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

时间:2022-09-23 05:06:45

浅论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

【摘要】解决失业问题除了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外,实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才是根本所在。为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大力发展能吸纳劳动力的中小企业,彻底转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对失业人员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等;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失业保险制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规范管理,切实保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失业原因影响

一、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的现状

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从不同方面触动了我国传统的就业制度与政策手段,我国的失业现象也开始以不同的方式显露出来,被传统体制扭曲了的失业现象开始部分得到纠正。七十年代末期,我国城镇劳动力的自然增长和回城知青的增加形成了我国改革之初的第一个失业高峰。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的基本现状及严峻性表现如下:

1、城镇失业率加快上升。对当前我国城镇失业规模及失业率的统计分析有两种不同的口径:一种是按照我国官方正式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统计口径。这种统计口径所得出的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不能反映我国以及一个城市的失业全局,只能用于把握政府劳动就业服务部门的直接工作对象,因此存在相当大的缺陷。另一种就是城镇实际失业水平的统计口径。这种口径除了包括登记失业外,还包括失业的另外两种形式即“下岗”的失业与“流动”的失业,这种统计数据可以反映我国及一个城市的失业全貌,因此,相对比较科学、全面。下面分别应用这两种统计口径的数据来说明当前我国城镇失业的规模及失业率。

(1)我国城镇登记失业规模及失业率。1995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519.6万人,失业率为2.9%,到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加为800万人,失业率上升到4.3%,分别比1995年增加和上升了280.4万人和1.4个百分点,增加和上升的相对数分别为54%和48.3%。

(2)我国城镇实际失业规模与失业率。我国城镇实际失业人数1995年以来呈不断增加趋势,到2002年为止,大约增加100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是不断上升的。2002年与1995年相比,失业率大约翻了一番,达到8.5%。造成我国城镇实际失业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城镇登记失业规模的不断增大;②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不断增加;③城镇流动失业人员的不断增多;④毕业生的失业人数增多。

2、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已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一方面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是农村不稳定的重要隐患之一。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正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存在的事实及其危害性,才能将该问题的解决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3、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庞大。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1952-1980年28年间,人口增加了4.2亿,由5.7亿人增加到9.9亿人。从1980年到1985年,人口又增加了0.7亿,这0.7亿的人口近几年都会成长为新增劳动力,按此规模计算,在全国范围内,今后几年中,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有1300万人左右,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数量。因此说,目前我国的就业矛盾非常突出,在有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解决再就业问题的情况下,每年有1300万城镇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有1500万到2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全国新增就业岗位却相对有限。根据国际失业与就业委员会与中国国际人才发展交流协会的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加入WTO后,每年GDP的增幅将提高近3个百分点,每年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即便如此,就业机会与需要就业的人数相比,缺口还是相当大的。

4、就业弹性不断下降。

(1)就业弹性的定义。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地就业增长的百分点。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重要指示,就业弹性越大,经济增长就能吸收越多的劳动力。

(2)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目前,我国出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较缓慢的就业增长的矛盾。从就业弹性系数的具体数字来看,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但自90年代以来,这种效应逐步缩小。我国目前总体就业弹性为0.1,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带动0.1个百分点的就业增长,大约是80万人。而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弹性大约是0.3-0.4。国际经验表明,一国实行不同的经济发展、技术选择战略,必然形成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不同的就业结果,经济增长并不会自然导致最大化就业的结果。

二、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失业现象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我国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否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失业这一客观的事实。然而,失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即劳动力供求总量和结构失衡,是发达市场经济共存的经济现象,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因此也必然存在失业这一经济现象产业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现实。

首先,社会主义虽然可以通过国民经济计划及相关的经济政策、行政和法律手段对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节,但也不可能使这种关系始终处于均衡状态。任何一种经济的和技术的、宏观的和微观的因素变动都可能引起原有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的打破,从而引致失业的产生。

其次,社会主义计划工作的经验和水平,在初级阶段尚不能较好地处理诸如人口增长、劳动就业、积累规模、产业技术结构等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对它们缺乏规律性的认识,进行有效调节还需要有一个实践和成熟的过程,因而基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客观多种因素的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消灭失业现象是不可能的。

2、我国现阶段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针对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严峻性,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于失业问题的研究日益活跃起来,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我国目前的失业是人口总量过剩型失业,即人口决定论;(2)结构性失业论;(3)垄断性失业、制度性失业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性失业;(4)有效需求不足性失业;(5)“核心就业”不足导致的失业;

三、失业对我国的影响

1、失业的积极作用。(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数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助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完善。(2)一定数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合理的失业有助于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2、失业的消极作用。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失业的上述积极作用都不能抵消和掩盖由此引起的十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这种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不利。(2)失业会造成GDP的损失。(3)失业人口增多,会进一步导致城镇贫困问题的严重化。(4)失业问题严重化,容易导致社会环境不稳定。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 胡学勤、秦兴方:《劳动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乔榛:《中国失业引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 宋其超:《失业及其治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 杨宜勇:《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 蒋选:《我国中长期失业问题研究:以产业结构变动为主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信用证欺诈风险防范 下一篇:企业家在交易规制结构匹配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