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时间:2022-09-30 01:31:58

巧用心理效应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生”:

学习上缺乏目标和学习积极性,求知欲望低,厌学情绪严重,不留心听课,不完成作业的学生。

纪律上缺乏自觉性,自由散漫,不遵守学校及班级的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

生活中自我约束能力差,常常沉迷网游不能自拔,极易结交一些有问题的同龄人的学生。

思想上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不求上进,自暴自弃,对教师的批评教育毫不在乎的学生。

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教师反复教诲,他依然如故;不断告诫,他我行我素;耐心说教,他无动于衷……以往的教育手段难以奏效。

这样的学生常常让教师困惑、迷茫、头痛,但是,头痛、迷茫之后应该是冷静,困惑、无奈之后应该是分析。其实,他们期望关注、渴望肯定、希望进步,只是强烈的自卑、薄弱的意志力,淹没了内心的积极性。其实,如果教师巧用心理效应来转化这样的学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

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

刚入校时,他个性倔强,脾气暴躁;课堂纪律差,经常不交作业;爱泡网吧,并时常旷课,对教师的劝导和批评置若罔闻,一直我行我素。后来笔者了解到他玩电脑的水平不错,这也是他常常在其他学生面前夸耀的资本。

一次,办公室的电脑中了病毒,笔者随即想到这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就对他说:“听说你电脑玩得很棒,办公室的电脑中了病毒,需要重新安装系统,帮个忙好吗·”他到办公室里很快就把系统安装好了。

笔者乘机又说教师节马上到了,希望他代表班级给各任课教师制作一张电子贺卡。他一口答应,第三天就把一沓制作精美又各具特色的贺卡交到笔者的手中。

笔者顺势引导对他说:“你能把这么复杂的东西玩得如此娴熟,一定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如果走对路,将来一定会成为电脑专家。但如果现在学习不努力,不经过大学的专业学习,将来不可能成大气候,那样的话,良好的天资也就白白浪费了。”

听了这一番话,他说:“老师,我基础差,不可能考上大学的。”

笔者鼓励他说:“这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信心,只要你有信心,我们从头开始,你肯定能行!”

他郑重地点了点头。接着,笔者又与他共同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并要求他严格履行。

从那以后,他方方面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上勤奋刻苦,生活中遵规守纪,时时按照一个“大人物”的标准要求自己。由于得到了鼓励,他不断地努力,高三毕业时考取了重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

后来,他在一封来信中写道:“老师,是你改变了我的一切,让我重新拾起了信心,看到了希望。请你相信我,我不会放弃努力的,我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计算机专家。”笔者为这名学生的努力而感动,也为当初自己的做法而庆幸。作为教师,只要付出真诚和爱心,就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尽可能地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大张旗鼓的表扬,也就是有意识地给学生贴上一枚“红标签”,这样就会使学生常常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长处,自己就会按“红标签”的内涵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强化好行为,淡化坏行为。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心理和行为。当一个人获得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自我价值的认同,会变得自信、自尊。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所他人期待的高度,以避免让对方失望,继而会不断维持这种连续性。教师对学生传递积极的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转化为推动学生前进的巨大心理能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孩子心中都有一团火,只要教师善于点拨,都会熊熊燃起。”在教育学生时我们对学生要有更多的信任,要有更多的期待,相信学生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他们就会变得聪明、能干,会有悟性、很懂事。

因此,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不时地去感受,去贴近学生;要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他们的闪光处。如果再加上一点赏识教育,再说一句关爱的话,再给一个鼓励的眼神,再多一次信任的微笑,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就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为学生的理想插上成功的翅膀。

上一篇:团队管理理念融入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探讨 下一篇:谈形成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