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30 02:35:39

县级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2007年3月以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相继成立,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力度,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探讨县级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初期,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改进经营管理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级邮储银行;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6-0075-04

县级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的成立是我国邮政体制改革中一项重大的阶段性成果。该项措施进一步优化了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了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对于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县级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初期,其经营管理状况如何,存在着什么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县级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现状

2007年3月20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北京挂牌成立。同年10月31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全国首家县级支行在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成立[1]。一年多来,县级邮储银行主动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和发挥网络优势,丰富金融产品、拓展服务领域,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金融服务需求。其在畅通城乡之间资金流通渠道、促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切实成为沟通城乡、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个中坚力量。2007年初到2008年底,中国邮储银行基本完成了全国各地分支机构的组建。设立36个省级分行、312个市级分行,1800多个县级支行,全国新增网点638处,有近1000处全功能的精品网点和3000余处理财专区在全国各地投入使用,其中60%的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地区[2]。截至2009年1月底,小额贷款业务已在全国邮储蓄网办理,累计发放50万余笔,金额300多亿元[3]。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所属的机构网点还在继续建设,其整体的组织机构也在逐步完善,进而妥善完成邮银分设。

二、县级邮政储蓄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网点存在风险隐患

1.机构设置复杂,加大了人员管理的难度。县级邮储银行目前的营业网点设置模式有两种,即自营网点和网点。自营网点人员由储蓄银行管理,网点是原储蓄网点。其中部分网点人员由邮政企业管理,部分网点人员由银行和邮政企业双重管理。以海南省保亭县为例,保亭县邮政局原有10个储蓄网点,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后,2个网点划归储蓄银行,其他8个储蓄网点为银行的网点,其中3个网点的少数人员由储蓄银行管理,5个网点的人员由邮政企业管理。同时,县级邮储银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开发和维护、金库及经警人员由企业管理,营业网点的人员管理权也交叉复杂,责任不明晰,同级邮政企业又没有专门管理机构,未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因此,县级邮储银行仍保留原邮政储汇部门的职能,统一管理本地区邮政金融业务,行使资金管理、业务稽查和风险防控的职能。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涉及风险管理责任、业务发展与业绩考核等问题,县级邮储银行很难直接将相关制度要求及责任追究完全落实到位,存在风险隐患。

2.安全防范措施亟待提高。地处撤销县级央行发行库的邮储银行营业网点的现金缴款业务委托商业银行,乡镇营业网点的现金缴款由邮政企业和邮政银行共同办理。由于条件限制,存在押运不符合安全要求,安全防范设施不适应业务需要,抗击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同时,有的偏远乡镇的网点也存在安防设施不够完善,营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的隐患。

3.旧的内控制度不能适应机构改革的需要。县级邮储银行刚成立,目前大部分的内控制度是原混业经营体制时期的制度,其中部分制度已不适应现代商业银行改革的要求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随着银行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宽,邮储风险防范将逐步由操作风险为主向全面风险管理转移。旧的内控监督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整章建制工作需要加强,同时也存在规章制度监督执行不严的问题。

(二)业务宣传工作薄弱

县级邮储银行成立来,业务宣传工作尚未到位,至今大部分居民,尤其偏远地区农民尚未知道县邮储银行已经成立,不知道邮储银行已经开办了小额信贷、投资理财、企业结算等其他业务。目前,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商户、农户因扩大生产经营对信贷支持的需求迫切。当前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由于各种原因信贷投放量普遍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级邮储银行开办的小额贷款,能够有效解决这一信贷供需矛盾。但是由于宣传工作不够全面和深入,没有很好地发挥县级邮储银行服务“三农”、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三)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县邮政储蓄银行根据“人随业务走”的原则,整体划转人员,存在人员文化素质、金融专业素质、业务操作技能整体偏低的问题,同时缺乏经营管理、信贷管理、投资理财和会计结算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银行风险意识和金融市场理念,市场竟争意识不强。从文化结构来看,海南省保亭县邮储银行全行23人,大专以上学历5人,占全行的21.17%,其中本科学历3人;高中、中专学历19人,占全行的82.6%;金融专业毕业的2人,仅占8.7%,具有技术职称的3人,仅占13.04%。

