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留白”艺术 放飞学生心灵

时间:2022-08-15 12:41:40

巧用“留白”艺术 放飞学生心灵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作为师生思维和审美多维发散的结晶,语文课堂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文本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共谱师生心灵共鸣的乐章。在教学中借鉴和巧用“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留白”艺术,不仅能给学生营造体验、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留白之处放飞心灵、激活思维、修善人格,更能给课堂带来动静相生,张弛有度的艺术效果,营造个性化体验的诗意氛围。

一、犹抱琵琶半遮面――情节留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特有的情节留白,挖掘其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就布局谋篇而言,不少语文教材经常会出现情节上的跳脱,留下的大片情节留白往往成为教学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想象点”。教师可紧紧抓住情节留白之处,引导学生唤起生活体验,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不仅能给单调的课堂增添多彩的色调,更能让学生享受想象的自由与曼妙。这样,通过填补文本中的情节留白,挖掘课文语言的未定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从而享受到语文和人生交汇的美好意境。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感留白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想领略语文之美,求得文章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昧外之旨,教师要善于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情感留白,引领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情感体验,形成内心共鸣。这种身临其境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学生所获得的真切理解的个性化感悟是教师与资料的解读无法替代的。一首精美的小诗,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说,一个充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教师不应急于切入主题,展开讲解或探讨,须知抓住时机预设的情感留白,可能会成为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世界的最好媒介。一两分钟的“浪费”可能物超所值,而有了这种浸润身心的氤氲,生硬的分析无疑已成多余。

在教学《圆明园》一课时,我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断,让学生目睹这座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遭遇一场浩劫,被大火化为灰烬。当课件定格在熊熊烈火时,配放着悲怆哀怨的音乐,我轻轻地说:“同学们,面对这场罪恶的大火,面对圆明园的断垣残壁,你想说什么呢?”熊熊的烈火激起了学生的满腔仇恨,悲怆的乐曲寄托了同学们的无限忧伤。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他们凝神聚恩,回望那极具冲击力的历史画面。这段短暂的情感留白,既没有师生问答,也没有生生互动,有的只是每个孩子心灵的震撼与情感悸痛。教室的空气仿佛为之凝固,学生的呼吸似乎为之凝滞,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所存在的时空,使阅读、理解和深刻体会文本中蕴含的历史辛酸感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入境始觉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披文人隋,由情入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有目的地创造暂时性“情感留白”,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使学生生出“实”来,以收到“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高潮留白

语文教学中巧用高潮留白,可能让课堂出现相对适度的“休止”与“空白”,从而虚实相间,动静相宜,在激情澎湃之时出现宁静致远的氛围,给学生营造巩固品味、想象创新的空间,使他们的生情感得以舒展,心绪得以放飞。

任何叙事或抒情性的文章,平铺直叙显然是教学之大忌,需要配合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情感变化。同一篇文章,为什么有些教师可以上得淋漓尽致,让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有些教师却只能浅尝辄止呢?显然与教师是否善于创设高潮留白,捕捉文章中最精彩的华章,放手让学生口味和欣赏有着密切关系。事实上,在文章高潮处或讲析动情时,教师不妨戛然而止、急流勇退:停下来,退出来,把“弄潮”与“冲浪”的激动让给学生。此时的留白,就像浪遏飞舟,唤起的是超越的激隋和创造的喜悦。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当学习到老汉毫不留情地揪出不守秩序逃生的儿子时,同学们深深地被震惊了。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发表感触,而是播放起低沉的音乐,留出十秒的时间让学生静思,想象生死攸关时刻老汉所作出的常人难以作出的抉择,体会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在学到洪水即将袭来,老汉又试图把儿子推到桥上,“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洪水无情地把儿子吞没了,连老汉也吞没了。面对悲壮场景,我留出了一段时间,让学生想象老汉想喊什么?那时候他又在想什么?当学生的情感被推向一个居高点,此前一次次情感的蓄势,等待的是瞬间的爆发。而前后故事的矛盾冲突在这里也达到极点。此时如果不为情感的洪流打开一个闸门,势必会冲垮心灵体验的大坝。第一次留白,正是对高峰体验的缓冲,又是为迎接下一个高峰体验的过渡。随着哀乐响起,教师缓缓讲述,学生的心灵“别有幽愁暗恨生。”第二次留白让学生静静进入文境,使文本流淌出的情感在学生心灵的蔓延。这时,带给学生的心灵体验是复杂的,夹杂着悲,怜,酸,痛,其间的留白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四、余音绕梁引新曲――拓展留白

一篇好文章,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未尽。结尾处留下的艺术空白,引发思考,给读者留下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效果,更富艺术魅力。在延伸结课时,我们可利用文本中的留白之处进行拓展,让学生去遐想、去玩昧,使他们放开想象翅膀,重温问题意识,加深情感积淀,进而深化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如《穷人》结尾写道:“当渔夫催促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时,桑娜一动不动,渔夫以为妻子不愿意,谁知桑娜竟拉开了帐子。”结尾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那么他们以后的生活将会怎么样呢?我抓住文本中的留白进行拓展延伸,请孩子们想象他们收养西蒙孩子后生活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抚养孤儿的那颗善良之心,既活跃了学生思维,又使他们领悟到人性之美。 在拓展留白时,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又要鼓励学生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向课外书学习“语文”,向生活学习“语文”,使课内外有效链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学生学了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有关儿童生活的描写,老师可引导学生去欣赏高尔基的名著《童年》,深刻去感受他那苦难、悲惨的童年生活。

好的课堂留白应该是“留而不流”“白而不空”的,表面上平寂无物,实则暗潮涌动,神思飞扬。它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驰骋思维的骏马,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阐释,去演绎,去“补白”。巧用留白艺术,将为我们营造出空灵的课堂空间,让课堂充盈无限遐想,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余意绵绵,把学生的思想延伸向无限的生活空间。我们的语文课堂,将因此而更灵动、更精彩。

上一篇:激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下一篇:让生活融入高中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