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

时间:2022-09-29 09:16:53

现阶段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

摘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是考察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指标,是宏观经济运行结果的体现,又是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越多越好。本文对中国外汇储备现状及成因分析说明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规模已超过了最优规模,并给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外汇储备;最优规模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具体情况及其影响分析

图1 1978—2011年中国外汇储备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网站

以上数据表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外汇储备已经实现了总短缺到超额储备的重要转变。2001—2004年,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一直占据世界第二的位置,2006年10月,我国外汇储备首次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3万多亿美元,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过快,而且其规模也越来越大。外汇储备的过多给我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外汇储备的安全性看。外汇储备不同于黄金,它本身没有价值,它在市场上价格高低,总是要受货币发行国经济状况,外汇政策很多因素的影响。

(2)从汇率与外汇储备看。一般情况下,一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会造成该国汇率水平的上浮。

(3)从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来看。通常情况,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会增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4)从外汇储备与成本开蓝。持有外汇储备一定会付出一定的成本,例如机会成本,管理成本,来源成本等。

二、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原因

1.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双顺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鼓励出口的措施,大力发展对外经济。1994年我国人民币实行汇改,大大的促进了我国的出口。2001年底我国加入了WTO后,经常项目顺差不断增加,直接导致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飞速增长。从资本项目来看,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许多的外国企业乐意来我国进行投资。在最近10年,我国都呈现资本净流入的状态。另外,从2001年美联储实施低率政策以来,全球出现美元泛滥的局面,同时,我国资本项目差不断的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变大。这里面不仅有西方通过迫使我国人民币升值开阻挠中国经济的法杖,进而限制中国实力政治原因,也有国际热钱的投机因素。

2.不断增加的外债余额

从2001年开始,短债绝对数额从2000年的130.8亿美元到2001年的653亿美元,直至2008年底2108亿美元。短期外债比例从2000底的8%上升到2001底的26%,再到2008年的36%。截止2011年12月末,外债余额4301亿美元,短债余额2763亿美元,占外债总额的64.24%,远远的超出了国际警戒水平。随着我国短债不断的增长,为了确保我国国际清偿力,我国外汇储备越来越大。

3.国际热钱的渗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

2001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全球的流动性开始过剩。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世界各个国家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使得流动性问题更加严重。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经济平稳发展,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大量国际游资进入我国。

三、政策建议

1.控制外汇储备规模的增长速度

(1)外汇冲销政策。

(2)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实行意愿结售汇制度。1997年10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限额结汇制,加速了中国企业的资金周转,减轻我国外汇储备被动增加的压力。中央银行应在密切监控外汇市场变化的基础上,渐渐调节限额结汇比例,直到实现意愿结汇制。

(3)加速金融体制改革,平衡国际收支。

2.控制短期资本流动,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预警系统

为了有效控制投机性的国际游资在我国的活动,我们必须建立起一套风险预警系统,沿革禁止私人部门在国际市场融资。要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建立一套内部审核报告制度。

3.加强外债管理,建立中长期外债清偿基金

(1)控制外债的增长速度,使其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

(2)建立中长期外债清偿基金。中央银行控制中长期外债基金,采取商业经营原则,把经营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对于已到期而要购买外汇清偿外债的缴纳人可以优先购买。同时,设立非营利性的外债清偿公司,开辟以偿债为目的,时间在一年以内的远期外汇业务,预期管理偿债。

4.加强外汇管理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性

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系不断发展完善,持续深化的金融体制改革,都需要建立与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外汇管理体系。我国的外汇管理当局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收支状况进行计划和调控,以实现外汇储备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丽华.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分析和测算.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9:81-86.

[2]尹继志.我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管理的思考.投资研究,2009(03):7-12.

上一篇:浅谈建设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下一篇: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