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纪实片的真实性

时间:2022-09-30 01:26:55

论电视纪实片的真实性

【摘要】电视纪实片中纪实手法的最大特点,是完全随事件的发生、发展来进行拍摄,忠实记录事件中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情节的全过程,其中包括努力捕捉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戏剧性因素。本文从电视纪实片的现实性、真实性、客观性、故事性和艺术性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视纪实;文学性;真实性

由于电视纪实片主要运用同步记录和跟踪报道的手法向观众展示故事情节,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广泛且多样化地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电视纪实片不仅要能捕捉现场完整的信息元素,还要具备“三实”,即主体真实、时空真实和叙事结构真实。

电视纪实片的主题现实性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一部好的电视纪实片,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好的主题。好的主题又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这就是电视纪实片的主题现实性。因此,我们在制作片子之前,首先要找一个好的选题,表现一定的主题。

影视工作者随时随地都处于一种备战的状态,当他们不经意间抓拍到一些与电视纪实片主题有关的事实时,也是他们最开心、最得意的时候,而且这个意外会让这些影视工作者兴奋许久。电视纪实片要表现人物过去的传奇经历的时候,就要抓住观众的视线,可是,在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都是过去的事情,怎么去拍摄人物过去的画面呢,这就牵涉到真实性问题。一个影视工作者,如果在电视纪实片的拍摄过程中,出现这种同期画面无法拍摄的情况,就需要用详细、具体、生动的解说词来完成整个电视纪实片的制作,用解说词述说人物的经历,用纪实、通俗易懂的解说再现人物精神风貌,体现出纪实片的真实性。

拍摄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就开始写文字稿本,即解说词。解说词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宣传的真实效果。而解说词中也应该有明确的主题。我们娓娓道来的叙述手法,讲述人物从小到大人生经历的精彩片段,展现生活的细节,提炼出闪光点,这就是纪实片的真实性要求。同时,我们收集资料,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让解说词与画面互相辉映,声画结合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在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之中,解说词才最终定稿。

电视纪实片的新闻真实性

电视纪实片所传递的信息能够再现“物质复原的现实”而最接近事实。这些最具体的客观信息往往在电视纪实片中起主体作用,成为作品结构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则是必要的解说词和造型作用的镜头,它们在客观信息之间起连缀作用;人物述说作为画龙点睛之笔则是最高层次。三个层次构成电视纪实片立体化地解释、报道事件的基本框架。

电视纪实片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再现真人、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然而,“真实”是相对的,电视纪实片用机器手段记录所谓真实的故事——过去的事件,也就是说,艺术家既不能虚构某一个事件,也不能让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重新安排补拍。

从制作过程来看,电视纪实片要求“真实地再现真人真事”,但真人真事可以通过镜头“再现”,却不一定具备“本真性”:当镜头对准拍摄对象时,他的一举一动也许已经起了微妙的变化。从拍摄对象的角度看,也许镜头激发了他的表现欲而使他和平时并不一样。而从拍摄者的角度讲,他通过取景框拍下的生活总是受到他个人世界观、审美观、文化背景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

实践证明,有时太实的东西反而不真实,因为自然主义的表现只能局限于观众的听觉、视觉和思维所构成的立体空间。所以,时空的真实与信息量也就大打折扣,结果只能成为一个起简单符号作用的“万能画面”。

因此,无论我们把电视纪实片解释为现实的戏剧化,还是对现实的创造和反映,我们都不认为纪实片反映的是客观的原始现实。真实其实很遥远,没有人能做到再现真实。电视纪实片里的真实是创作者通过某个视角所观察到的,打上了自己主观印记的真实,它只是作者眼中的真实。

电视纪实片的镜像客观性

在电视纪实片拍摄中,影视工作者要以具体事件为中心,形成声画合一的统一体。只有做到了这些,电视纪实片的客观信息才能表现出来,其微观信息的客观事实也才能生动、丰富地表现出来。如果割裂了这种统一,刻意地把声音和画面分开使用,电视纪实片信息的客观性就会让观众产生质疑,而电视纪实片的主观信息成分自然而然地会随之增加。

有些影视工作者在拍摄电视纪实片时,只强调真实性,而忽略了剪辑的作用,其实,如果影视工作者运用以黑底接黑底来串场景的创作方式,会增加作品的客观性。也有影视工作者在拍摄时,片面地认为电视纪实片就是跟踪拍摄,而且会把一个镜头拍摄到底,他们认为如此拍摄就排除了创作者对生活的选择,排除了创作者在纪实片里对生活进行新的组合。其实不然,电视纪实作品反映的并不全是生活本身,而是经过创作者积极整合之后的真实。这种真实可以以实拍画面、同期声、真实人物和场景为特点,但绝不局限于此。

一个影视工作者在创作电视纪实片时,对故事叙述方式的选择,对题材的取舍,以及对拍摄画面的组合方法,都可以强化电视纪实片的真实性。很多从事电视纪实片拍摄和制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一部电视纪实片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真实性,还在于电视纪实片中融入的制作者的思想。一部电视纪实片记录和展现的不仅仅是一段真实的画面,也表达了影视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伦理价值的倾向性,这也是电视纪实片存在的价值。

