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河道整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29 10:36:36

黑臭河道整治模式研究

摘要:介绍黑臭河道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治理方法,以吴江市十条黑臭河道为实例,综合说明了黑臭河道的污染现状,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截污措施、水系调整和生态治理,并提出黑臭河道的整治模式。

关键词:黑臭河道;截污治污;水系调整;底泥疏浚;生态修复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河道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河道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在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扩张的过程中,忽视了河道的生态环境功能,大量污染物的输入导致河道变成了毫无生机活力且缺乏美感的“臭水沟”。本文以吴江市十条黑臭河道为实例,分析河道黑臭缘由,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各条河道的综合整治措施,为进一步的黑臭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为建设洁净优美的河道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1.河道黑臭原因

河道黑臭是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当河道所接纳的污染负荷远远超过自身净化能力后,就会引起河道黑臭,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方面:大量污染源进入河道,是造成水体黑臭的最主要原因。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面源污染、固废污染等;不利的水动力条件,很多河道存在断头浜和淤塞河段,水系不连通,使得河道换水周期长,污水停留在河道中无法顺利排出,容易发酵造成反复污染。另外排污口和下水沟的存在使河道水系结构更复杂,治理难度更大;水生态系统被破坏,以致水体食物链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环――底端腐食群落食物链极度缺失,造成水体自身净化能力消失殆尽,进入水体的有机污染物无法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分解,加剧水质恶化。

2.黑臭河道的危害

水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受污染的水通过多种方式作用于人体和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具有直接性、范围大、历时长的特点。

2.1 健康危害性

水是维持生命和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但也是污染物的载体和许多疾病的传播媒介,水体污染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研究表明污染的水源是人类致病、致死的最大单一原因。水体污染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危害人们的健康:一是污染物直接从饮水进入人体,二是间接通过食物链在食物中富集,在人体内累积造成危害。

2.2 环境生态危害性

河流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清洁的水质,水体污染以后,不但水质变坏,水环境容量降低,水中的生物种类和生物群落也将发生变化,对城市生态建设造成重大危害。城市废物种类多,密度高,长期沉积会造成河道淤积,致使河流不畅,污染物滞留增时、水环境容量降低,而积存了大量有机污染物的底泥,会在一定的水力扰动情况下,释放出高浓度污染物,进一步加速水质恶化。

2.3 社会经济危害性

水污染对人体健康、渔业、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都会表现为经济损失,还会造成航道阻塞、景观破坏,影响市民娱乐、休闲和健体等活动,也影响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内河水体污染不仅仅是简单的环境问题,而且已上升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3.治理模式

黑臭河道整治需要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提出“截污治污、水系沟通、底泥疏浚、生态修复”(即“截、引、疏、治”)四种措施相结合,涉水部门相协作的治水思路,以取得良好的整治效果,从而消除河道黑臭现象,还原河道水清、面洁、岸绿、景美的自然风貌。

3.1 截污治污

黑臭河道整治的关键就是截污治污。为彻底改善水质,首先必须要对河流沿岸区域进行彻底的截污,加强市政污水管网建设,尽可能地将污水纳管后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放,对沿河单位的排水口加强水质监测,保证达标排放,严格控制进入河道的各种污染源。

3.2 水系沟通

应当因地制宜地沟通水系,盘活水体,才可有效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水系通畅后才能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作用,加快水体循环,为引清调水提供基础条件。引清调水从遵循自然状况、实现水体定向有序流动着手,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联合调度运行,实现水体的定向、定量和有序流动,以达到引清冲污、科学利用水资源、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的目的。

3.3 底泥疏浚

底泥耗氧是河道黑臭的主要原因之一,底泥是各种污染物主要归宿场所,水体污染导致底泥淤腐并加剧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所以必须彻底清除河道内已经被严重污染的底泥,再通过底泥生物氧化等方法重建河道底部生态。

