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9 21:59:4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1

论文摘要:党的思想路线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引下,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并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是建设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是适应时展新变化、实现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

党的思想路线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指引下,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形成 ,并随着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 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恩格斯强调:“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于共产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始终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他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哲学路线、思想路线概括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列宁指出,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而第二条路线则是唯心主义的路线。列宁认为,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就必须着眼于时代的变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他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 ,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4]274正是 由于列宁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实际的革命道路,成功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革命是在一个比俄国更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中进行的,情况更为复杂和特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际,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中国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艰辛 的探索。毛泽东在总结我们党流血牺牲取得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最早认识到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 须有一条正确 的思想路线。1930年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本本主义的方法是最危险的。为了纠正一切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必须洗刷唯精神 ,注重实际调查,坚 持“从斗 争 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941年 ,在延安整风时期 ,他用中国的成语“实事求是”来表述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说:… 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 ’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 ’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t6]aol经毛泽东这种唯物而辩证的阐释之后,“实事求是”成为了我们党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集中表述。这条思想路线的确立,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逐步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主要是参照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及我们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的经验而形成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的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发展的需要,改变原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及观念,是客观的发展趋势和需要。但是,建国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曾一度遭到严重损害,特别是“文革”结束时,“两个凡是”的提出,为改变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设置了障碍。为打破“两个凡是”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重新确立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为改变不合国情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开辟了道路。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我们党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区别开来,明确了毛泽东思想永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 ,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明确了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就是实事求是;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由此,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摆脱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 ,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实现全面拨乱反正奠定了思想基础,带来了我们党和民族的新的伟大觉醒 ,孕育了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创造。通过这场大讨论,党内外思想 日益活跃 ,出现了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他认 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 的马克思主义者。”

1978年 i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 国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使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重新确立。由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邓小平有可能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创造性地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 ,做出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领导全党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纠正“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另一个是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正确地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整套方针政策,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地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由于这两大贡献,使 中国得 以顺利地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新时期。邓小平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初步创立 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 的新体系,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3O年中,我们党领导全 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使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蓬勃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伟大成就。回顾这 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分不开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针对新时期 、新形势、新任务,强调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大力弘扬与时俱进 的时代精神。2000年,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 目的 ,就是为了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适应国情与时代、形势与任务的要求而向前发展 ,始终兴旺发达。任何安于现状 、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都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必须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为我们进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江泽民同志提出,坚持与时俱进 ,就要正确回答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如何认识 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希望全党同志共同深入研究,从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取得科学认识。他强调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 ,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 ,甚至发生失误。“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 ,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展的要求。”[9]284

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地对党 的思想路线进行了新表述 ,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

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 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 ,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科学发展观是党 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 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 出的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明确地向全党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赋予其科学的内涵 ,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这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伟大,不仅仅在于他们创立了科学的理论 ,还在于他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 自己的理论成果,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不断完善和发展 自己的理论。经典作家认为,他们的理论是对一定历史时期客观情况的反映,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对那种把他们的理论看作一成不变的教条的做法,他们是不赞 同的。马克思本身就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他毕生关注世界 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 自己的理论 ,最先树起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旗帜。比如 ,《共产党宣言》发表 24年后 ,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作序时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 ,《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不认为 自己是真理的绝对化身,相反,他们认为真理是不断发展的。在他们看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由之路,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 同教条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开放的体系,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总结人 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 ,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与惟一的途径。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相反 ,教条主义者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具体结论当成教义 ,看事物,想问题,作决定,一事 当前 ,先查本本,而不是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唯书不唯实。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生命之源就在于发展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持从生活本身出发,从实践出发,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出发 ,不断地从四季常青的生活之树上采摘翠绿的新叶,撷取鲜艳的花朵 ,来酿造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生活。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能真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需要。搞革命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取得胜利和不断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

党 87年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避免思想僵化。思想僵化是与时不变的结果。改革开放前 ,教条主义是思想僵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 向前看》这个解放思想的宣言,打破了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安于现状、因循守旧、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新的思想僵化,我党把解放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解放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着道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发展生产力有着 内在 的逻辑联系。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履行的第一要素。如果生产力的主体——人的思想不解放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产力就失去了发展动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指引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依靠这个法宝,就能冲破种种思想障碍,不断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工作的新局面 ;离开这个法宝 ,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就会遭受挫折、遭受损失。因此,我们要继承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这条最基本的经验 ,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第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以专门的一章“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回答了种种非议,深刻精辟地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解决 当代 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 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就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是没有 出路的。胡锦涛同志和党中央为全党全国人 民指出了历史前进 的航向。现在关键的问题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 、社会体制等改革,都有待于大力解放思想去推进。只有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在不断深化 ,开放也在不断扩大。经济转轨、体制转制和社会转型正在进行 ,所有制结构、利益主体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靠老办法、老经验、老思路,不可能得到解决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适应新形势 ,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尤其要看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有一系列问题需要作出理论上的新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更需要深入研究,从而深化对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