展示电视纪实片的客观性,就要注意在节目采编中,加强镜头语言的积累和利用。在电视纪实片制作初期,特别是电视纪实片采访、录制阶段,影视工作者要尽量多视角地记录事情的现场画面,对电视纪实片要反映的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记录;尽可能地把事件的远景、近景、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心理刻画、局部特写、天气、周边等,都摄录成镜头语言。这些客观材料会为制作者的后期制作积累丰富的镜头素材。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事、物的存在与运动都是以声形一体化的完整形态进行的。先进的数字电子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将生活中真实的图像、声音、环境等同时记录下来的条件。可是在实践中,许多影视工作者并没有理解存在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以为摄影就是拍下图像,所以,拍摄时不开话筒,有的摄影机上甚至从不带话筒,忽略对生活之声、真实氛围即同期声的运用。这样记录下来的对象已不是事物的运动状态,而只是它的形象了。摄影的纪实功能在这里已大大地打了折扣。

电视纪实片的人物故事性

从本质上讲,电视纪实片应以记录活生生的现实本身为使命,拒绝虚构。它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在这里,它首先排除了虚构(补拍),进而提出它应当达到的境界和可以采取的艺术手段。电视纪实片创作者应当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正在发生的事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因为今天记录的现实生活将毫无疑问地成为明天的形象历史。

在1958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策划拍摄一部反映“”成果的纪录片时,曾打算拿一段时的农村生活画面与当时拍的镜头作对比,结果发现1950年拍摄的农村生活远比1958年好,原因是当时是导演摆拍的,结果不得不用导演手段拍出更为虚假的农村生活。然而这将给后人留下什么呢?是不真实的历史,并将导致给真正的历史留下无法补救的空白点。

电视纪实片不排斥情节化和戏剧性,但它必须是生活本身的自然积累,保持时空的真实连续。以剧作的方式编造细节,被突出放大的偶然中的巧合会显得非常刺目,从而大大地削弱被记录事物的震憾力。在《电影艺术词典》中,戏剧性被解释为“在剧作中,由人物自身的矛盾,人与人的性格或意志之间,人与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发生或矛盾冲突所造成的悬念或激变”[1]。还有一些词典把戏剧性与“戏剧冲突”和“假定性”相并列阐释,认为创作者应当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集中化、典型化,特别突出偶发性因素,结构出一种明显的巧合,由此导致其展开冲突的必然动作过程,即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进程,依次而又有因果关系地展开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常常以步步相逼、环环推进的方式发展冲突,使情节跌宕起伏,产生观赏性。

可见,传统的戏剧性是以文学创作的假定性为前提的,它来自于生活,又区别于生活。从这点上说,电视纪实片应当避免人为地制造戏剧冲突,应当忠实地反映普通生活、普通人物和大众情感,把情节寓于平实之中。

电视纪实片的审美艺术性

电视纪实片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电视纪实片的真实性基于所表现的某一具体社会生活片段的真实性。它必须通过创作人员的具体创作实践来表现这种真实性,也就是说,通过美学手段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其本质意义。在电视纪实作品中,真实性不仅表现在真人、真事、真实生活情状的记叙上,而且还表现为如何运用纪实性电视艺术手法,创造纪实美。

电视纪实片要达到纪实美,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一是电视纪实片在拍摄时,应该真实、具体地展现拍摄对象的生活情况,特别是在审美取向上,电视纪实片应该让观众自己做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二是注意展示电视纪实片故事的来龙去脉及故事的内涵;三是充分利用长镜头的作用,来展示电视纪实片的美学效果。影视工作者要把长镜头作为电视纪实片增强真实感的重要手段,使观众通过长镜头画面经历生活流程和具体情状,领略到真实的纪实美。如果一味地“剪切”,会把原本真实的生活过程剪切得支离破碎,流露出过多人工编制的痕迹。

影视工作者与观众进行交流,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是电视解说词。要想让观众对电视纪实片产生美感,就要撰写出生动形象而且富于哲理、比喻性和音韵协调性的解说词。好的电视纪实片解说词不仅能够深刻地提示电视纪实片的思想内涵,给整部纪实片增色,让观众从中受益,还能提升电视纪实片的真实性。同时,在写作电视纪实片解说词时,要注意利用好解说语言高低、升降、长短的变化,解说词四声的相互配合,使解说词平仄交错、此起彼伏,让观众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韵律感,从而使电视纪实片解说词收到声韵协调的最佳效果,增强电视纪实片解说词的可听性和亲和力。

综上所述,电视纪实片虽然是对生活的实录,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不一定都有搬上荧屏的价值,创作者不仅需要根据价值取向决定选题,还需对大量的实际拍摄的生活素材进行取舍和艺术加工。

参考文献: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61.

(作者单位:岳阳市广播电视台)

编校:赵 亮

上一篇:中西法律思想中法律与道德关系比较研究 下一篇:探析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