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经验对成都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的启示

时间:2022-09-29 02:13:15

东部经验对成都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的启示

【摘要】通过对东部沿海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情况的实地考察、学习,获得数据、案例和宝贵经验,并据此分析与探讨如何利用东部经验对成都市的启示――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作用,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长效发展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东部 经验 公共图书馆 服务体系 构建 启示

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表明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放到了从未有过的历史高度。全会提出,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

广义的公共文化或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的、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征[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指一个地区内由独立建制的图书馆、总分馆、流动图书车、流动借阅点等共同构成的图书馆服务设施总体[3]。

公共图书馆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设施。成都作为西部重镇和省会城市,在落实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措施中充满机遇和挑战。2012年初以来,为了获得更直接的感性认识,笔者走访了东都沿海几个省和成都所辖的区、市、县,对这些地方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覆盖面、规模、体制机制、制度保障、财力支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参观学习和调查了解,感触颇深,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同仁们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图书馆及图书馆网络建设所做出的探索、创新和奉献令人钦佩。如何借鉴东部经验,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成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作用,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长效发展机制的构建,是笔者在本文中思考并与同仁探讨的主题。

东部经验:图书馆服务无处不在

如果不到东部发达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而仅仅通过文字了解国内先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会感觉太理想化、抽象化,甚至遥不可及。笔者先后走访了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嘉兴等城市,学习、了解其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总分馆建设、基层图书馆建设情况,并与各馆领导、同仁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政策、方法、措施。这些地区专家、学者和同仁们的探索、创新、敬业精神、文化自觉、职业信念、责任感、使命感令笔者折服,而当地政府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诸多政策保障则令笔者感到振奋和感动。笔者唯有真实记录并客观地反映这次课题调研的情况,才能为更好地推动国内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尽一己之力。

1.1 上海模式――无边界的“一卡通”服务

“上海中心图书馆”项目应该说是我国最早按总分馆模式建立起来的图书馆服务体系。这一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之举,借鉴了世界发达城市图书馆的运行模式,也顺应了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文化服务方面的创新理念,为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4]。2000年11月,上海市委和市委宣传部领导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图书馆进一步扩大服务功能,把服务功能辐射到本市高校和各个区县,共同联手建设特大型“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将区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政府业绩评估挂钩。政府的强力推动,使上海中心图书馆迅速发展。

运行方式:上海中心图书馆是上海地区集合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的一个联盟。在不改变各参与馆的行政、财政、人事的条件下,到2010年,建成了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23个区县、高校和专业图书馆为分馆,212家街道、乡镇图书馆为基层服务点的巨大服务网络。与公共图书馆系统内部的服务网络又称为“上海中心图书馆一卡通”。与公共图书馆系统不同的是,与高校图书馆的协作是以网络资源共享为特征的;与专业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则是以文献资源的共同建设、共同开发、共同利用为特征,和这两种图书馆的合作主要是人力资源共享,如联合开展网络资源建设。

资产管理:“浮动馆藏”作为“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的资产管理特点,是属于谁投入谁所有,可以通借通还流通到任何一家成员馆,由流通到的成员馆暂时管理,但是文献的产权却属于投入馆。

通借通还:“浮动馆藏”打破了产权的界限,使进入“一卡通”的文献都可以进行通借通还。至2012年3月,上海中心图书馆有“一卡通”图书960多万册,每年通借通还图书2 000多万册次。

总分馆效应:通过联盟的形式,实现通借通还,延伸、扩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弥补了成员馆技术和资源的不足,读者就近按需分享了各成员馆的图书,增大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图书重复采购,节省了建设和运营成本,彰显了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均等、普遍的服务理念。

1.2 苏州模式――自下而上全委托形式的总分馆体系

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制”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誉为“苏州模式”。

建设背景: 2001年苏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要把苏州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在文化旅游大省和文化强市的大背景下,苏州图书馆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每年举办各类公益活动200多场次,日接待读者高峰时达到8 000人次,远超出新馆的容纳量3 000人次/天。该馆不断探索延伸服务,并着手进行了分馆的建设[5]。