胡锦涛在2008年“6·25”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第一个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把解放思想写入了大会的主题 ,并强调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四,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适应时展新变化、实现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冷战结束以后,两个超级大国相互对峙的格局解体 ,呈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代世界没有解决的两大课题,但是国际关系中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将会长期存在。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技、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革命,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使得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的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因此 ,不断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命运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成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尤其应 当看到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特征,是关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的前景,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取决于加快发展自己。

当前,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其任务艰巨繁重,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变革 、勇于创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更好地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新世纪新 阶段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愿望 日益强烈,不仅要求物质生活更加富足,而且要求政治参与更加充分、精神文化更加丰富、社会生活更加安定和谐。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全面发展,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 ,才能更好地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而解放思想、实事求、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为此,胡锦涛明确指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将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列宁选集:第 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5] 毛泽东选集:第 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9]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2

按照局党委《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工管处高度重视,积极组织,认真贯彻落实。采取学、议、查、改等形式,认真扎实地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解放思想中激发干劲,在解放思想中解决问题,在解放思想中谋求发展。通过大讨论活动,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找准了问题,理清了思路,振奋了精神,提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措施和建议,大讨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现将大讨论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刻认识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重大意义,积极开展好学习活动

200年12月,市局决定在全系统广泛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工管处高度重视,及时组织了传达和学习,成立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由党支部书记王万发同志任组长,处长王金学同志任副组长,另三名支委为委员,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办公室设在工管处办公室,由办公室负责大讨论活动的具体事项。并根据局党委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研究制订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学习内容、方法步骤、工作要求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的安排。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工管处支部先后组织集中学习,召开专题讨论会,开展“解放思想谋创新,更新观念思服务”为主题讨论,制作宣传横幅1条,专题宣传栏1期,撰写心得体会文章,发放了征求意见表、征求意见函各20份,公开了邮箱,并着手制订切合实际的整改方案,使全体人员达到了思想上大提升、作风上大转变、工作上大进步。

二、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基本做法

(一)紧扣“一个主题”。围绕我处公路工程建设的长远目标,明确了以“解放思想谋创新,更新观念思服务,工作业绩创一流”为目标,针对当前影响干部作风转变的各种突出问题,认真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和整改,以思想的解放带来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潜力的释放,以观念的更新带来运作机制的创新,以精神的振奋抓好交通公路工程建设。

(二)狠抓“两个学习”。我们以解放思想(本文源于文秘城:)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加强了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学习。一是狠抓党支部集体学习,党支部成员由于在工地时间长,往往集中学习难以落实。这次我们为处理好工学矛盾,我们大都是利用业余的时间来进行,保证了人员和时间的落实。通过学习十七大精神、《》,市局党委闫国辉书记的重要讲话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等相关资料,使大家加深了对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狠抓业务学习。为进一步使全体人员“解放思想谋创新,更新观念思服务,工作业绩创一流”,王金学处长作了学习动员,使全体人员提高了认识,更新了观念,狠抓工作的落实,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明确“三个重点”。一是注重营造宣传氛围。通过召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会、专题报告会、讨论会、宣传标语、专题栏等方式,营造了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人人知晓,积极参加的浓厚氛围。二是注重理论的深化。我们举办了“解放思想谋创新,更新观念思服务,工作业绩创一流”为主题的讲座,要求人人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放思想,谋划交通工程建设。三是注重查找突出问题。我们要求每人找一个问题,每人提一个建议,在讨论中,同志们深入查找自身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工作创一流”,“履行职责、创新意识”;“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公路建设、公路施工”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深刻剖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制定了破解问题的思路和举措。

(四)搞好“三个结合”。一是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与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相结合。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从思想和工作的突出问题入手,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二是将解放思想大讨论与工程建设相结合。我处工程建设任务繁重、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工程投资、安全生产、廉政建设等都是硬指标,大讨论活动让我们从思想上、目标上、发展上有一个更高、更远、更深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把工程建设推向更高的水平。三是将解放思想大讨论与提高工作效率相结合,在讨论中,制订出提高工作效率的措施,做到优质高效,上升到理论层次,做到理论先行,理论指导实践,不走弯路。

(五)求实效。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加强宣传引导求实效,学习活动中强化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对照“创一流业绩”的要求,查找差距,积极整改,规范办事,热情服务,要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率、一流的服务”争当交通建设先锋模范单位。通过解放思想、观念更新、作风整顿,促进了党员干部和全体人员作风和工作效率的明显好转。全体同志精神振奋,团结一心,积极打造一支心齐、风正、气顺、劲大、实干,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让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交通职工队伍。