(四)小额信贷业务拓展困难

设立县级邮储银行,其吸收的存款可以回哺县域经济,进一步增加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的来源,但是小额信贷业务的拓展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

1.县级邮储银行目前的信贷品种单一。邮储银行普遍推行的是10万元额度以下的存单质押和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担保的小额贷款。其信贷门槛较高,许多县尤其是贫困县域的经济比较落后,小额贷款的资金需求者大多是弱势群体,不具备质押和担保贷款的条件。

2.信贷人员配备不足。信贷人员缺乏信贷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贷款调查、审批、管理等各环节的工作效率低下。加上人员配备不足,使得业务拓展的速度很慢。

3.县域社会诚信度不高,经济基础薄弱。小额信贷投放具有“小、多、散”的特点,县级储银行顾虑经营管理成本增加,信贷营销和业务拓展的积极性不高。据统计,截至2009年3月末,海南省保亭县邮储蓄银行存款余额41979万元,贷款余额163万元,存贷款比例仅0.39%①。

三、提高县级邮政储蓄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职责,加强沟通

要进一步明确县邮政企业与邮储银行及其网点的责任划分和管理职责,加强互补工作,防范各类风险[4]。在改革过渡期,成立邮储银行风险管理领导小组,组长是邮储银行行长,各成员从邮政企业和邮储银行抽调,研究制订风险管理办法,以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信息交流和双方的协调沟通,妥善解决问题,积极探索和建立和谐共赢机制。暂保留县邮储银行行长的原邮政局党组成员身份,继续履行党组成员的职责,有利于促进双方工作的积极协调。邮储银行要主动加强与邮政企业沟通协调,争取邮政企业的帮助和支持,减少机构改革初期相互间的扯皮、推诿,以降低协调成本。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县级邮政储蓄银行要围绕当前银行业激烈竞争的形势,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规划和队伍建设,要不拘一格选人才,任人为贤,招聘社会有识之士和高素质人才。同时,要通过选派业务骨干到其他上市商业银行的基层行挂职学习锻炼等多途径、多渠道的方式组织培训学习,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法制观念,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还要建立与市场用人机制相适应的劳动用工与工资报酬制度,完善业绩考评体系,以改革促进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工作活力的显现。

(三)加强宣传工作,树立社会形象

县级邮储银行在练好内功、提高素质、增强服务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对外宣传,在社会上树立自己的形象,积极打造自己的品牌。要通过新闻媒体、重大庆典活动,以开展宣传月和专项宣传等方式,加大介绍和宣传邮政储蓄银行成立的意义、市场定位、主要服务项目及业务品种等的力度。建立服务承诺制度,进一步提高邮政储蓄银行的知名度,形成自己的服务品牌,扩大影响面,使社会公众,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农民了解和认识邮政储蓄银行,促进邮政储蓄银行各项业务快速发展。

(四)加强市场营销,支持县域经济

县级邮储银行要根据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尽快开发并推出适应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需求的信贷新品种。要把思想品质好、法制观念强、政策水平高、业务较熟练的骨干力量调整充实到信贷岗位上,加强市场营销工作。要简化贷款操作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和明确客户经理的职责,大力开发优质新客户、提高金融市场占有率,积极开展各项存贷款业务。要发挥乡镇经营网络齐全的作用,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结构调整方向,提供深层次、贴近式的金融服务,在搞好服务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创造和谐、双赢的新局面。

(五)完善内控制度,加强风险防范

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网点的管理办法和监管措施,明确邮政企业、邮储银行和银监部门对网点监督管理的职责、权利和工作规程,确保网点管理监督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避免改革时期出现管理和监管上的漏洞,防范由于业务拓展与内控脱节风险以及各类案件的发生。要强化邮储银行和邮政企业双方定期召开的风险管理联席会议的职能,要认真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确保内控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高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战略定位[J].中国金融,2008,(19).

[2][3]吴黎华.回归大众银行本色 中国邮政储蓄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RB/OL].中国农村金融网.

[4]蓝波.邮政银行分设后存在在问题及对策初探[J].南方金融,2008,(4).

上一篇:保险公司对车险业务进行结构调控的必要性与方... 下一篇:海南省三亚市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