自下而上全委托关系:在没有政府的行政推动的情况下,出于职业理念的驱使,苏州图书馆的同仁们主动去说服区政府、街道办事处(没有丰富的公共图书馆理论知识、没有旁征博引的成功范例、没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价值观,笔者不敢想象如何能够说服决策者,调查中笔者也了解到他们开始遭遇了很多的漠视和不理解),由苏州图书馆与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协议,形成自下而上全委托管理的总分馆模式:分馆或其主管部门将一定数额的年度购书经费和人员工资委托给总馆,总馆按双方认同的书刊数量、服务群体和资产管理办法为分馆配备书刊和馆员,保证分馆正常开放,并同意将分馆图书的资产权在协议期内由总馆统一支配。读者用一证可以通借通还总馆与任何分馆的图书。这种“总分馆”建设模式被国内图书馆界专家誉为“符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总分馆’的要求、与国际接轨的‘苏州模式’”,并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服务奖和江苏省第四届公共图书馆优秀服务成果特等奖[3]。

管理模式:总馆派出分馆馆长和馆员到分馆进行管理,属于总馆正式职工或新聘合同工,总馆对新聘合同工实行“孵化式”培训,待时机成熟才将其派往分馆;分馆服务规范、开放时间等由总馆监督和制定,和总馆开展同样的读者服务工作。规范化的服务吸引了庞大的读者群体。

动态式资产管理:和上海中心图书馆“浮动馆藏”不同的是,苏州的图书流动到哪个成员馆,图书的资产权就流动到了此馆。虽然总馆的调配压力增大了,但这种模式却节省了物流成本,突破了资产权的限制,提高了资源共享效益,方便了读者的使用。

政策支持:在苏州图书馆不遗余力地努力下,目前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已经被纳入了政府主导的局面。《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苏府发【2011】180号)对于分馆面积的要求是:苏州图书馆和若干个区级图书馆设在市区的社区分馆及各县级市设在城关的社区分馆建筑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其中少儿阅览区的面积不少于其建筑面积的1/4,镇级图书馆分馆建筑面积不小于800平方米。功能配置要求:每个分馆开馆时纸质图书不少于7 000册,报刊不少于100种,音像资料要在2 000张以上。图书资源标准:2010年底,苏州图书馆按市区常住人口达到人均0.63册,各区级图书馆按各区常住人口达到人均0.56册,独立区级各分馆达到人均0.9册,各县级市总分馆按各县级市常住人口达到人均1册。总分馆运行管理方式:以苏州图书馆为总馆,区级图书馆及区内街道(社区)图书馆(室)为分馆。各相关区级图书馆分馆挂苏州图书馆**区图书馆牌子,并将本区内的街道(社区)馆(室)纳入其中统一管理,实施这一运行方式的市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由苏州图书馆统一采购、分编、加工和调配,统一使用苏州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1.3 杭州模式――“一证通”的坚守与推广

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曾经因为乞丐和拾荒者进入杭州图书馆的一段佳话――“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而轰动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平等服务理念于是被广为传颂。

杭州图书馆新馆建筑总面积43 860平方米,阅览坐为2 200个,被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见过杭州图书馆的人都会被这个“平民图书馆”、“平民的大书库”所吸引,为它就像“老百姓的宫殿”,富丽堂皇,设施齐全,民工可以坐在一流的、舒适的音乐图书馆听音乐、看电影、看电视、休息,市民可以随意在欧式、典雅的图书馆殿堂内上网、阅读、写作、咨询、外借等。