三、我们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主要特点

(一)领导重视突出一个“带”。在学习宣传阶段,党员干部积极发挥榜样作用,做到带头参加学习,带头做学习笔记,带头写心得体会文章,带头谈体会,领导小组成员结合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自我剖析,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工作上档、提速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地谈了自己的想法,启发了大家,深化了教育效果。

(二)纪律要求突出一个“严”。在大讨论活动中,我们充分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注重纪律要求。一是坚持执行《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制度》;二是督导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三是我们给全体人员发了学习笔记本,撰写心得体会。

(三)结合工作实际突出一个“实”。在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我们提出了:一要切实解决安于现状的问题;二要切实解决纪律松散的问题;三要切实解决办事效率的问题。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创一流意识”。

(四)边查边改突出一个“快”。我们采取召开讨论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意见函、邮箱等方式,真心诚意征求意见,整理上报建议3条,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认真地汇总,涉及到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创新能力、工作作风、服务质量、办事效率等方面,召开会议研究整改方案,制订整改措施,做到了能够立即采纳和整改的立即整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3

[关键词]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创新 科学发展

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2008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YKZ044)。

一个民族想要生存发展,就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本质就是创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一条关于保持先进性、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切实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解放思想是为了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任务、本质内涵是对实践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提炼,发展理论,形成新的理论,以此来指导新的实践。人类在认识的基础之上,运用人的思维、意识,借助分析、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和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在未来时空序列中运动、发展的规律做出预测、推断,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未来事物全面的科学认识,并以思想、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等形式表现出来,为人类的行为、活动设定正确的导向,提供科学的范式。得出某个“规律”,就是创新、发展。

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严重地束缚人们使其不见事实,不能面对现实并严重地阻碍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要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1]。当然就谈不上创新、发展。只有把思想从原有认识框架和思维模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贴近新的实践,去分析新情况,研究新变化,揭示新矛盾,从而使主观和客观现实在新的实践中达到新的“符合”。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也是与时俱进的根据和目的。与时俱进又是实事求是的实践目的。与时俱进既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方法论,又是一个实践的范畴。从创新的本身内涵来讲,就是发现新事物、新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创新就是发现事物的本质联系、内在规律,也就是从“实事”中“求是”。而实事求是,就是对客观存在的全部事物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这种研究工作必须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和运动的规律。要创新,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抛弃原有的关于事物的局限认识,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深入实际。

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就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也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从外在表现上看是顺乎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其实质则是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探求和揭示客观事物的新属性、新联系、新规律,以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离开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的,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跟上发展的时代,才能符合变化的实际。指出:“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前进”[3]。

只有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创新,不形成新的理论,就认识不了事物的规律,就不能深入实践,就不能指导实践,就做不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创造新的理论。指出:“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理论和实际相联系”[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为了创新发展、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在实现人们的利益、愿望、理想、需要等思想意图时,所要坚持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仅仅是思想方法、思想工具,而非目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切不可缺少人的思想愿望理想需要这个根本前提。

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实践品格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它本身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一品质,“真正是马克思主义完全的和无条件的固有的”[5],即创新的、不断否定的、发展的。指出:“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6]。

清楚、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辩证关系,才能求真务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统一起来,扎实有效地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全书.与时俱进的哲学思考[J].求是,2002,16.

[2]刘泽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高度统一[J].求是.2003,05.

[3]于莉莉,李丽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04.

[4]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5]..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6-7.

[6].选集.(三):80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4

关键词: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标准

中国共产党所寻求的马克思主义之先进性与科学性,不仅在于其基本理论和内容的正确,更表现为其巨大的方法论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而保证了理论的科学性、实践的实效性,并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总结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经验,探讨实现这一创新所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对于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十分必要。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根本原则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首要坚持的根本原则。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按客观规律办事。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体制上的每一个重大创新,在战略上的每一个重大调整,在实践上的每一步重大发展,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的结果。思想不解放,人们的头脑始终为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等种种框框所束缚,必然会窒息社会主义的生机和创造力,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粉碎“”以后,中国处于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评“两个凡是”,大力提倡实事求是。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并且针对由于长期形成的体制与传统的影响以及权威崇拜的束缚,一段时间内党内思想处于僵化与半僵化的状态,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大声疾呼,解放思想是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和社会主义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他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推动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力推动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展开与深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都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从实际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与理论上所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如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新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新延伸―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资源配置机制的新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新突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执政党功能的新定位,社会主义世界往的新策略等等无不是解放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大胆探索、反复实践、勇于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同样,历史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发生的严重失误和挫折,也正是由于思想僵化,忽视从实践出发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理论创新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原则。坚持与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继续解放思想,强调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面对的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以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最高价值原则

