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域下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本分析

时间:2022-09-29 04:21:07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英译本分析

摘 要:古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音律结构,创作技巧,诗意美感无疑都达到了汉字凝练、有内涵的巅峰。本文从格特的关联理论视域下入手,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译文产生的效果,为古诗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关联理论;交际意图;最佳关联对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汉文学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对周边国家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翻译唐诗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则是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翻译诗歌却是翻译界公认为“攻坚难题”,不仅要求通顺忠实,还要保留原文独特的风格和唯美的韵律,以达到最大限度传播其优美有韵味的特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是一首送别友人,情感真挚,寓情于景的佳作。

一、文献综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用学已经成为语言学学科体系中一个独立的学科,它包含的理论,例如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语言礼貌理论等,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学科范式中。

在翻译活动中最佳关联(最大限度减少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的努力;最大限度上增加话语的语境效果)也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译者的责任就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将翻译和关联理论结合到一起。关联理论关照下的翻译,无疑能让接受语读者能更加轻松领略源语言文化内涵,让文化间的交流更为流畅自然。

二、诗歌赏析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该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春,当时李白正游历于汉口一带,恰逢落第而归的孟浩然要东游吴越,李白为之送行。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浪漫气息的离别。这是两位好朋友,也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是孟浩然即将下扬州,去体验一个繁华的城市,风流的生活的别离。此次别离是愉快轻松的,承载着诗人李白对扬州的无限想象,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寓离情于写景中,以景物写离愁,是本诗的最大特色。

三、译本的关联理论分析

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直奔主题,将作诗的目的,对象点名。对“故人”的处理,庞德采用日语单词“故人”的罗马发音“Ko-jin”,王诺译文采用“My old friend”,许译文采用“My friend”。从最佳关联角度来看,毫无疑问,对于英语读者来说,王诺译本和许译本最大限度减少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的努力,交际意图保留更加,直接点名诗人李白与孟浩然好友关系,许译本则更胜在简洁性。在专有名词的处理上,“黄鹤楼”到第二句中的“扬州”,这都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气息的词汇,笔者认为在翻译成英文时,应当加注解共参考。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则是对诗歌时间地点的描述。“烟花三月”无疑包涵了多层次关联性。并不像表面那四个字所承载的词汇意义。诗人李白在这显性关联传递了时间信息,但是暗含隐形关联便向读者传递了在他送别之时,对友人能去扬州那等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城市的羡慕之情。译本中,庞德译本采用“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和王诺译本“while blossoms curl like smoke on the river”则不如许译本“veiled in 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匠心独具。许译本通过“veil”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江上水雾轻漫之境,红绿交替的繁茂花木则暗示诗人内心的欣羡之感;使用鲜艳的色彩词,无疑能让英文读者认知时生成强烈的画面感。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是诗人情感与眼前之景交织酝酿到最高处的表达。“碧空尽”“天际流”似是在宣纸上染上一幅水墨画,一种和谐自然之美,水天交融,寓情于景。从交际情感和认知美学两个角度分析,是孟浩然的孤舟消失在了碧空之下,还是二者和谐相融,共存于画面之中?笔者认为后者更具画面感。许译本在此处用“lost”体现“尽”,没有水天相接的画面感,反而给人一种生硬之感。相比之下,庞德译本和王诺译本的处理更具中国国画“朦胧”特点,分别使用“blots”“fading into”。“blots”则刚像是诗人构图时点上去的一个墨点,更像是视角里突出的一笔,略显突兀;而“fading into”则体现的是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东去,承载着友人孤舟,在诗人的目送下视野交融的景象。在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处理上,许译本“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则是强化了目送别离的送别关联。

四、结论

诗歌时高度精炼的文学语言,每个译者在翻译时都有一定程度上自我的处理。从关联理论视域下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个译本进行分析,从认知语境、最佳关联对等等方面进行探讨比较,指出译本的优点和不足,减少英语读者群体花费人之努力寻求理解中国诗歌文化的最大关联,从而达到传播更多更好优秀诗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Ezra Pound.(2007)Cathay(1915)[M]. Kessinger Publishing,LLC.

[2] 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3]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许渊冲译][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上一篇:我国企业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下一篇:商务英语写作班级教学实验显著性差异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