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如何引入流行音乐

时间:2022-09-29 04:41:55

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如何引入流行音乐

摘 要: 流行音乐作品中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也有消极低级媚俗的。作为大众文化的流行音乐,已日渐成为大学生的娱乐活动消费需求,面对纷繁复杂的流行音乐,如何选择健康的且艺术格调高的作品,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是高校音乐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关键词: 普通高校 音乐教育 流行音乐

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音乐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大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个人的道德、情感、伦理、修养等方面的提高和完善。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音乐?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回顾世界音乐殿堂,无论是传统音乐民间音乐、艺术歌曲、交响曲和歌舞音乐,还是中国的“西北腔”、“南国风”及“中原韵”等,均堪称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但我认为在各种音乐门类中最能体现“爆发出火花”的可谓是当代的流行音乐。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普通高校在开设音乐艺术方面的选修课基本上都有《古典音乐欣赏》、《欧洲音乐史》、《交响乐欣赏》之类的古典音乐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音乐课程的门槛很高,学生的艺术品位较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照本宣科灌输,轻教法的创新和面对现实的艺术成果。究其原因,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深度,不完全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说“阳春白雪和者寡之”。事实上高校学生是喜爱音乐的,对校园音乐活动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是,普遍存在着音乐知识贫乏、音乐基本素养较差的现象。不少学生把流行音乐视为不需要多加思考的“快餐文化”,或者看作单纯的娱乐手段。校园中大约有80%的人喜欢流行音乐,能说出很多港台歌星的名字和歌曲名称,却完全不知道流行音乐的起源及其类别。另外,还有些学生缺乏自我调控性和判断能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过多接受社会不良音乐风气影响,过分追崇欧美歌星,盲目“跟风”,诱发不健康的迷恋情结,导致身心萎靡不振、学业荒废。如果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适当引入艺术品位比较高的流行音乐,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分辨出真、善、美与假、丑、恶,进一步发挥流行音乐的导向作用,并将其作为跨入欣赏古典音乐的大门。因此,引导学生如何看待流行音乐,是高校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和不断探索实践的问题,也是一项繁琐而又艰辛的系统工程。

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和聆听优秀的流行音乐

现代通俗歌曲是现代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演唱方法不拘一格,突出“自我感受”的自然真切特点并列于“美声”、“民族”唱法。流行音乐是融合了多种元素的音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及独特的听觉效果。随着大众媒体的日益发展,流行音乐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娱乐观念,而且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意识和生活方式。由于我国流行音乐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初传入时曾经历种种的压力与磨难。但在今天看来,流行音乐可以说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凤凰传奇”组合演唱的《自由飞翔》是我国手机彩铃选用人数最多的歌曲,演唱者玲花、曾毅被誉为“通俗歌曲演唱最佳搭档”。他们演唱的作品感染力非常强,深受全国亿万观众的喜爱。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忽视流行音乐的存在。又如李宇春是“超女”,但在声乐教育家金铁霖老师的眼里,她还没有“上路”。一边是艺术新秀,一边是没有“上路”,谁是谁非?难道是“粉丝”们错了吗?这不能不怀疑我们传统文化的评价机制。再如2009年的“快女”曾轶可的“绵羊音”的唱法,也有贬褒不一的说法,但她却拥有着千万歌迷。我们对新涌现出的歌手们的演唱应当作出正确的评价。回顾30年以来,我国歌坛上涌现了很多流行歌曲,如《一无所有》、《亚洲雄风》、《绿叶对根的情意》、《一个真实的故事》、《日出东方》、《飞得更高》、《我和你》、《荷塘月色》、《平安中国》、《暗香》、《爱是天意》等都是有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和较强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其社会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

三、实施流行音乐鉴赏与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

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人格塑造及审美情趣于音乐教育之中,培养学生学会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科学的审美人生教育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构建优化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新的教学模式。

1.大胆挖掘与改革教材,注重激发学生的审美直觉。

传统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角色的主次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合理选择教材内容,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歌曲曲目不仅要新颖,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歌曲的题材既健康又积极向上,歌词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在创作上有新颖独特的结构,在演唱上讲究精湛的技巧性和个性魅力相结合。

2.在流行音乐教学中,注重引入“民族风”。

民族音乐是国家的象征,是连结各民族之间友谊的桥梁,更是增进了解的共同语言。任何国家的优秀音乐作品都离不开它的民族性。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它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拓展艺术视野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比如,布仁巴雅尔的《天边》,不但把蒙古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表现出来,在配器上也充满了全新的时代感,演唱深情感人,富有奇妙魅力。又如韩红的《天路》、《归来》,是在藏族长调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独特处理,质朴而又优雅大气,让人仿佛进入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再如米线演唱的《天上的》,简直就是天籁之声穿越云霄,既轻盈又通透,不但表现出青藏自然的秀丽、广袤,而且体现出人民善良淳朴的性格。通过这些作品的聆听、学习演唱,不仅大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加深对生活的热爱,而且给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增强民族情感的很好的平台。

3.古典与流行,中西合璧,引入“中国风”。

流行音乐虽然是古典音乐的延伸,但经过演变,如今已经没有明确的边界……很多同学认为传统文化的内容太死板,苦涩难懂,离现实生活太远,相比之下,流行文化与大众化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内容,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中国风”这个词其实并不新鲜,最具代表的歌手应当是周杰伦,他开创华语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声,所创作的优秀歌曲种类非常多,如《青花瓷》、《东风破》融入了中国古典元素的创作理念。《夜宴》中的《越人歌》,谭盾运用古琴的单音伴奏手法,使乐曲显得清灵婉美,忧伤飘缈。片尾曲《我用所有报答爱》,把中华民族音乐的神秘感与西方弦乐的典雅完美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音乐风格的统一。这些作品远远超出普通流行歌曲的欣赏价值,也能充分体现出古典与流行、文学与音乐相得益彰。

4.培养学生识别不同乐器的功能、音色与表现力。

结合课程,培养学生学会对不同乐器的音色、性能逐一加以辨别与了解,如长笛、长号、单簧管、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还要培养学生识别圆舞曲、探戈、摇滚、迪斯科等各种舞蹈节奏。器乐是音乐中重要的一部分,当今的流行音乐在器乐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如陈美将古典乐器小提琴改装成了电声乐器,从此,古曲乐器重新改变了面貌,以动感的姿态展示于舞台。又如女子十二乐坊,以自如、随意的表演风格展现在世人眼前。喜多郎、雅尼、班得瑞等人以器乐为主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器乐曲目在民族和世界的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中所产生的不同美,体现了新的音乐文化。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欣赏的重要过程,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质,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流行音乐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事实上,当代歌唱艺术正在多种传统风格和文化氛围中进行着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艾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中国青年对西方文化具有较强的接受心态,已开始爆发出自己旺盛的创作活力,年轻人同样具有需要通过流行音乐抒感、表达语言的愿望,流行音乐、通俗歌曲这种形式所提供的内心交流在我国形成的效应也正成为一种跨越国界的语言。让使观众激动得时而欣喜若狂、时而泣不成声的流行音乐,更多地、合理地、真切地走进我们的大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金兆均.光天化日下的流行[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3.

[2]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7.

[3]李岚清.李岚清音乐笔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孙维.中国人希望欣赏什么样的高雅音乐[J].北京:中国音乐学,2001.

上一篇:实行导师制,培养拔尖人才 下一篇:教育理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