运行模式:为追求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和对图书馆职业的尊重,杭州的公共图书馆自发行动起来结成联盟,采用“一证通”,通借通还,实现了图书馆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可以避免图书的重复采购,并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规范的读者服务和广阔的阅读空间。初期,为了吸引各基层馆加入这个联盟,基层馆只要提出需要,杭州图书馆就会为基层馆采购不超过20万元的图书,使其成为“一证通”成员馆,享用杭州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一证通专架图书,杭州图书馆分编完成送达,供该馆使用,资产权属于杭州图书馆。读者办理“一证通”后,可以在任何成员馆借还书,退证也不需要一定在办证馆办理。杭州图书馆由开始的“热脸贴到冷屁股”,到后来中心图书馆地位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动员、谈判、说服、坚持的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恰如树青馆长所说:“这既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取得前所未有发展的旅程”[3]。

政策保障:由于“一证通”工程卓有成效的推进,政府也开始关注图书馆服务体系并投入建设。《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杭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杭州市委办发【2011】150号)中明确建成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以杭州图书馆为中心馆,市级多个专业性分馆和区、县(市)图书馆为地区性业务总馆、乡镇(街道)图书馆为业务分馆,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为亚分馆。资金投入:乡镇(街道)图书馆年购书经费,按照人均不低于1元的标准,由区、县(市)财政投入为主,乡镇(街道)自行确定投入比例,并确保每年有新书增加,根据本辖区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分工和部署,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村(社区)图书室建设与杭州市建设标准有机结合,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建成后作为服务体系中的亚分馆,购书经费由区、县(市)图书馆统一管理,统一采购、加工和配送。第一笔由市政府划拨的“一证通工程”资源建设专项经费是600万元,杭州图书馆自己的购书经费也从工程前的100万元逐步增加到2007年的1 000万元。

培训制度:市、区、县(市)图书馆从业人员每人每年要参加两次以上专业培训,乡镇(街道)图书分馆、村(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从业人员每人每年要参加一次以上专业培训。

1.4 嘉兴模式――政府强力主导的典范

2008年4月,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高层论坛在浙江嘉兴举办,中国图书馆界及文化界普遍认为,嘉兴与苏州、佛山市禅城区模式代表了目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成功的探索,成为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发展方向。2007年至今,嘉兴市政府就嘉兴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出台的各种文件多达14种,对嘉兴市构建城乡一体化建设、总分馆建设、基层图书馆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给予了详尽的、坚实的政策和经费保障,全国少有。

嘉兴和苏州同属地级市,与苏州图书馆相似的是:形成了自下而上全委托模式的接近国际通行意义的总分馆模式,人财物由总馆统一管理和支配,图书统一采购、统一配置,并由政府主导。与苏州图书馆所不同的是,嘉兴图书馆在开始总分馆建设的短短一两年时间内就实施了政府主导,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成为嘉兴市市委、市政府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嘉兴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明确了经费投入和人员保障:①每个乡镇分馆的开馆经费为30万元,由市、区、镇三级政府各负担10万元。②每开办一个乡镇分馆,市政府给予市馆一次性30万元购书费,专项用于分馆的图书、期刊等资源配置。③进入正常运营后,每个分馆每年拨付资源购书费10万元,给予市图书馆作为专项购书经费。区财政每年为分馆提供10万元的补助经费,由市馆专款专用。乡镇财政负责馆舍日常维护、维修费、水电、通讯费及由当地配备的管理人员工资(一般3-5人)。④每建一个分馆,市人事局给市馆增加2名编制(1名事业编制,1名岗位合同工)[6]。

成都实践: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现状

2.1 成都市情

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成都是拥有2 3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2011年6月,成都市入围全国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成都市辖9区4市6县,面积1.21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 407万[7]。成都拥有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多处部级文化遗产以及厚重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和旅游文化,这里历史悠久,胜迹星列,积淀丰腴,代不乏人[7]。

2.2 成都市公共图书馆的历史与现状

成都建立较早的区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是成都图书馆(1912年)、温江区图书馆(1926年)、大邑县图书馆(1928年)、新都区图书馆(1930年)、金牛区图书馆(1938年)等,这些图书馆都有着较为深厚的史实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料[8]。

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2009年,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其中60%以上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基本完成重灾市县的图书馆、文化馆恢复重建。成都市现有区、县(市)公共图书馆20个,其中一级图书馆9个,二级图书馆7个,三级图书馆3个。全市区、县以上图书馆皆功能齐备,服务良好。