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的动力、理论勇气、理论境界来自于人民利益至上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我们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因此始终把实现人民的最大利益作为自己决策考虑的最高原则。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比如,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根据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并不是根据什么经典或指示而作出的。

人民利益至上原则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者,邓小平通过对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深刻透视,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的历史性变迁,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劳动人民创造的一切财富为他们自己共同享有。“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指出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都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服务的价值理念,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我们对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目标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特别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这必将促进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坚持实践探索、实践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最高评判原则

实践性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原则也充分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

首先,坚持实践优先的原则。邓小平非常重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提出真抓实干,不搞争论。因为,只有实践才能转变人们的观念,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摆脱离开中国现实的抽象争论。唯有实践体现时代的要求,适应现实中国发展的需要;唯有实践,才能充分说明我们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是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坚持实践探索的原则,一切经过试验,摸索前进。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大胆试验,敢于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就是试验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找到正确的方向、路子和形式。邓小平的第一个试验是支持农村联产责任制的再度兴起;第二个试验是在沿海地区兴办经济特区。最大的试验是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些试验,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经验,全靠自己摸索。试验――总结――试验,这就是总过程。

再次,坚持实践评判原则,“看效果,看实践”。邓小平说:一个政策、一项措施,一个决策,判断它们是不是实事求是,是否正确,我们拿什么作标准,用什么去衡量它们呢?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他说:“在农业生产中,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采用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形式最好,只有实践的效果才能回答,由实践来评判。只要它适应现有生产力水平,能迅速发展农业生产,能够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它就是合理的,就是正确的。这里邓小平明确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具体体现为生产力标准。后来又发展为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全面继承和发展。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等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求真务实的理论内涵与邓小平理论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表明我们党对实践标准的认识与运用,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5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意义

一、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回眸

(一)开启思想启蒙先河的新文化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在“共和”招牌下展现出人们完全没有想到的一番景象: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倒行逆施相呼应,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这股“尊孔”、“复古”、“读经”之风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沉渣泛起;与此同时,1915年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再次记录下中国的奇耻大辱;而从西方学来的多党制、议会制,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工具。

现实的阴霾激起了一部分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率先意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之所以失败,并不是这一方案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缺乏一次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革命,中国没有自己的现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他们渴望在中国掀起一场类似于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以开启民智、解放思想,从思想文化上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廓清障碍。

1917年前后,以北京大学为中心,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一批新型知识分子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公开向传统的封建文化挑战。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1】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提倡恋爱自由、个性解放,反对专制、迷信,宣传男女平等,主张打到“孔家店”,批判“吃人的礼教”,提倡白话文,炮轰三纲五常,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总清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也即思想启蒙运动。

(二)冲破两个“凡是”禁锢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6年10月,“”被粉碎,结束“”这场灾难,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兴。但是中国并没有由此而进入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年浩劫留下的后果万分严重,要在短时期内消除这场内乱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极其不易。党中央首先着手清查“”的帮派体系,提出了“抓纲治国”的方针,“纲”就是开展揭批“”运动。这个纲在当时是必要的,可问题是把揭批“”看作是“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要求,而且限制在只能揭批“”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上,而不能触及“”的错误。同时,把彻底否定“”的要求,为“”和其他冤假错案的声音看作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2】更令人们失望的是,1977年2月7日,经授意和批准,《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报》联合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社论提出:“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有名的“两个凡是”,它表明“”虽然结束,但是长期以来“左”的指导思想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它不仅影响了拨乱反正,还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导致党和国家的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人们开始反思: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指示?判定历史是非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极“左”路线的笼罩下,解决起来更加艰难。邓小平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决反对和抵制“两个凡是”,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张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的科学体系。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又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全文发表了这篇文章,新华社当天就将该文章转发全国,次日,《人民日报》、《报》以及上海的《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常识问题,认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观点、新的结论,抛弃那些不再适应新情况的个别旧观点、旧结论;当前,依然存在着‘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倾向,这是‘’强加给人们的精神枷锁,必须打碎;凡是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思想”。【3】由于该篇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所以激起一场轩然大波,导致了一场时代性的大讨论,启动了又一次对中国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两大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新文化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之下,是针对具体国情和现实问题而发动的,因而对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必然具有不同的历史作用。

(一)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与思想氛围。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中国的仁人志士发现仅仅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学习西方的精神文明,于是在陈独秀和胡适等人的号召下开始了以学习西方科学与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继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一次激烈的较量。它通过对旧礼教、旧思想、旧文化的深入批判以及对民主共和观念的广泛宣传,不仅将中国早期现代化从政治制度的变革引向以科学思想层次为主要目标的思想启蒙阶段,而且在新旧思想较量的过程中将思想上的启蒙与政治上的救亡意识紧密结合,促使中国文化突破原有格局,出现新的发展局面。

