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酮联合地屈孕酮对先兆流产的治疗效果观察

时间:2022-09-29 04:10:43

摘要:目的 探讨黄体酮联合地屈孕酮先兆流产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86例先兆流产患者,数字抽取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地屈孕酮片治疗,研究组则予以黄体酮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在孕6、7、8、9周时孕酮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研究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关键词:先兆流产;地屈孕酮;黄体酮;疗效

先兆流产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有研究显示,先兆流产通常是因黄体功能不全而产生,所以孕激素对于黄体功能不全引发的先兆流产症状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选取86例先兆流产患者,分析黄体酮联合地屈孕酮对先兆流产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86例先兆流产患者,数字抽取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研究组患者年龄20~33岁,平均年龄(24.6±0.9)岁,孕次(2.0±0.6)次,产次(1.2±0.8)次,妊娠时间(6.6±2.1)w;对照组患者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4.3±1.4)岁,孕次(2.0±0.7)次,产次(1.0±0.9)次,妊娠时间(6.5±2.2)w。两组患者年龄、孕周、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2] 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先兆流产相关标准;妊娠时间短于12w,伴或不伴有下腹部疼痛症状,停经后少量阴道流血宫口闭现象,黄体功能不全;患者均实施B超检查表明宫内出现妊娠囊、心管搏动和胚芽,血清孕酮水平低于15nmol/L;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方法 对照组应用地屈孕酮片(Abbott Health-care Products B.V.生产,规格10 mg/片,国药准字号H20130110)40mg,口服,8h后剂量变成10 mg,2次/d,一直应用到患者妊娠孕周为12w。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肌内注射黄体酮(广州云山明兴制药生产,规格 1 ml:20 mg,国药准字号 H44020229)40 mg,1次/d,当症状得到缓解时可将剂量变为20 mg,一直到患者妊娠孕周为12w。

1.4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孕酮在孕周为6、7、8、9w时水平,临床症状缓解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保胎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孕酮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

1.5疗效判定标准[3] 保胎成功:阴道出血完全终止,腹痛症状消除,血人绒膜促性腺激素含量明显提高,经B超检测表明胚胎存活,妊娠在持续1个月内未出现反复。保胎失败:药物应用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未消除,导致患者流产。

1.6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18.0 软件予以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x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在孕6、7、8、9w时孕酮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为(1.01±0.29)d,对照组为(1.72±0.46)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053,P

3讨论

地屈孕酮分子结构及作用与天然孕酮具有较高相似性,地屈孕酮所具有的作用机制对于维持妊娠效果明显,此药物通常仅仅与孕酮受体进行结合,存在较高选择性孕激素效果,不会导致胎儿致畸,也不会使得女胎存在男性化。地屈孕酮在服用后极易被吸收,其生物利用度通常在28%左右[4]。临床注射地屈孕酮后,药物可以快速起效,吸收效果良好。地屈孕酮不会产生热量,且不会对脂代谢造成影响作用。地屈孕酮能够对母体免疫状态进行合理调节,而且能够减少母体对胚胎产生的排异作用,使得妊娠得以维持。黄体酮是一种天然微粉化黄体酮制剂,在目前临床中是最具有安全性的外源性孕酮补充剂,可以明显增加血液孕酮含量,可以明显改善由于因缺乏孕激素或黄体酮功能不足而引发的各类临床症状[5]。

在本文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保胎成功率为93.02%,对照组为76.7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沈惠.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4,5(6):40-42

[2]李盛,胡倩倩.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19):114-115.

[3]魏玉兰,廖建玲.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对比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6):38-39.

[4]赵淑荣,王荣英.地屈孕酮联合参茸保胎丸治疗绒毛膜下血肿30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5):57.

[5]骆小英.地屈孕酮与黄体酮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02):343-345.

上一篇:中医护理在三踝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下一篇:GB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