2.3 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投入机制

2007年,成都市文化局推出《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和《成都市农村图书流转工作方案》,提出:基层文化建设、管理、活动、图书采购配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日常维护、人员工资等经费主要由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流转图书由区(市)县图书馆结合本地农村群众的需要采购配送[9]。当年,正式启动市、县、乡、村四级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此后,市财政累计提供了1 .3亿元,各区(市)县累计投入近10亿元。2009年,成都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阵地达标全覆盖,实现了民众“零门槛”进入。当年,市委、市政府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属公益性单位的性质。

2011年8月,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总体目标:2012年,形成具有成都特色并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构建起城乡一体化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保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2012年4月17日,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强调在示范区创建中逐步将成都打造成“图书馆之城”。

2.4 成都市基层公共图书馆(室)服务现状分析

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中,基层图书馆(室)是最贴近群众,最能体现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场所。

按照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2009年,成都市中心城区建成77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454个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并开放;二三圈层14个区、市、县238个乡镇文化站已于2009年底全部建成。文化活动中心基本涵盖“六大功能”,即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多功能厅、活动陈列室、科普信息宣传栏等,不少于2 000平米的文化广场,也达到了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目标要求。全市3 341个村和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已全部建成开放。覆盖率百分之百。

笔者走访了高新区两个街道、温江区1个社区、都江堰市1个镇、龙泉驿区的乡镇、街道和村各1个,锦江区的街道和社区各1个,青羊区的1个街道、3个社区,成华区的1个街道、两个社区。其图书馆(室)共同特点是:馆舍、坐席、设施、藏书、管理人员、开放时间、规章制度等基本达标。

藏书:街道图书馆(室)2 000册以上,社区图书馆(室)500册以上。

馆舍面积:街道、乡镇图书阅览室场地100平米左右,基层服务点场地大于60平米;村、社区图书室场地不小于30平米。

阅览坐席:街道、乡镇图书馆(室)不少于30个;村、社区图书馆(室)不少于20个。

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40小时,五城区和龙泉驿区的街道和乡镇图书馆(室)保证了周六、周日全天开放。

管理人员:街道、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村、社区工作人员兼职1人;都是经过政府出面招聘上岗的,大专以上学历,有固定收入。笔者所到6个街道、2个乡镇、7个社区、1个村的图书馆(室),都配备了专职和兼职的文化站长和专业人员,除一个图书室因人员调整外,其他人员都接受过市、区图书馆的专业培训。

服务方式:图书借阅、读书活动、新书推介、科普宣传、电子阅览室服务、共享工程服务、公益讲座、播放电影。

服务人口覆盖率:理论上实现了15分钟文化服务半径,即居民出门15分钟内就能享受到方便的公益性文化服务[10]。

2.4.1 龙泉驿区的“三级总分馆制”和“一卡通”

龙泉驿区的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颇具特色。全区面积558平方千米,人口58.3万。为了改善全区阅读和信息环境,在区政府的文化经济政策保障下,从2005年起至2012年,历时8年,以区图书馆为中心、12个街镇乡文化中心为分馆、140个村(社区)为基层服务点的图书馆服务体系相继建立。2009年,政府又拨专项资金实现了“一卡通”所有软硬件配置。2006年至今,区政府每年拨出100万元用于图书馆建设。对“一卡通”读者可通过计算机检索到各馆的书目,在三级图书馆通借通还,方便群众就近借阅图书,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11]。笔者无论是在位于龙泉驿主城中心的兼具图书室职能的“市民休闲乐苑”,还是在稍远的乡镇西河镇及其三个社区、8个村,都目睹读者通过“一卡通”方式通借通还,十分便捷。2012年4月,龙泉驿区移动图书馆在成都市公共图书馆中率先向广大读者免费开放。