启蒙与救亡同根并发可谓新文化运动的一大特色。如果说五四前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启蒙占主导地位,则正是这种启蒙营造出无法抑制的自由空间,从而使来自西方学术领域的各种主义思潮、名词概念、各派名士人物纷纷登场传播,再现春秋争鸣的气象。同时,这场启蒙运动的大论战对知识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促使更多的有志青年投入到追求救过救民的真理中去,推动了救亡运动的发展,直接促成的爆发,致使救亡运动上升为主导地位。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直接后果是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的重新认识,启发了人民群众的民主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氛围,使新文化运动从原本以文化启蒙的个人本位转向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社会本位,从而把半个多世纪以来学习西方的课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以俄为师阶段,最终将中国近代以来思想解放运动的实践定位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追求上。 【4】这场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对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邓小平早在1978年12月就作了高度评价。他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5】

这场讨论历史两年之久,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大大解放了人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为冤假错案、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提供了客观依据。而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邓小复强调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事实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6】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重新确立,为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根本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错误指导思想,把人们从“”及其“左”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并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揭开了共和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最终为真正认识和纠正同志的晚年错误、科学地评价思想和同志的历史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客观标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三、以史为镜,反观现实

1、共同借鉴意义

研究历史是为了服务现实。两次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内容不同、路径不同,并且具有各自的历史与时代意义,但我们仍然可以梳理出贯穿于其中的共同的经验智慧,为今天的解放思想提供借鉴。

第一,解放思想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先导,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每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解放思想先行,如果不解放思想,社会变革是不彻底的。尽管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取决于社会内部,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但变革的整个过程,无不依赖于新的思想观念的刺激和引领。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才焕然一新。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则开启了新的解放思想的大潮,为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开拓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全新时期。

第二,解放思想要以实事求是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反过来,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在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所受到的束缚及其所束缚的程度是不同的,因而,解放思想的内容、重点及迫切程度也有所区分。只有极具针对性、以实际为依据的解放思想,才能推动历史进步。五四时期,人们的思想主要受到传统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新文化运动高举反传统的旗帜,在封建文化专制的罗网中冲开了一个缺口,透进民主与科学之光,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被粉碎后,如何结束一个旧时代、开辟一个新时代,这是摆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邓小平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契机,把人们的思想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第三,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从伟大的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人权宣言到独立宣言……从马克思主义到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思想解放对于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和推动世界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甚至走不出蒙昧状态。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科学的,能有今天的辉煌,可以说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从思想解放的历史实践来看,没有古代的思想解放,就没有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没有近代的思想解放,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没有当代的思想解放,就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一句话,理论上的每次创新都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

2、比较意义浅思

固然从解放思想这样一个层面来说,新文化运动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两场运动对于今天具有共同的借鉴意义。但是如果从两者的影响程度、范围等方面来说,二者的评价是不同的。

单从科学这一角度来讲,新文化运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虽然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没有揭示封建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没有认识到根本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极端重要性,仅仅把斗争局限在思想文化领域,这无异于想建空中楼阁;其二,运动的范围只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圈子里,却没有对人数最多的中国广大劳动群众表示出更多的关切,这就使得这场运动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其三,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加分析的一概抹杀,而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也不加分析地全盘顶礼膜拜。这种偏激的做法,有失理性,显得十分幼稚;其四,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激进民主主义者,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仍然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这是最根本的缺陷。新文化运动的缺点在新形势下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相比而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无论范围程度都更加广泛和深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是一个科学求真的过程,最终也确实使党恢复了实事求是这样的一条科学路线,因而其所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并且其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当前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若是从政治和学术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具备的政治意义在新文化运动之上,从表面看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个学术讨论,但是就其发生的背景,远远不只是学术讨论这么简单,于党于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争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7】而新文化运动则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它所创造的一种自由的学术氛围,使得当时各地进步团体纷纷成立,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不断增多,同时大量的新文化作品纷纷涌现,再现百家争鸣的迹象,这往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但是照看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学术造假、抄袭,仅凭文章多少评职称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开始渴望新文化时期开创的学术之风,这也成为近年来民国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新文化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作为20C的两场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仍然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应该学习新文化运动所开创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继承和发扬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所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文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5页

【2】【3】【7】.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J],乌蒙论坛,2008年第3期,第79,80页

【4】.王韵秋.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几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3月第38卷第2期,第65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典范。学习《文选》,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文选》(以下简称《文选》)的出版,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志强调,《文选》生动记录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经验,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贯穿《文选》的活的灵魂。牢牢把握这个活的灵魂,我们才能学好《文选》,更好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人类实践的规律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在对时间、地点、条件变化的正确把握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经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认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根本所在。把握了这个活的灵魂,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也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总趋势。根据世界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代的实际情况,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获得胜利的理论,并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在世纪之交,面对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党自身建设状况出现的新变化,同志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前人,表现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他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典范

