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收获

时间:2022-09-30 03:32:34

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收获

2010年11月24日,由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和湖南益阳“三周(周谷城、周扬、周立波)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当代作家林蓝诞辰90周年纪念暨作品研讨会”在河南召开,来自全国的3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诗人柯岩向大会发来贺词。

在当下文学反映劳动者的声音式微、几近消失的背景下,林蓝作品的现实主义传统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话题。周小仪指出:林蓝的作品承续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不仅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面向工农兵的传统,而且也是1920年代以来鲁迅、茅盾、夏衍等同情悲悯下层劳苦大众的传统。许青云(平顶山学院)认为:林蓝是我党培养出来的优秀战士和作家,她从延安解放区开始文学创作,留下了《红棉袄》《红军桥》《祖国的花朵》等众多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小说、电影剧作,为新中国的文学艺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林蓝作品选》编辑者姚时珍回顾了林蓝的创作道路,认为林蓝的作品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忠实记录,她一生为工农兵而创作,为人民富裕、祖国强盛而写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周宪新认为,1945年左右,林蓝在东北创作的以《红棉袄》为代表的一批短篇小说,见证了贫苦农民求解放理想的实现过程,是解放区文学的而重要成果,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

地域文化在林蓝作品中的表现是与会专家关注的又一热点。张清廉认为,作为中原人民优秀女儿的林蓝,深受故乡伏牛山文化的浸染,她改编或编剧的电影《暴风骤雨》《祖国的花朵》《红军桥》《童年泪》等作品中就或隐或显地蕴含着中原地域文化元素。赵焕亭通过对林蓝晚年儿童文学剧本《童年泪》中所展现的浓郁的豫西方言、民俗文化、庙会文化的考察,证明河南地域文化是林蓝的精神母乳,河南文化已经融进她的血液。豫西的地貌、气候、戏曲、故事、风土人情、方言土语已经成为她生命的底色,那种对故土的情感记忆已经刻入骨髓。尽管林蓝17岁离开河南,后来又辗转于东北、湖南、北京等地,但河南文化对她的影响是深远的。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革命实践使她在晚年回望自己家乡时,显得更加从容和深刻。徐燕通过对《童年泪》《祖国的花朵》《桂屯的沉默》等作品的细读,揭示了林蓝作品革命故事框架和时代主题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民间生活经验与民间思维模式,在她展现的红火热烈的革命运动改造中透露出民间传统的凝重厚实,使得读者在她已然成为历史书写的文本中读出影响现实的民间力量。或许这就是红色经典在某个层面依然能够打动今天读者的原因之一。

林蓝是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杰出编剧,她的剧作风格和特色自然受到大家的重视。秦方奇、孟伟伟通过对《暴风骤雨》《红军桥》《宝衣》等剧作的解读,指出林蓝在政治主题的表达之外,难能可贵地保持了较为独立的政治思考,特别是后两部民间故事式的 “美术片”,利用美术片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虚构的故事情节,实现了时代主题与艺术形式的“变通”, 使得当时政治语境已然不存在的今天的读者,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王素芳的论文则比较了林蓝编剧的电影《暴风骤雨》和周立波小说原作在情节模式、人物设置和场景安排上的独到之处,使影片成为一部农村社会百态的活动影像书。

上一篇:当代长篇喜剧小说不能缺席 下一篇:国产纪录片需要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