3.4 生态修复

在黑臭河道的治理过程中,结合河流的生态功能可采取一些适当的生化处理措施和生态技术。通过控源截污减轻了河道外来污染负荷,在此基础上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减少使用混凝土堤岸,采用生态堤岸构造,种植岸边绿化带形成植物群落,恢复地表水与地下水渗流通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另外也可采取一些强化净化措施,如生物栅池、表流湿地、曝气设施等,对改善水质也十分有效。

4.治理实例

本文以吴江市十条黑臭河道为例,分别为松陵镇的高新河、江新河及小庙港,平望镇的青龙港和西港,盛泽镇的内战河,震泽镇的钱字河及汾湖镇的群新河、西晒港及南港,十条河道的河长、截污区人口,污染类型见表1。按照“截、引、疏、治”的治理方案,针对十条河道不同的污染情况,施行相应的截污、水系调整及生态治理措施,治理措施见表2,切实改善河道水环境,消除河道黑臭现象,还原河道自然风貌。

表1吴江市十条黑臭河道污染情况

河道 所在镇区 河长 截污区人口 污染类型

(m) (人) 工业 生活 农田面源 内源

高新河 松陵城区 1500 1000 √ √ √ √

江新河 松陵城区 1020 3500 √ √ √ √

小庙港 松陵城区 810 6000 √ √

青龙港 平望镇 1470 700 √ √ √

西港 平望镇 940 3000 √ √ √

内战河 盛泽镇 2400 1500 √ √ √ √

钱字河 震泽镇 1300 900 √ √ √ √

群新河 汾湖镇 1300 1400 √ √ √ √

西晒港 汾湖镇 450 4500 √ √ √ √

南港 汾湖镇 800 2100 √ √ √

表2吴江市十条黑臭河道治理措施

河道 截污措施 水系调整与清淤 生态治理

高新河 纳管 断头浜治理、生态引水、闸泵改建、河道清淤 绿化带建设、农田缓冲带建设、景观工程

江新河 纳管、生态截污沟、小型污水处理站 断头浜治理、生态引水、河道清淤 绿地改造、农田缓冲带建设

小庙港 纳管 生态引水、新建闸泵、河道疏浚 滨河缓冲区建设、生态浮岛建设

青龙港 纳管、小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断头浜治理、拆除泵站、新开河道、生态引水、河道疏浚 护岸及绿化带建设

西港 纳管、氧化塘、截污沟 新建泵站、生态引水、暗河改造、河道疏浚 生态护岸建设、生态湿地建设、河埠头改造

内战河 纳管、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氧化塘 断头浜治理、新建泵站、河道疏浚 生态护岸建设、农田缓冲带建设、人工湿地建设

钱字河 纳管、重启污水处理厂、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断头浜治理、新开河道、生态引水、新建泵站、河道清淤 生态护岸建设、沉淀池生态改造、道路防护带改造

群新河 纳管、小型污水处理站 断头浜治理、新开河道、生态引水、新建闸门、河道疏浚 护岸及绿化带建设、农田缓冲带建设

西晒港 纳管 生态引水、泵站扩建、河道疏浚 生态护岸建设、人工湿地建设

南港 纳管、小型污水处理厂改造 断头浜治理、生态引水、新建闸门、河道疏浚 生态护岸建设、人工湿地建设

5.结语

通过对各镇河道的实地调查以及相关资料的分析,在对河道现状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划定影响河道水环境的范围,分析黑臭的原因,确定潜在污染源。根据各镇河道的现状情况,从“截、引、疏、治”四个方面考虑,通过截污工程,进行外源污染物的截污处理;通过疏浚工程,清除河底淤泥,解决河道内源污染问题;通过生态引水工程,打通断头浜,盘活水体;根据各镇河道周边的土地利用类型,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上海市黑臭河道水环境治理技术及其管理规范研究总结报告.[R].2008.

[2] 浦德明,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2003年第5期.

[3] 王道增,林卫清.苏州河综合调水与水环境治理研究[J].力学与实践,2005.

[4] 张捷鑫,吴纯德,陈维平,等.污染河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

上一篇:浅析幕墙施工管理要点及注意事项 下一篇:浅谈水利水电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