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这个活的灵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理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典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概括为“与时俱进”。早在1992年10月,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就深刻指出:“过去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2001年,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同志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论断。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同志对“与时俱进”作了进一步的深刻阐述,指出:“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志强调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能否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到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典范。因此,学习《文选》,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通篇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活的灵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好用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认真学习《文选》,进一步提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任务十分艰巨,实践无限丰富,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把学习《文选》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切实把握机遇,努力用好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认真学习《文选》,进一步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在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同志强调:“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这就要求我们既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顺应时展潮流,从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7

【关键词】改革开放 思想观念 交锋

党的十七大指出:“解放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对1978年后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的思想解放运动,许多学者做出了深入探讨。但是把三十年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相结合,用详实的史料和全景式的记录方法,从观念交锋的全新视角来解读这段思想解放史的著作并不多见。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刘吉教授、河北大学张秋山教授共同主编的《碰撞三十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一书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出发,开创性地总结出三十年间的十次观念交锋,展现改革过程中思想的碰撞,并高屋建瓴地总结出十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十个结论,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该书一出版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在今年上海的全国图书节上被评为畅销书,并被誉为“一部真正的纪念我党思想解放史的精品力作”。

全新视角与全景描述相结合,重在反映交锋历程

《碰撞三十年》一书的编著者都是改革开放的经历者与见证人。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使编著者对三十年的思想变迁有了全新的认知和体验,使他们开始“系统探索我们党的思想解放理论”。编著者跳出只研究会议文件的理论层面,以全新的视角把这段历史细化并归结为“十次思想观念的大碰撞”,并且采用“道前因、述过程、析结果”的写作思路,对于每一次交锋,都对其成因、发展、矛盾交锋、结论与影响进行详尽地描述,而不单单从内容与影响分析,使读者能较为全面地了解思想变迁与交锋的历程。全新的视角与全景的描述,一方面体现了编著者追本溯源的研究素养以及谨慎全面的研究态度,另一方面体现了该书对于研究三十年解放史新思路的启迪作用。

书中总结的十次交锋主题分别为:一、打破“个人崇拜”的桎梏,树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二、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三、走出姓“马”姓“修”的误区,坚持树立生产力标准的观点;四、搞清姓“社”与姓“资”的界限,坚持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五、澄清了对姓“公”姓“私”问题的争论,树立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观点;六、走出“有产”和“无产”的困惑,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和诚实劳动,人民群众会逐步从少数人先富走向共同富裕的观点;七、区分革命党与执政党任务的变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八、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九、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十、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既不是羞羞答答的资本主义,也不是民主社会主义。

十次思想交锋基本囊括了三十年来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历程,对于新旧观念激烈交锋的描述,更是体现了思想变革的情况复杂、影响深远的特点。每一次交锋都展现了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矛盾,对每一次交锋的细致描绘都加深了人们对某些重大问题的认识。每一次交锋都在不同方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书中也总结出十次思想解放的十点结论: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完整地表达了共产党人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坚持两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和服务真理;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实现“三个解放出来”: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超越有限、追求无限;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坚持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统一;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正如编著者在序言中所总结的:思维一变,空间无限。无怪乎刘吉教授如此评价这三十年:“它是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思想路线不断发展与完善的30年。这30年,对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成熟、强大至关重要。”

理论创新与实践历程相促进,重在澄清历史本真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不断创新中体现出来的。该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十次思想交锋的论点,其划分的科学性离不开深厚的理论素养与对这段历史横向与纵向的理解。横向维度上,体现为该书对于某一个矛盾的深入研究;纵深维度上,则表现为该书将十次思想碰撞的结论归结为“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改革原理。更为可贵的是,该书不仅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而且能够用详实的史料对实践领域进行分析,重视还原这段历史的本真,从而达到了“理论源于实践,实践印证理论”的科学研究目的。这些得益于编著者多年来不间断的研究与完善,积累第一手资料,从而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前提下,开展深入研究,得出符合历史真相的结论,使结论既能够反映历史的一般规律,又能够指导今后的工作。

在行文中,书中对每次观念交锋都介绍了详细时间、资料来源、理论探讨、实践印证、原始引用,论据充足可靠,使这些史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来源体系。书中围绕改革开放、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建设等历史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对待改革不仅需要大胆探索,也允许曲折失误。书中对于改革中出现的曲折反复给予了客观评价,以发展的视角看待创新与不足,尊重历史事实。如在“打破个人崇拜的桎梏,树立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一章中,著者从个人崇拜出发,考虑到斯大林等重要人物对个人崇拜问题的影响,结合、邓小平的观点,对我国曾经出现的个人崇拜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历史上的某些说法、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进一步从理论角度指出个人崇拜的理论基础是英雄观,得出树立“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结论,并通过实践验证了该结论的正确性。

