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公民参与的探讨

时间:2022-09-30 03:25:19

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公民参与的探讨

:当下中国已然进入到风险社会,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高频出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是整个事件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的一环,作为公共领域的危机,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企业和NGO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公民的参与却成为极易被忽视的部分,危机事件应对中,公民是不可缺少的参与主体之一,但公民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增加了事件处置难度,因此,应对公民参与进行探讨,以发挥其正面积极效应。

突发公共事件公民参与

随着近几年突发公共事件的高频出现,不可否认,我国已经进入到“风险社会”阶段。风险社会与转型社会叠加,使当下中国社会呈现“风险共生”的态势。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1月南方大范围的冰冻雨雪灾害,同年5月汶川发生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暴力袭击事件;2015年8月12日天津塘沽大爆炸……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中,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但仅凭政府的力量还不足以应对此类危机事件。尤其是受事件直接影响的公民,其科学有序的参与可以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在危机时刻从时间和效率上占据主动权,推动事件良性发展,反之,无序低效的公民参与则会给事件的处理增加新的难度。

一、公民参与理论

最早提出公民参与概念的是二战前后一些研究比较政治的西方学者,例如阿尔蒙德和维巴比较了美国、英国等5个不同文化背景、政治发展阶段的国家,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公民意识、公民参与的差异,以及造成其差异的因素。一般而言,公民参与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是从法律上,它指具有一国国籍,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二是在政治上,它指有权利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人。

行政学者俞可平在其研究中指出,“公民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由此我们判断,公民参与包涵以下三个基本要素:其一是参与的主体,即“谁参与”,在本文中就是“公民”。其二,参与的客体,即“参与什么”,就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治理;其三是参与途径,即“怎样参与”。本文所说的公民参与,主要是指个体公民或公民团体依法有序地参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的治理行为。

二、公民参与的不足与缺陷

1.公民参与意识薄弱,总体水平较低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民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参与的总体水平较低。首先,从公民参与人员组成来看,志愿者大多由社会经验欠缺的青年(学生)组成,其他社会群体所占比例很小。在我国香港地区情况相反。香港义工局登记的志愿者中,青年学生可能只占20%,最重要的还是30-50岁的人,达到了50%-60%以上。其次,从公民参与的精神状态来看,我国公民普遍呈现出茫然、慌乱和怠慢的麻木状态。在官方救援队伍未能到达现场展开救援前,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基本的自救能力,消极被动的等待救援,这样的状态充分暴露了我国公民参与意识的薄弱,参与水平的低下。

2.公民参与行动分散化,组织化程度较低

危机应对中,现场情况危险多变,处理过程纷繁复杂,参与主体混合多元,利益矛盾千头万绪,因此各参与主体的参与秩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公民参与行动分散化,组织化程度较低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危机的应对中,公民参与多为自发的个人或小团体行动,缺乏对于事件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认识,对于施救的领域、范围、对象和力度都缺乏科学分析和理性认识,甚至是模糊不清。组织能力上的欠缺无疑会加大救援行动的难度。第二,我国NGO大多行动表现一般,行政色彩浓厚,灵活性和创新性亟待提高。普通公民可以凭借其力量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很小,公民参与呈现出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之情。

3.公民参与随意性大,理性化程度不足

危机事件应对中的公民参与,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专业的素质和理性的考量。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法律法规边界模糊不清,公民没有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主体权利观念,没有实现公共利益的有价值的目标,对公共生活责任的逃避,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和程序,对参与工具的选择无从下手,导致公民参与形式、内容和途径都带有相当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如,在5.12汶川地震中,大批满腔热血的志愿者奔赴灾区一线参与救援,很多志愿者并没有预估自己的经济实力、时间分配情况、自身健康状况、专业技能和不良后果承担能力,在救援过程中反而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4.新媒体时代下,公民参与易被谣言“绑架”

新媒体运用得好,可以让网络舆论成为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促进社会良性发展;运用不好,则会适得其反。新媒体时代下,公民参与更易被谣言“绑架”。原因之一,传统媒体无法在危机爆发后的短时间内获取信息,新兴媒体如网络论坛、BBS、QQ、微信和微博等,就成了谣言滋生的温床和谣言大肆流窜的基地。原因之二,网络参与中的公民层次良莠不齐,绝大部分公民缺少分辨是非的能力,观点、立场不够坚定,易受个人情绪与他人影响。公民参与一旦被谣言“绑架”,事态发展亦将更加严重和复杂。如2015.8.12天津塘沽大爆炸事件中,谣言四起,近乎破产的官方信誉遭到毁灭性打击。

三、全方位构建公民参与的网络

1.政府角度

第一,完善公民参与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法治及其相关制度一旦被确立就很难被摧毁,它们能够强化社会机制并为个体创造更大的自由。在分析制度环境前提下,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建构公民参与的主体地位、参与内容、参与形式、参与程序等具体的制度和机制;针对公民参与的新情况、新要求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借鉴国外公民参与的科学立法,使法律制定更具科学性和预见性;及时把其它领域具有创新的实践上升为法律。第二,重视公民参与的教育与培训。政府应增加经费力度以及相关救援知识的推广人员,塑造公共安全文化;建立培训机构,免费让公众参与救灾演练。第三,控制网络舆情与参与秩序。政府部门在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应当第一时间权威信息,召开新闻会,直面媒体、群众;及时公布事件最新进展情况,安抚民心;制止谣言产生,关注网络中的舆情发展,引导正确网络舆情;政府信息、引导舆论的速度应该由24小时提升为更迅速的时间,赢得时间主导权、舆论引导权。

2.社会角度

上一篇:电力电子技术视阈下的变电安全运行的问题及解... 下一篇:林下灵芝覆土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