2.4.2 高新区的“通借通还”、资源共享

成都高新区是国家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西部的首家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图书馆设施设备先进,馆舍大气雅致,藏书12万册(件),报刊700余种。2011年9月20日,成都市高新区图书馆在成都主城区率先启动“一卡通”“通借通还”工程,辖区共6个街道的图书分馆正式成立。街道图书分馆统一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约6 000册/馆的馆藏资源[13]。

警示与启迪

无论是苏州自下而上全委托模式形成的“总分馆模式”、上海图书馆和嘉兴图书馆由政府全力主导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还是杭州图书馆对“一证通”的坚守,都体现了东部沿海城市政府和图书馆界同仁对图书馆事业由衷的尊重、理解、支持和付出,绝不是一时的“应景”之举。对于每一项工作,政策、财政、人本观念、图书馆意识、图书馆服务,都做得那么扎实、深入,切合人民群众的需要。笔者认为,其对成都还在完善中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具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3.1 成都市“一卡通”、“通借通还”尚待普及和规范

以“一卡通”、“通借通还”为基础的总分馆建设,作为公共图书馆实现广大读者普遍均等地享受基本阅读权益最有效的途径和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最科学的模式,弥补了基层图书馆(室)文献资源的不足,避免了资源重复采购,方便了读者就近借还书,在沿海城市和一些内陆地区已率先垂范,成都市的三个区也逐步推行(课题结束前,笔者了解到武侯区图书馆同时与一个街道和所辖社区的三级图书馆的“一卡通”、“通借通还”服务也已开始运行),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与最接近国际通行意义的总分馆制相似的苏州、嘉兴总分馆建设和成都市龙泉驿区“一卡通”模式,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图书馆工作人员由区文化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发放工资,人财物统一管理能够保障图书馆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同时保证开放时间、工作人员专职专用,图书馆在老百姓当中容易形成影响力和很好的信赖度。相比较而言,成都高新区的“一卡通”建设,资产属于投入方,高新区的芳草分馆通借通还的6 000册图书由区馆统一采购、加工和配送,可以外借,基层自己投入的图书10 000册则不能外借,不便于读者的使用;人员由基层自己聘用和管理,高新区的个别分馆并没有按照总馆所要求的时间正常开放,总馆也无权干涉。因为没有与总馆实现资源共知、共享和服务与管理的延伸,各分馆基本上是独立运行、互不干预、各自为政,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总分馆建设。

3.2 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缺乏政策保障

在成都市,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末梢的深入街道、乡镇、社区、村社的基层图书馆(室),数量上虽然增加了,但是图书馆(室)的规模、标准化建设、规范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等,仍然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信息需求。管理体制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尽管成都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设文件,却没有任何一个文件规定每年基层图书馆(室)的保障经费,也没有文件确定基层图书馆(室)每年在什么建设主体的经费保障下必须采购多少册图书、订阅多少种报刊,没有这些公共图书馆(室)基本的运行保障措施,就难以延续图书馆的服务、扩大图书馆的规模,更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由于没有政策规定,缺乏政府行为,难以实施。区、县街道乡镇图书馆(室)几乎都只有几千册书,社区大多几百册至1 000多册,虽比之前有进步,聊胜于无,但服务于当地成千上万的居民,仍为杯水车薪,不敷使用,离国际图联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每5万人应拥有1所公共图书馆以及人均拥有藏书3册相差甚远,也低于全国的0.33册的平均水平,离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是全市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达到0.5册以上亦存在很大差距。众多出台的关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文件,对基层图书馆(室)建设却缺乏实质性的保障,如市委、市政府 “关于确保各项经费足额到位”的标准中关于一圈层、二圈层、三圈层每人#元的公共文化经费,没有明确基层图书馆(室)应占有的份额。

东部发达地区图书馆联盟、总分馆体系的“浮动馆藏”、“动态式资产管理”,通过“一卡通”、“通借通还”让馆藏流动,他们甚至打破资产界限(成都市农泉驿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也是如此模式),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规模,使浩瀚的图书资源被广大读者最便利地使用。