历史回顾与现实关照相辉映,重在发挥持久效用

历史经验表明,时展必然导致观念更新,社会变革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对于思想解放,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的要求;不仅仅是历史层面的简单归纳总结,更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仅仅需要发现改革中的成绩,更要重视经验与教训的指引作用。“纵观我们党的历史进程,可以说每一次成功或每一项重大改革的突破,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思维一变,空间无限。思想解放的空间,就是成就事业的空间。认识问题的高度,就是成就事业的程度。”作为我们党思想解放30年的亲历者、先行者,编著者对此深有体会,“正如老百姓间流传的,‘解放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万两黄金’。”

《碰撞三十年》着眼于为未来的思想解放提供持久启迪。一方面是因为思想解放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任务与永恒使命,不仅现在而且将来都是改革与发展的第一主题,实践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亦无止境;另一方面,书中总结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一般结论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证明的科学理论,具有很强的普适意义,抓住了发展的关键。在结论篇,编著者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们的启示。如前文所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完整地表达了共产党人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要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些都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民族复兴昌盛的动力源泉。

三十年间,思想解放的跨越式步伐,带来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历史用事实告诉我们:解放思想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保证,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当代中国,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有评论指出,“这些思想碰撞的火花照亮了前行的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篇8

[关键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代中国;哲学观

[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2-0108-04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一被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宣言书”的讲话,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当时的石破天惊,是吹响一个时代的号角,而且在现在看来,是开拓了一种时代精神,创造了一种思想方法,它的影响不仅在中国社会的客观层面,更主要的则是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这个讲话最深邃、最凝炼、最概括的理论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度认识邓小平讲话,科学地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1]应当看到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定意义上是站在了总结和反思共和国历史甚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高度,是为一个时代性的转换鼓起的冲锋号角。

“”之后,中国的社会局面非常艰难,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社会气息非常沉闷和窒息,时代孕育着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契机。但是一个时代的转换不是轻而易举的,历史的错误还要维持它自身的惯性,以至于在人们求变图新的期望之中却是“两个凡是”的现代教条主义和现代迷信的思想迷雾在中国社会升起,笼罩人民希望的视野。就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尚未复出的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勇敢站出来,与“两个凡是”精神枷锁斗争,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高举思想的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他关注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思想发动和舆论准备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预备性会议上发表了具有时代宣言意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现在看来,这个讲话所处的背景绝不是单纯的反对“两个凡是”,就像“两个凡是”绝不可简单归于出自一些人们的动机,而是2000多年来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死而复活后的。在古今中外的封建主义统治中,基于皇权至上、文化专制、思想蒙昧,社会是非的标准总是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人们思想和精神的主宰权同样为统治者所操控。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而言,在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下,奉行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而在专制主义强化的所有时期,都奉行“朕言即圣旨”、“朕言即法律”的社会标准。“我国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专制,人治传统直到现在还在我国的政治生活和我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中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在人治传统很深的社会里,人们通常把社会的治乱不是寄托于某种制度的安排,而是寄托在某个领袖人物身上。”[2]

可见,我国虽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它刚从封建主义的胚胎中脱胎出来,不可能简单地剪断与旧的制度尤其是其文化意识的联系。肃清封建思想及愚昧文化的影响,通过政治革命的过程不能完全达到,甚至通过文化革命的方式也会适得其反。比如发动的基本动机就是肃清封建主义及一切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但由于采用了政治运动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方法而走向歧途,以致形成对文化的破坏。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要走出封建专制主义的舞台,尤其是肃清蒙昧迷信的文化意识要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过程。颠覆封建意识、确立现代意识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一个怀疑、反思、证伪的发展过程。在反对旧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无论西方还是中国都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如19世纪西方的怀疑主义思潮,尼采甚至提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激烈抨击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但是,封建主义的挽歌吹起,封建主义的阴魂却久久不散。可见,与封建主义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需要勇气和智慧。

因此,可以说“”错误的深层背景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封建主义余毒导致的结果。“”结束后的历史转折点,需要对封建主义作出一种新的清算,为一种现代意识作出新的呐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再一次宣告一个旧的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改革开放时代的开始。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自1978年以来的30余年,中国历史步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而引领和映证这个时代的哲学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换个角度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观站在了这一伟大实践的高度并为其所证明。那么,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引领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最基本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这是一个拨乱反正、通过纠正历史的误区和错误得以实现正确和找到正途的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都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冤假错案的步伐,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知识分子也恢复了名誉。党还对以前的一些重大案件进行了甄别。其中主要的是为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为1957年被错划为分子的人,为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同志,其子女一律定为社员。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派的,[4]这是我们党站在历史高度,同时也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角度解决在政治上、政策上所犯的错误,从而真正返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来。比如,纠正了以阶段斗争为纲的错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主要已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纠正了一大二公三纯的错误的经济政策,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目的来探索新的经济制度和体制;纠正了“”高校推荐入学的不合理做法,恢复高考制度;纠正自我封闭尤其是与西方国家对抗隔绝的闭关锁国政策,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将我国社会主义置于危险和危急的境地,果断而彻底地纠正这些错误,有“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和结果是使人们永远地、不断地为了纠正可加识别的错误而采取直接的行动,因而这样的行动,最有可能保证广泛的一致并导致明显的改进”。[5]

