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服用米非司酮及孕三烯酮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30 02:37:48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服用米非司酮及孕三烯酮的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及孕三烯酮用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的疗效;方法: 选择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该院行腹腔镜术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米非司酮治疗组(27例);B组为孕三烯酮治疗组(25例),观察疗效。结果: 米非司酮组27例,全部缓解,停药后复发2例,复发率为7.4%;孕三烯酮组25例,全部缓解,停药后复发1例,复发率为8%,对两组药停药后半年的复发率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并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服药4~8周后出现肝酶升高,孕三烯酮发生率67.8%;米非司酮组发生率为36.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米非司酮用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治疗,有效、方便、廉价及副反应小,可作为术后药物治疗的选择。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 米非司酮 ; 孕三烯酮

中图分类号: R71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17-03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生育年龄阶段妇女的常见病,具体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生长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最常发生部位在卵巢,容易形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生育期妇女常见的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尽管大多表现为良性病变,但仍有部分患者复发甚至恶变,术后另加药物治疗可减少复发【1】。因此,虽然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术后仍有50%再度发生粘连,5年内的复发率也大于40%,术后还会伴有疼痛、出现不孕等问题,依然需药物治疗。一般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有米非司酮、丹那唑以及孕三烯酮等,种类较多,价格不一,在临床选择和应用上亦无统一得标准,给临床药物选择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目前,米非司酮及孕三烯酮都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的临床的治疗,而且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我院近年来对52例患者进行了跟踪治疗,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服用米非司酮或孕三烯酮的临床疗效药物副作用,以及停药后的复发率进行了对比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2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手术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共52例,均为育龄妇女,平均28.6岁,其中腹腔镜手术30例,开腹手术22例,52例患者经术后病理确诊,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依据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拟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进行分期,52病例全部为Ⅲ期以上。所有患者术前3个月均未服用过激素药物,术前检查排除肝脏疾病和内分泌等疾病,肝肾功能均正常。

1.2 分组及给药方法

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平均年龄相近,临床期别和激素水平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服用孕三烯酮组25例,服用米非司酮27例,两组都在月经来潮第2d给药。孕三烯酮组:口服孕三烯酮2.5mg,每周2次,疗程为6个月;米非司酮组:口服米非司酮12.5mg,每日一次,疗程为6个月。用药期间每月回院复诊,全面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复查肝功能。术后每半年回院复查1次,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妊娠等方面情况。

1.3 临床观察与疗效判断

52例患者均在术后服用药物,用药后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进行妇科例行检查,必要时B超检查,询问患者自觉症状,比如经期痛、下腹痛、痛等是否减轻,服药时是否有副作用,比如体重增加,皮肤改变或者阴道异常出血等。

1.4 疗效判断标准

①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妇科检查盆腔异位结节触痛减轻或未发现盆腔包块。②无效:口服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③复发:术后再次出现周期性下腹痛,盆腔包块以及结节出现,即原有症状减轻后再次出现。术后复诊,服药期间每月1次,停药后半年1次,两组平均复诊时间相近,对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分析

两组患者术后服用孕三烯酮或米非司酮连续治疗半年,两种药物术后控制症状有效率达100%,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下腹痛、痛经、痛等症状显著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2.2 副作用比较

两组患者服药4~8周后出现肝酶升高,孕三烯酮发生率67.8%;米非司酮组发生率为36.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米非司酮组引起的体重增加及皮肤改变均低于孕三烯酮组,而两组药物引起的阴道异常出血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用药期间两组个别患者有轻微胃肠道反应,1例服用米非司酮出现呕吐随即停止用药,大多数患者服用胃复安、维生素B等均能坚持到疗程结束。

2.3 停药后月经恢复对比

两组患者停药后月经都能够自然恢复,孕三烯酮组为25~40d,米非司酮组平均月经恢复时间为24~37d,两组相比,米非司酮组患者月经恢复较快。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生育期妇女常见的疾病【2】。一般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果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即可形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而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即随月经周期而变化,但仅有部分受孕激素影响,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子宫内膜异位症已成为现代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近些年来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子宫内膜异位症状的治疗目的是尽量去除或减小异位病灶,降低异位内膜的活性。目前而言腹腔镜手术是最好的手术治疗方法,卵巢抑制是最好的药物治疗,手术-药物-再次腹腔镜手术三阶段是最好的联合治疗,妊娠和助孕技术是最好的期待治疗。但是有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细胞减灭性的,而非治愈性的,因此可能会复发。国内曾有报道称,行保守性手术者,术后复发率高,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用药,既可预复发,又有预防残余病灶恶变的双重功效。

上一篇:鼻内镜下难治性鼻出血的微创治疗 下一篇:VSD技术治疗老龄患者深度压疮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