3.3 专业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嘉兴每建一个分馆,市人事局给市馆增加2名编制,苏州市图书馆为分馆提供“孵化式“培训,上海图书馆与成员馆进行馆员的交换,这些都是为了确保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专业队伍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规范并与总馆统一,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价值,使老百姓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产生认可并建立信任。

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关于基层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的制度中明确:建立公共文化专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3名以上工作人员,每个村(社区)聘用1名宣传文化辅导员,发展不少于3名社会志愿者。笔者了解到,目前大多尚未达到标准。在高新区的中和街道,辖区面积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万人左右,馆舍面积400平米,阅览坐席30个,藏书6 000册,供读者免费上网的电脑有20台,规模可谓不小,却由于由1名街道办的公务员兼职,而这名公务员还有其他很多的工作任务,故无法保证图书馆的正常开放。即使高新区图书馆使用“一卡通”,实行“通借通还”的分馆,至今没有办一个借书证,并没有把“一卡通”资源真正利用起来,实为可惜。在成都市,一些社区图书室已不复存在,有些村社的读者虽然十分喜欢利用图书室,图书室却难以保障平均每天6小时的开放,原因是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成都市的乡村图书室基本上是由兼职管理。有益的激励机制缺乏和职业追求难以实现,造成基层图书室工作人员队伍不稳定,人员更换频繁,难以保证队伍的专业素养,也难以给公众提供丰富与专业的图书馆服务,政策不配套,有布置无检查,有号召无措施,则再好的愿望也难以真正实现。

3.4 图书馆服务意识有待强化

在成都市,多数基层图书馆(室)的服务方式还是看门守摊,被动服务,形式单一,活动不多。由于担心图书流失,对新到的图书管得太紧太死,读者选择的自由度低;基层图书馆(室)服务工作缺乏与国际国内接轨的服务技能和知识水平,在公众中尚未形成较好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3.5 全民阅读氛围尚未形成

在成都市,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意识不足。城市读者会舍近求远地到资源丰富的区、县、市、省图书馆去阅读,疏于对基层图书馆(室)的利用;在农村,青壮年农民大多出外打工,农民子女中考入大学、中专、职业学校等文化程度相对较高者又常年不在家,留守在农村的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弱于城市,对知识信息的获取需求也就相对较弱。

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目标是:到2015年,城乡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达到85%以上。现实是成都市各级公共图书馆缺乏对自身的宣传,不少群众并不清楚在各区、市(县)、文化中心和文化站存在可以免费读书、免费上网、免费借阅的图书馆(室)。由于缺少有影响的图书资源建设、读者活动等读者服务工作,图书馆对基层读者的培育不够,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使成都市基层图书馆(室)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成都市农泉驿区、高新区实行了总分馆制、“一卡通”和“通借通还”,延伸了总馆读者活动,图书馆知晓率较高。杭州图书馆的“一证通”工程就十分注重自己的宣传,每个“一证通”图书馆(室)门前都统一制作了标识系统,有的是宣传牌,有的是灯箱,形成一种宣传态势,向社会宣传图书馆理念,宣传“一证通”工程,激励了更多社会民众聚集到图书馆;嘉兴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以图书馆命名公交车站、地铁站站名,向市民宣传了图书馆,凸显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地位[12]。