第二,这是一个用时代眼光和实践方法创造奇迹、推动历史的时代。最主要的是在解决最为重大的两个历史性课题方面取得重大的进步,一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于落后的古老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开了坚定的步伐,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大国正在崛起。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成败得失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之上探索出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道路,它的世界性的实践意义和方法意义都不可低估。而引发这种结果的历史力量,就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对于这一实践,邓小平说:“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对于一个尚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社会,尚属于初级阶段的崭新制度,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去改变和发展,以实践的方法去判断、去证明。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实践上不断突破,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现代化进程上不断发展和进步。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改革开放主导性理论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地检验和完善,成为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坚持和发展了以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问题,诸如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等全新的科学观点;更重要的是在此之上体现出的一种全新的、超越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对此最简明最凝炼地概括,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6]应当看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于亘古以来人们面对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物质和精神、理论和实践乃至人和世界的最基本关系问题在今天的时代坐标之上作出的一种新的概括和回答,是人类思想认识史上具有时代性、超越性的意义。

自从人与自然界分离开以后,上述哲学意义上的基本矛盾和对立就出现了。从人类历史来看,面对和协调这一基本矛盾不仅是人类的宿命,而且是人类的创造。而对于这一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每一特定阶段或特定点上都是相对的、局限的。大体来说,由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史来看,往往把物质和精神完全割裂开来,至少往往是从物质或精神的单向度去观察问题。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通过实践这一主客观的中介,把二者现实地联结起来,超越以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固有局限性,确定了更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人类思想认识的水平和境界,对人类思想是一种历史性的解放。

但是,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从哲学层面上历史性地解决这一问题之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在现实中更危险的问题是一些人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承袭马克思衣钵,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再一次把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如在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当时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观点,与其说是对形势判断的错误,不如说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错误。由此可见,没有一种思辨的科学方法就不能正确地解决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极为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时展了,条件改变了,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没有任何一种哲学能够一劳永逸地为未来事物提供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

必须看到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物质和精神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从人类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日趋现实化和复杂化。马克思主义克服了过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执一端的局限性,用实践这一范畴来表达时代性的原理和方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时期基本问题的时候,提出了解决复杂矛盾和完成根本任务的根本方法论即实事求是;邓小平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和任务的时候,量身一种历史的时空和情境,提出根本方法论,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绝不是简单的语言表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时代和实践的推动下的嬗变和超越。从哲学观表达的意义来看,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理论和实践相符合。解放思想表面来看是主观的,而其内在导向是客观的;实事求是表面来看是现实的,而其追求是思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哲学面临的上述最基本矛盾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进行把握的根本原则和方法,找到了贯通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途径和机制;其精神内涵彻底地摒弃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对立和割裂,给人类自觉能动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更加现实而思辨的方法论指导。

如果说站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角度,才能深刻地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灵魂和精髓的话,我们甚至应当站在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发展和脉动之上去把握它的深邃意境。从近代的哲学文化启蒙来看,哲学家们归根到底是把精神的主宰交给人自己,把人类的精神从超人之神的枷锁下试图解放出来,“我思故我在”、“人的本质在于人本身”、“人的本质即自由”、“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这样一些新的哲学思潮的意义与其说是要摆脱一种旧的思想秩序和社会秩序,毋宁说是要更加有效、合理地解决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下人们面临的具体矛盾,而这需要从矛盾的最基本层面上才能予以解决。但是,在摆脱神灵氛围的世俗而现实的层面上,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理论和实践的矛盾问题在认识上往往执其一端,在行为上不免失之偏颇。比如要么强调绝对的思想自由,要么强调“自由是做必然性的奴隶”;要么就“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要么则是“两个凡是”。如此实践和认识上的偏差,比比皆是。历史证明,仅仅从客观角度或仅仅从主观角度确定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实践对人和时展,都是有局限性、片面性的,是错误和有害的。邓小平用时代性的眼光,以人类智者的敏锐超越了这种局限性,并言简意赅地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人类从哲学和实践的层面解决上述矛盾提出了全面和辩证的原则,在哲学认识史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4.

[2]姬金铎.封建主义及其当代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121.

[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482.

[5]英•布赖恩.马吉.波普尔[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02.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 下一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