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营造“磁性”数学课堂

时间:2022-09-29 08:08:04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营造“磁性”数学课堂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充满了轻视人文素质培养的急功近利的世俗风气,在升学、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家长和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力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智力的全面培养,更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数学的高度抽象性更使学生望而生畏。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的基本功不单是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提升,还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亲和力。教师对学生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学生才会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热爱学习。所以只有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数学课堂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自由、和谐、安全、愉悦的成长空间,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在数学课堂上要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的“师道尊严”只注重维护教师的尊严,忽略了学生的尊严,把学生当作不懂事的孩子,当作不成型的“雕塑”。于是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好恶情感,根据自己自鸣得意的方法去对待学生、教育学生。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只能满足孩子的求知需要,而忽略其心理需要,尤其是自尊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态度的活生生的人。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好恶、习惯进行教学,而应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拥有尊严的环境中愉快学习、主动学习。让学生把课堂当作乐园,把学习当作美差,把老师当作最亲密的知心人。这样,学生才能快乐、从容、积极地投入学习,从而展现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以及这种活力焕发出的创造潜能。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我先设计好几个问题,又征求学生意见说:“如果还有时间的话,我们解决几个勾股定理的应用问题,你们觉得如何?同意这个计划吗?”这种商量式的做法是对学生的尊重,要比命令做法更易为学生接受,更易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比如在布置作业问题上,我征求学生意愿,采用小组长布置作业或学生自主布置作业的方式,改变过去学生把作业当负担,消极应付的状态,而成为自我检验薄弱环节,主动调整学习重点的有效手段。这样做的结果,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二、在数学课堂上要还学生以自信,把学生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

学生毕竟是学生,因受阅历、经验的限制,在学习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因一时的错误否定学生,挫伤学生的信心,而要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视为财富,亲切关怀而不横加指责,耐心分析而不简单否定。这样犯错的学生就不会裹足不前,而是信心百倍地攻克难关,走向完善。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自信的时候,教师和课堂对学生才有一种亲和力,学生的学习成效才会变不可能为可能,变可能为现实,甚至变可能为奇迹。例如有次课堂上一位学生上台列方程组时,由于考虑不周出现了错误,被下面学生发现指出并且伴有嘲笑声音,我无法否认他出现的错误,但我说:“请大家帮他分析错误环节……”原来他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错走“一步棋”,我又及时说:“这位同学在解题中虽出错,但他犯的是高级错误,而不是低能错误。”全班学生都会心一笑,那位学生也从羞愧中恢复自然,找回自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发现错误的价值,由错误走向正确正是学生进步的必不可少的发展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三、在数学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特的人

古人有言:“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及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特质。作为教育对象是各个有别的,如果把教学当作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机器一样批量生产产品,只能培养出一批有技术无创意、有水平无发展的平庸人才。教育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足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在民主、自由的天地里,才能培育出“百花争艳、万木争春”的多元型人才。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手推车满载时,可装半袋面粉加180斤大米,或者4袋面粉加5斤大米。求1袋面粉的重量。我要求学生各尽所能,找出解题方法,越多越好。这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能力出发列出不同类型的方程或等式,虽然在解题方法中呈现有笨方法、巧方法的区别,但都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表现,我都充分给予肯定,然后让学生在对比中评判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最后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赞赏学生:“今天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能用这么多方法列出方程,是老师没想到的,也是老师一下子列不出来的。方法之多,这说明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每个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我向同学们的出色表现表示祝贺。”这是对学生智慧的肯定,也是对学生不同见解的尊重,更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基础和前提。

总之,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学生的数学能力往往是在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发展学生心智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选择的主体和创新的主体,为学生营造一个真正的充满“磁性”的数学课堂。

上一篇:对“民主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怎样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