思考与建议

4.1 建立总分馆制,提高中心馆的辐射功能

公共图书馆作为专业性很强的文化服务窗口,倘能效仿东部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总分馆制模式,在政府主导下,由区(市)县图书馆派员对分馆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配送、通借通还,统一服务活动计划、操作,则会有更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区、县(市)图书馆应在图书馆业务、管理、服务方式等方面对基层图书馆(室)进行指导和辅导。南开大学教授于良芝尖锐地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已经出现过数次基层图书馆建设的高潮,但这些经历留下的大都是失败的记忆,每次建设高潮都未及产生效果就开始消退,它们创建的基层图书馆也都不了了之。究其根源,缺乏后续经费、服务不规范是重要原因。这些历史教训表明,基层政府因财政能力有限,不适合作为公共图书馆这类需要长期较大投入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主体。依据国外图书馆的经验,实行总分馆制不但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全覆盖,而且能最有效地节约和利用人力、财力资源。这些经验表明,“合适的建设主体+合适的管理单元+适度的覆盖范围=合适的总分馆体系或图书馆系统”[13]。“总分馆”制是当前世界通行的一种比较科学的图书馆建设模式,有着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和运营模式,可以使资源配置合理、文献资源共享、责任分工明确以及节省人力资源,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职能。笔者到达东部沿海城市、成都市两个区馆,亲眼目睹和感受这些分馆延伸到街道、社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实现了联机检索、通借通还,就近借还图书,大大方便了读者,有效克服了因层级划分带来的服务鸿沟,提升了各级图书馆(室)的整体服务水平[14]。

4.2 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都以立法为根本前提。19世纪中叶,英美两国就颁布了图书馆法。西方国家公共图书馆兴办的特点:①公共图书馆设立和营运需要法律依据并由地方政府承担费用;②公共图书馆免费向所有居民和读者提供服务[15]。有法可依,是确立基层图书馆性质、任务、发展、规则,提供体制保障,保证经费投入,明确人员编制与待遇,保障公民基本阅读权益等重大事项的基础。不无遗憾的是,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和泱泱大国,建国以来,尚无一部国家的《图书馆法》。1910年,清政府曾制定并颁布了中国的第一部图书馆法《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16],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图书馆法的立法工作作为“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2008年,文化部、国家图书馆与中国图书馆学会共同组织成立《公共图书馆法》立法支撑研究课题组,新中国的第一部《图书馆法》立法工作正式启动[17]。至2009年,全国有12个省、市、自治区颁布了地方性图书馆法规和规章,标志着我国的地方性图书馆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4.3 加强沟通,强化政府角色意识

在东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良好的上海、苏州、杭州、嘉兴等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都与政府的重视、主导和支持密不可分。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流机构和重要服务窗口,需要政府的行政和财政的支持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无论是馆舍、硬件和人员的配置、书刊的订购及配送,都取决于政府的财政保障。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总体目标中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具备流动服务功能,各区(市)县区域内实现公共图书在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流转和“通借通还”,政府应该把“通借通还”的区域图书馆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基层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具体部署实施方案。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积极听取专家、学者、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建设能够满足一方百姓需要的、惠及城乡居民的图书馆(室),势在必然。

在总分馆的建设上,希望成都市政府能如东部沿海城市那样制定统一、切实、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在分馆经费、面积、设施、图书、报刊、电子资源等硬件和专业人员素养和再教育方面得到政策的具体保障,这样我们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才会给老百姓带去真正的实惠,才有可能将我们的城市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之城”。

4.4 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图书馆

农村读者和城市读者会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城市读者倾向于休闲、娱乐、求知、信息和资料的需求;农村读者首要需求的是提高收入水平的科技情报信息。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可以在老年读者偏多的城市街道和社区,建立中老年图书馆(室),馆藏以保健、养生等为主;在靠近幼儿园和小学的城市基层图书馆(室),建立儿童图书馆(室);在旅游氛围浓的社区,建立旅游图书馆(室);在人口密集的商业区,可以建立休闲图书馆(室);在农村,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馆藏建设也应该各有特色。比如温江的一些村镇,可以主要入藏花木种植的文献;在龙泉驿区的一些村镇,可以主要入藏果树栽培的文献;其他各个农村图书馆(室),都应有针对性地主要入藏当地主要农作物、特色产业的文献,辅以其他先进农牧业、科技文献和政治、时事、休闲、生活类书刊。这样根据需要、因地制宜的特色建设,会让更多的老百姓喜欢图书馆、信任图书馆并依赖图书馆,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普遍、均等的社会效益。

