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学困生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9 08:00:08

流动儿童学困生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诸暨经济的发展,外来建设者的不断涌入,跟随父母进诸暨就学的儿童也大量增加。据调查,全校1000多学生中这些流动儿童占40%左右,成为我们学校一支庞大的队伍。今年大侣小学录取的221个一年级新生中只有89个是属于本学区的,其他132个学生中有105个是来自诸暨市外的外来建设者家庭,其中包括来自江西、安徽、贵州等地区的。而老师们普遍觉得,这些学生中有一部分学困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习惯、学科成绩上远远落后于同班学生。所以,分析流动儿童学困生学习问题的原因并且找到相应的对策,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我们以五年级50位语文学困生为对象,展开调查、分析和研究。

一、成因分析

经过实际调查与分析,我认为造成流动儿童语文学习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外因,主要表现为家庭因素

我调查了五年级中50个流动儿童学困生的家庭环境,发现他们的生活环境普遍不够稳定,家长中从事个体经营的占了5人,雇工20人,散工及其他占了25人。从具体职业来看,多为卖菜、卖小商品、收废品、修理、临时工等行业,基本上属于高强度、低收入职业。在这种追求基本生存条件的环境下,家长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子女的教育情况。而且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度是小学或初中水平,几乎无法对子女进行学习上的辅导,也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孩子、老师的交流也很少。

由于外出打工,许多家长生活压力很大,导致家人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互相埋怨,互相指责,根本没有责任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科成绩不理想,更谈不上艺术素养上的发展。

(二)内因,即孩子内在的心理因素

有专家分析:流动儿童在学习上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往往不自信;在人际上,师生关系表现为既想获得关爱却又处处进行自我保护的复杂情绪;同时,由于行为相对粗放、处事相对简单,他们与当地学生有亲密关系的较少。这种心理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变得更加强烈。五年级的孩子,身心开始发育,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开始变得敏感。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的居住环境差,父母职业地位低、生活不稳定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所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而产生消极的心境。主观不努力就难以改变学习状态。在调查中发现,孩子们语文基础薄弱,大多不知道怎么学语文,课外阅读积累极少,阅读视野极其狭窄。

二、对策研究

(一)以帮扶为手段,营造温馨氛围

针对流动儿童不敢和本学区学生交往的自卑心理,我们在每班班内成立了10个语文帮扶组,每个组由一位优秀的本学区学生和一位流动儿童学困生组成,要求优秀的学生平时在学习上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比如背诵课文,订正作业等。同年龄的儿童之间有着相通的语言和天生的默契,有些问题老师讲了很多遍还是不懂,同学一讲就明白了,这就是互助组的优势。还有些学困生明明有问题,也不敢想老师提问,怕难为情又怕老师责备,建立互助组,不仅可以让那些胆小而不敢向老师求助的学生有所帮助,而且还能培养优秀学生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发扬了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消除了本地孩子与流动学生之间的隔阂。营造了温馨的学习氛围。

(二)以课堂为阵地,打好学习基础

精心设计语文课堂,充分体现分层教学,在课前了解掌握学困生的学习基础,课中密切注意学困生的学习进度,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慢进度,课后重点做好流动儿童学困生的辅导工作,把学生遗忘的知识、没学过的知识补上。课堂上选择难度不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注意对他们投以期盼和鼓励的目光,即使回答不尽如人意,也要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消除流动儿童学困生对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精选作业,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作业能力,对学困生适当降低作业难度,尽量多一些课本知识的巩固。

(三)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语文,阅读是关键。本学区的许多孩子到了五年级,已有很大的阅读量,家里也有了丰富的藏书,而流动儿童却很少见他们有新书带来。到了每周的阅读课,几个孩子总是难为情地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看了又看的旧书,家里再也拿不出第二本书了,谁看了这种情形都会觉得心酸。于是,我们组建了班级图书角,发动了捐书活动,组织了“书香漂流”,让每个孩子都能阅读更多的书。学校也将在省标准化学校的创建中,为孩子们创造更优良的读书环境。另外,每月的“作文展示活动”,综合性学习中的“夸夸我的家乡”,时时鼓励着孩子们,让他们在快乐、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和本学区的孩子一起成长。

五年级有个男生小张,父母都是附近服装厂的车工。一家人千里迢迢来到诸暨,孩子学习跟不上,他们也很着急。其实孩子很聪明,但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懒得交,还不愿背课文。这样的孩子,叫他静下来只有阅读。在“书香漂流”活动中,我投其所好,为他选了本郑渊洁的《皮皮鲁系列》,并观察他在阅读课的表现。头五分钟还可以,不一会儿就开始东张西望了,眼睛骨碌转,哪有心思看书。于是我给他开了小灶,我读几段他往下看,我再读,他再接着看,总算慢慢沉下心来了。可没安静几天,他在七巧科技选拔赛中居然被选上了,每天中午要去训练,这不是把阅读的时间全抢走了吗?我想不同意,可又不忍心。去吧!没想到第三天他却给了我一个惊喜,在小练笔中,他精彩地描写了自己参加训练时完成作品的快乐。我结合“作文展示”大力表扬了他,孩子甜甜的笑容让我们感到欣慰。

(四)以积分为机制,培养良好习惯

根据语文学习的实际规定四项评比项目,并规定了相关的细则:

1.作业。要求按时完成作业,语文作业包括预习,做到字迹工整,书面干净整洁。作业得“优”的,加一分;作业不做的,扣三分;作业重做的,扣二分;作业不订正的,扣一分;抄作业或借他人抄的,扣二分;作业不及时交的,扣一分。

2.发言。在语文课堂上,能踊跃发言。一堂课内主动发言两次以上的,加一分。

3.进步。要求听、说、读、写各方面比自己原有水平有较大提高。得到老师或同学认可的进步者,加一分。

以上评比每月一次汇总,表现突出者在校园网上表彰。通过这样的评比为学困生树立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他们帮助,有些跟不上步伐的提前进行指导,激励他们迈向成功。

(五)以家庭为桥梁,拓展学习空间

首先,主动加强家校联系。根据外来民工居住地不确定,与学校联系不方便等实际,主动、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深入学生家中,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表现情况,指导流动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学习等方面工作,提高家教质量。鼓励家长做好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尽力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在我们的家访中,发现好多家庭连一张孩子写作业的桌子都没有,老师来了,别说凳子,就是立脚的地方都难以找到。联想到孩子们早上交不了作业时的那种表情,怎能不让人心痛呢?在老师的反复工作下,许多家庭已想方设法给孩子一个学习的小空间。

其次,开展家教知识进家庭活动。每月定期编辑家教信息、知识、经验等,由流动学生带回交家长阅读后并签字,然后带回学校,实现“小手拉大手”“大手拉大手”,以此帮助家长提高家教素养,向家长传播家庭教育新理念和科学方法,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家长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远大的志向。

流动儿童学困生有其特殊的存在原因和环境,他们的转变也是一项长期的、巨大的、反复的工程。教师应该用自己一颗爱心去温暖每一个流动儿童学困生,让他们茁壮成长。

(责编 张晶晶)

上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下一篇: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