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学年改制过程中课程整合的研究

时间:2022-09-29 10:50:35

关于中职学年改制过程中课程整合的研究

我国以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多为四年制。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今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一般以三年为主。同时教育部颁发的中职校专业教学目录绝大多数专业的学制被设置为三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职业教育改革需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成果,对学生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技能学习上。多数中职毕业生会选择就业而非升学,在就业前景看好的情况下,缩短学制成了必然趋势。

目前上海市中职校中绝大多数四年制专业也逐步调整为三年制。学制的变化势必带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的较大调整。其中影响最大的应是课程设置。以前的课程设置将不能适应新学制的教学,课程的重新调整势在必行。传统的四年制课程设置是第一学年文化基础课,第二、三学年专业课,第四学年定岗实习。教育部规定调整后的课程设置是第一学年和最后一学年不变,中间的专业课教学由原来的2年压缩为1年。因此如何调整课程设置是所有学制改革校面临的难题。

国内对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来已久,如新疆昌吉卫生学校从2006年3月起努力探索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与药理学三门课程,将其有机融合而整合成了《医学机能学基础》。整合后的课程给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带来诸多方面的优势,促进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系统医学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在中职医学教育中,机能学课程整合优化,可谓是一项非常具有实用性和必要性的教学改革措施。江苏省如东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提出了以教学模式改革带动教材整合,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以及《数控加工技术实训》三门课程中重复的内容去掉,编制了《数控编程与加工》,简洁易懂,操作步骤清晰明了,注重技能培养,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地解决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探索了有机化学课程的改革新思路,将有机化学与化学实验技术两门课程整合成为有机化学与实验技术,因材施教,理论、实践相互促进,教学效果甚好。

国外有关课程整合的研究也屡见报端。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强调中学课程和中学后课程整合模式,其主要特征是普遍地展开中职和高职之间的课程对话,以整合中等和中等后职业教育,加强这两级教育之间的衔接,减少课程重复,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罕布什尔学院(Hampshire College)在课程整合方面打破各学科专业分立的壁垒, 结合多种相关学科领域组成专业课程学习模块。整个学院课程设置为四大模块:认知科学和文化研究,人文和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这种课程学习模块有利于新的交叉性学科的发展, 而且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的探索性方法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主动学习。丹麦的奥尔堡大学课程设置上体现以课题工作贯穿始终,实现按课题组织教学。

尽管有关课程整合的研究很多,但针对中职四年制转三年制过程中涉及的课程整合研究较少。本研究对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在学制调整过程中在课程整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打破一些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由课程整合带动整个教学改革。

一、明确课程群定位,重新优化课程群的内容体系

所谓课程群,就是把具有相关性或一定目的的不同课程编排到一起,组成一个“群”,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教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群定位。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建筑工程、土建工程领域、材料生产企业熟习材料性能、生产、检测、甄别、使用材料的能力,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本研究对该专业系列课程进行重新审核,对某些课程进行改革,删繁删重,精选教学内容,将课程群进行融合、重组,避免内容重复或断挡,节省了宝贵的教学时数。具体做法如下:

1.整合化学模块

对与材料密切相关的基础化学模块内容,取消原四大化学单科界限。把传统的四大化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及整合,形成以分析化学、建材物理工考证为主线,融合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各分支学科教学模块的基础化学课程体系,体现材料测试领域涉及到的化学知识,补充企业对该岗位的技能要求,消除原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同层次、低水平的重复。

2.整合功能材料模块

把原系列课程装饰材料、保温材料、防火材料、防水材料整合成功能材料,以突出各功能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3.将能力拓展整合到课程中

如文明习惯、心理抗挫能力、团队意识、沟通技巧等。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这些隐性的能力是(也可说非智力因素)在工作岗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这些能力正是当下多数学生所欠缺的。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把这些非智力要求揉合到课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抗挫折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和能力。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成为人格、体魄、专业能力全方位发展的学生。

据此,此专业以建筑工程材料核心课程为中心,建立如图1所示的课程群。

二、打破传统课程设置模式,从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整合成融合式

中职课程设置传统上一般以三段式为主,第一学年文化基础课,第二学年专业理论课,第三年专业实践课。各个课程之间相对孤立,有时出现内容重复。知识体系不够连贯,甚至有些内容重复讲解降低学习效率。本研究在课程整合时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把课程设置成四大模块:文化、道德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和综合实践课,各个课程模块之间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比如文化、道德素养课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使培养的学生不仅技能本领过硬,并且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得到提高,如文明礼貌、良好习惯的养成等,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见图2)。

经过系统的课程整合,构建“文化素养基础-化学基础-材料工艺-材料性能及检测-技能考证-企业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融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化学基础、材料生产工艺过程、材料检测过程及考证(化学分析工考证、建材物理工考证)及去企业顶岗实习于一体,使课程内容知识更连贯、内容更精炼、教学更高效。并将学生素养、技能实践环节贯穿到各个课程中,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培养的学生真正具备优良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建设全方位、立体化教材体系,整合优秀教育资源

课程整合的基础是教材建设。传统的一本书教材已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立体化教材, 就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服务为内容的结构性配套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立体化教材建设目的是为专业学习提供一种教育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形成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四、融合学历教育与证书考核,培养学历+技能人才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无疑是中职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传统的技能证书考核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一方面技能考核一般在学制结束前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把之前学过的专业知识淡忘,导致考核合格率过低;另一方面技能考核与实际工种脱节,使学生考出的技能证书无法得到企业的认可。如何在相对缩短的学制下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是中职校面临的难题。我校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围绕职业能力要求,把与专业相对应的各种职业资格所需的技能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中,并以此实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与培训等各个环节的整体联动。与建筑与工程材料专业紧密结合的职业资格证书仅混凝土行业就有9项,在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中,这些资格证所要求的技能考核项目与各工作任务模块紧密对接。学生在完成某一任务模块的同时就可以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技能考核,无需再专门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职业资格技能考核的内容。同时,专业建设与企业深度合作,课程的设置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为强化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每年安排教师去企业提高实践指导能力。学历教育与证书考核融合,凸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特色,大大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研究顺应教育部提出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需要,积极响应上海市教委提出的专业整体布局、专业优化,以课程改革带动专业建设,强化专业内涵。提出课程整合思路:文化基础课应体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要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诉求。专业课不再按以往的学科体系划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而整合为“专业能力课”和“职业拓展能力课”。在这两个平台的基础上按照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认知过程,以及学生应掌握的职业能力来设计课程。打破传统的相对孤立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各个课程之间相互融合,有机联系。全方位、立体化建设教材体系,整合优秀教育资源。把学历教育与证书考核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上一篇: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 下一篇:浅析中职《机械制图》与《机械CAD》课程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