4.5 图书馆员专业化、制度化创新

最好由区县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总馆,派出专业人员到分馆管理基层图书馆。在街道、乡镇分馆,馆长应该是总馆派去的具有图书馆工作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应该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员。总馆对分馆新招聘的人员要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如苏州的“孵化式”培训、上海的馆员交换,保证工作人员熟悉图书馆业务,能指导读者阅读。此外,应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基层馆评比出色的集体与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帮助基层图书馆专业人员树立责任感、使命感与归宿感[18](杭州图书馆对各分馆进行考核,最高对分馆馆长奖励6 000元,最低奖励1 500元)。

4.6 培养公民的图书馆意识

公共图书馆应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培养公民利用图书馆加强学习的意识。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更多的富有影响力的主题读书活动,如知识讲座、寓教于乐的少儿阅读活动,到社区、广场、小区等居民集中的地方去宣传图书馆,请专家学者解惑释疑、解答热点政策问题和进行知识咨询等,引导大家更多地利用图书馆,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

总理曾上网交流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到四川彭州市新兴镇综合文化站考察公共文化服务情况时,饶有兴趣地询问图书室、农家书屋图书配送和村民借阅图书的情况,强调要切实发挥图书室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职能,让老百姓学到更多的实用技术,运用于生产和生活致富。并指示要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利用好,愉悦老百姓,让老百姓真正融入到健康、多元的文化生活中来。

《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优化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覆盖城乡,建设一批代表城市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都市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经过近年的努力,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作为目标远大、规模恢宏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成都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任重道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很长的路要走。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与成都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全市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需要以各级政府为主导,需要图书馆人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只有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和东南部沿海省市的先进理念,借鉴成功案例的宝贵经验,探索并构建一种适合自己城市特点的良性、普及、科学、高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才能会为成都这座文化古城注入新的血液,塑造新的风貌,给成都人民带来新的福祉[19]!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1-10-26]. .

[2] 四川省图书馆,成华区图书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及其制度保障[J].信息参考,2011(62):1.

[3] 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4]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润物细无声――上海中心图书馆建设十周年记[CD].上海:上海图书馆,2010.

[5] 李珊珊.书香漫姑苏,文化惠万家――苏州图书馆实施“总分馆”模式见成效[N].中国文化报, 2012-03-02(2).

[6] 成都市政府研究室.成都市情简介[EB/OL].[2009-05-27].http:///GovInfoOpens2/ detail_allpurpose.jsp?id=hxFWJD740xzGYqAQTjbd.

[7]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成都市情成都统计公众信息网.[EB/OL].[2012-02-01].http://www. /detail.asp?ID=46140&ClassID=020104.

[8] 史家健,李祥林,吴晓飞.成都文化文博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269-273.

[9] 王嘉.“文化地图”带你走进15分钟文化圈[N].成都日报,2009-03-02(10).

[10] 基层文化建设的“成都模式”[N].中国文化报,2009-05-27(2).

[11] 周晓红.“一卡通”构建城乡均等服务平台――成都市驿区图书馆区域“三级总分馆制”自动化管理服务模式探析[M]//姚乐野,钟刚毅.数字时代图书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12] 成都高新区文化指导服务中心.概况介绍[EB/OL].[2012-03-01].http:///.

[13] 张丽,于良芝.公共图书馆可实行总分馆制[EB/OL].[2009-09-01].http:/// nkzs/system/ 2008/01/21/000013517.shtml.

[14] 聂灿.深圳力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EB/OL].深圳商报,2010-06-18(C01).

[15] 李忠昊,王嘉陵.四川省公共图书馆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6] 王微.图书馆的法律政策保障与可持续发展[J].图书馆学刊,2011(10):1-3.

[17] 于良芝,邱冠华,李超平,等.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研究――全覆盖目标下的选择[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18] 林丽萍,陈峰.创新分馆模式 构建公共图书馆网络――厦门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19-22.

[19] 彭红梅.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成都市基层图书馆(室)建设调查报告[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1):19-23.

上一篇:培养面向市场与企业的综合性日语人才 下一篇:浅议如何开展初中英语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