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堂阅读课》看到的人文情怀

时间:2022-09-29 02:06:59

从《一堂阅读课》看到的人文情怀

【摘 要】《一堂阅读课》是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语文教学案例。这个案例,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智慧,发人深省。本文从人文情怀的角度出发,从课堂教学气氛的和谐、“后母”现象的解读、社会基本行为准则观念的渗透等方面深入解读这一案例,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教学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阅读

《一堂阅读课》是沙漠在《读者》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同时亦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这篇文章介绍了作者亲身经历的美国小学的一堂语文课。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深深的人情味,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富有感染力和启发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顾名思义,“人文” 一词的中心语是“人”,人文性体现的是对人的理解、尊重、关注。因此,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课程的定位表述如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 主要着眼于语文学科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上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而沙漠发表的《一堂阅读课》恰恰符合这一点,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启示作用。

一、教师尊重学生,课堂气氛平等和谐

《一堂阅读课》的开头是这样表述的: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了一个教室,他们的老师已经在那里等待他们,等孩子们安静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这节课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在这一堂语文课的初始环节,需要我们留心的一个细节是:在上课之前,教师已经来到教室等待学生,为上课提前做好了各种准备。“等待”是一个普通的动作,这个动作由老师做来却又有了另一层的含义——对学生的平等和尊重。这与我国上课铃声响后,教师出现在讲台是截然不同的,体现着不同的教育理念。

在我国,尊师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而在这个传统中,更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忽略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尊重。这种尊重不但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更应体现在教师的一切言语、行动中。

在《一堂阅读课》案例中,有这样的情节:

老师首先问孩子们是否知道这个故事,孩子们说知道,于是老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学生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在这里,当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讲完故事后,老师对其表示感谢。这个行为不但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更包含着尊重他人劳动的平等理念,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同时,细细品味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可以看出,教师始终以一种平等的、尊重的态度与血红色讨论、沟通、交流,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思考文本,继而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长期在这样平等尊重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下,学生自然产生尊重他人的平等意识,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和谐,学生会变得敢于发言,提出富于个性的不同意见,长此以往,教育会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这正符合新课标提倡的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的要求。

二、“后母”这一社会现象的人本解读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女性逐步摆脱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加之现代商品经济环境下的各种诱惑因子,离婚现象司空见惯,在东西方社会中比比皆是。从案例中“我注意到班级至少有5个孩子露出了不安的表情,我估计,他们也许父母离异了。”这句话可以看出端倪。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后母后父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关系逐渐变得复杂,矛盾较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何从一个客观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些问题,就成为一个难题。

在传统的儿童读物里面,后母绝大部分是负面形象,是凶恶、妒忌、恶毒的集合体,如著名的《白雪公主》的故事中的后母王后就是代表,她几次加害白雪公主,虽然都未能成功,但其形象却深入人心。其他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塑造中,对后母也多有批评贬义之处。这些都加深了孩子,也包括成年人印象中的负面因子。

在《一堂阅读课》这个案例中,教师对后母问题的处理却独出心裁,别具匠心。教师以一种宽容人性的的态度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后母这一现象,从人性这一角度解读后母心理。

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并要求学生诚实回答问题。这里,教师用使用了换位思考的方法,转换了学生的视角,让学生从“辛黛瑞拉的后妈”这一角度来思考同一问题,结果学生得出了结论: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在此基础上教师问“为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得出了结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教师最后总结:

“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他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他们不是坏人,只是他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他们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我们要谅解他们。”

教师的最后总结非常重要,她从更高的人性本能上告诉学生:爱自己的孩子才是父母是生来具有的能力,而后母对别人的孩子没有这种本能,但她们也爱自己的孩子。因此,要谅解后母的行为。这样,从更加宽广的“母爱”这一视角来引导孩子理解母爱、解读后母行为,使后母的某些行为合理化,不再给后母套上道德的枷锁,放到审判台上用道德的放大镜来剖析。

这样,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长此以往培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再一次遇到其他的社会问题时,就会独立思考,从更本质的角度来看问题,从更人性的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理解问题、处理问题,从而变得宽容与理解,无疑是有巨大的进步意义的;同时,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全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对于扭转社会固有问题和成规,作用也是巨大的。

这些做法,正符合语文课程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三、引导学生领悟“守时、自尊、自爱”等社会基本行为准则

人是群体性的动物,是社会化的种群,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一门功课。甚至有研究表明,情商高的人,其成功率要比智商高的人还要高。

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中,有很多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如守时观念、自尊自爱观念、形象观念等等。教师如何把这些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给小学生,逐步引导学生确立这些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基本人际交往准则,这就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的重要一块。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就明确提出: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一堂阅读课》中,教师极具艺术性地处理了这个问题,给我们以深刻启迪。

一切的观念渗透要从文本开始,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初步讨论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假设:

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通过看似简单的反向思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最终使学生领悟到其严重后果——王子肯定要吓坏了,还以为辛黛瑞拉是一个妖怪或者女巫呢,跑都来不及,绝不会爱上辛黛瑞拉。由此,学生就会明白: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同时,在此基础上着重提醒学生衣着打扮的重要性:

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同时,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进一步做了发挥和提醒: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

通过这样的逐步引导,在学生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人应遵守时间,注重自己的外貌仪表,不能太过邋遢,这是不受人欢迎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逐渐长大,经历越来越丰富之后,守时、外貌仪表这些观念会逐步内化为人的基本行为准则。而人基本行为和素质的提高,将会带来整体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

作者简介:乌彦博,女,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赤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上一篇:“以房养老”的模式及其问题分析 下一篇: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