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几个向度

时间:2022-09-29 04:20:24

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几个向度

[摘要] 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数量的失衡造成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当前就业难根源于社会改革进程的迟缓与高校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缺乏成为制约大学生进入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创业教育体系是高校教育改革中急需解决的课题,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创新;服务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34?03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埃利雅德在《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中指出:“未来并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1]这就为教育指明了旨向,其目标就是培养人的创造力。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明确指出在扩大教育机会的同时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强调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批判、独立的思维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鼓励创新和多元”。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全球化视野与多元价值观,在创新中形成应对全球化问题挑战的能力。由此可知无论是国内的人才发展规划,还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都突出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全球化时代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内在需求。根据这种需求,结合当前高校教育状况提出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想。

培养创业人才的创业教育体系包括课程设置的改革、学习方式的革新、教学方式的改革、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跟踪档案的建立等诸多环节。从目标的向度看,就是强化创业教育、塑造创业环境、建立创业通道,提供创业服务。

一、强化创业教育

我国教育的最初含义是在教中化育,通过上行下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善性。因此,非常重视教育工作者的学识与品德,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英文中的“educ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educate”,本义是“引出”或“导出”,后来引申为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某种本来潜在于人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基于这种文化背景,西方更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现代教育的发展轨迹更接近西方教育的内涵,在教育的诸多功能中首要的是促进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包括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高校现行的是专业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选择所学专业。为了适应专业内部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又设置了专业方向。应该说这种教育体制正是基于教育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作用,包括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但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忽略了个性化。创业教育并非只是嫁接性地开设一些针对创业的课程,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也不现实。在专业课程之外开设大量这样的课程,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修完,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国内目前还没有专业性的创业教材,也没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大量专业教师。创业教育是在专业教育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化。

首先,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历程的概论性课程应列入专业必修课。目前高校的专业学习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性学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这在一定程度上顾及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但是无论从课程内容还是学习状态都偏离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尤其在就业压力下出现了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在国外如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人文学科并不亚于理工。在学习计划中,要保证学生人文素养发展需要的课程的比例,保证介绍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历程类课程的比例。缺乏了人文关怀,学生的专业技能再强也是狭隘的,无法从人类发展历程的视野中定位自己的专业价值。培养的只是为工作而工作的工具化了的具有稍高素质的劳动力,而非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才。

其次,专业学习变教师讲授或引导为主的模式为问题解决性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公共课应针对学生的社会化特征,培养学生的人类关怀意识、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全球化问题、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教师与学生根据专业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学习任务或疑难问题,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以社会调查、交流合作等方式予以解决,鼓励学生给出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方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自然地激发出自身潜在的创造性特质,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个体价值,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再次,要改变只开设《创业经济学》等一些以名字吸引人眼球的课程和讲座的做法。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开设专业性的创业课程。同时向社会开放,打破唯文凭至上的教育机制,选聘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企业家及社会人士担任课程教学任务。[2](178)

二、营造创业环境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不再是往昔的象牙塔。高校扩招后,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们行色匆匆地忙于选课、上课、打工兼职。静谧、博雅的校园也日趋变得世俗浮躁。在这种时代氛围下,高校要着力塑造具有浓厚学习、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同时在校园大环境下营造培养学生创业才能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的营造分为创业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层面。

国内外关于创业环境影响较大的是环境模型说。Gnyawali和Fogel提出了创业环境研究框架,即五维度模型。[3](103-109)包括当地政府的社会经济状况、政策和规程、创业管理技能、创业资金和非资金支持。[4](32)以研究创业著称的全球创业观察(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提出了解释经济增长机制的理论模型。模型的核心部分,提出了创业活动促进经济增长和创业就业的传导机制,列出了创业环境的九个条件,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文化及社会规范。[5](118)

两个模型强调的是影响创业的外部因素,其实创业者的主观因素在创业过程中的作用更不能忽视,这些客观的外在因素与创业者的主观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具体到大学生的创业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过程的各种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大学生的创业过程是指从创业意识的萌发到创业成果的评价,包括创业意识的激发、创业机遇的把握与分析、创业活动的顺利实施和创业成果的科学评价体系。在这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才华、技能、决策、意志等主观因素与政策、资金、技术、市场、服务等客观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个合力推动或制约他们创业的开展。

上一篇:浅谈地理教学中总结与复习方法 下一篇:高职院校公益创业教育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