神秘的宇宙的起源作出了形象生动的解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今人为人处世的至理名言。游完天师府,我们才真正领略到了道教的独特魅力。

顶级风水 龙虎山无与伦比

综观龙虎山的山水形态与道教建筑,我们完全可以认为,龙虎山在风水学意义上,是独一无=堪称经典的。大家都知道,大凡好的风水环境不可缺少吉水上堂,风水最看重的就是理想环境的选择,而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其中尤以水为生气之源。《水龙经》中曾说:“穴虽在山,祸福在水。”“夫石为山之骨,土为山之肉,水为山之血脉,草木为山之皮毛,皆血脉之贯通也。”因为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两者本身就是有机融合的。《黄帝宅经》的观点更为明确:“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乃为上吉。”这里明显地把宅舍作为大地有机体的一部分,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是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亦有着非常深厚的哲学底蕴。而以上特点,在龙虎山可谓都得到了惊人巧合与如出一辙般的诠释与注解。

龙虎山山水之美在于秀峰吉水,由于地形高差相对较小,最高只有240米左右,总体显得秀美多姿,婀娜俊秀,仿佛是一位妩媚动人的少女,尤其以仙女岩为突出代表,表现了一种至极的柔和俊秀之美。还有就是龙虎山山体类型多样,分布集中。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的类型有23种之多,在全国也名列前茅,而且大多数类型的景观,较为集中地分布于龙虎山和仙水岩景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分布上由南到北,地形上由高到低,景观由密到疏,由密集型峰丛到形型峰林、低矮丘陵,景点之密集,类型之多样,奇景绝景之众多,实属罕见。

而最关键的是,碧水丹崖、山水交融使得龙虎山的灵气下子活灵活现起来。明净秀美、婀娜多姿的泸溪河,由南向北似一条玉带,把上清宫、天师府、龙虎山、仙水岩等景点串连在一线,可见当年张天师在择地建宫时就有意识地选择在泸溪河环抱之中,这种风水格局如果不是我们身历其境,是很难感受得到的。

可以说,行走在龙虎山的山水之间,丰富的人文景观,氤氲浓郁的文气,让龙虎山如此光彩夺目。对于这座承载了太多太多人文与宗教内涵的龙虎山,对于这座充满玄机与神秘力量的龙虎山,我们或许无法寻找与古人对话的机遇,但只要我们的心灵清静下来,洗耳聆听从龙虎山山峦上掠过的罡风,从泸溪河淌过的淙淙清泉,我们就能听见一座有生命的龙虎山在低语。道可道,非常道,名无名,非常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没错,这就是龙虎山的灵魂所在。

上一篇:对川岛旅游业的一次把脉 下一篇:生态南昆山,悠闲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