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摭谈

时间:2022-09-29 01:54:2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摭谈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是构成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程是和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的,阅读是一种个体的单独体验过程,或者说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主要是思维能力和水平不同。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训练,在阅读中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理解作品的能力,形成较高的语文鉴赏能力。

一、激发兴趣,引导思维

初中生的年龄结构正是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过度的阶段,所以对他们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激发兴趣出发,有了兴趣便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才有了思考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就得到了发展。所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而且要让学生不仅仅对语文学习有兴趣,还要对思考有兴趣,以思考为乐。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养成思维的习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有兴趣的事物,学习起来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忘我地步,表现为聚精会生、积极投入,乐思、善思,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必然提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思考题,语言要坚持有趣,问题要具有思考价值,又不能太多艰涩,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能体会到思考的快乐。

二、巧设疑点,训练思维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启于疑”。可见疑是思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质疑后,才会培养学生的思维。巧妙设疑,犹如为思维点燃了导火索,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涵进行深入地理解,实现自身的个体阅读体验。例如《孔乙己》(鲁迅)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设疑:鲁迅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笔锋犀利,爱憎分明,他的文字就是刺向敌人心脏的一把刀,他曾经写过33篇中短篇小说,其中自己评价他的小说作品,认为《孔乙己》是他写得最成功的一篇小说,成功在哪里?小说中描写了不同时期,酒店里人们的哄笑,以这几次哄笑为小说的写作线索,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用意?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去细细品读该篇小说。学生被老师调动起来的思维,迅速地发散着,最终通过思考形成了答案,在课堂上进行了汇报和交流。

三、整体感知,促进思维发展

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个体感悟,实现自己的心理体验,因此同样的文章,因为读者阅历的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所以感悟到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不同。不同是因为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教师在进行语文的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文章的整体性教学,让学生对整篇文档的阅读中,感知文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提高整体的认知思维能力。目前有些学校的有些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是把文章给肢解了,细分段落大意,在一些重点句子上纠缠,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意境。我认为应该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思路,提高认知性阅读思维能力,运用自己具备的基本知识阅读文本,形成一种感性思维能力和体验,通过对文字的阅读,理解全文,感知作者的思想,感知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得到文字的滋养。提倡认知阅读,促进思维发展,可以分几步走,第一,辨认文字,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把握句词的认读,通过初读发现语法、修辞等;第二,感知课本大意,进入理解欣赏阶段;第三,梳理文本,重点感知,具体理解。

四、转变观念,提升思维

传统教学中,教学模式为填鸭式,学生被动听老师讲,是个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而如今,老师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和伙伴,是引导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教学策划者。所以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摒弃过去的教教材,变为今天的用教材教,活用教材,注意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能力提高,关注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老师要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这些理念,并在实际教学中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探索。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人,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例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的教学,一开始上课,我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非典期间,那些感人的画面,老师用包含深情的语言,深情解说画面的内容,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感动人的情境中。老师接着解说,是人与人之间的爱,铸成了一个堡垒,让我们共同度过了那道难关。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优美的童话,这个通话中也讲述了爱的故事,看看谁能体会出更深、更多的爱。然后再播放配乐朗诵《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学生在老师的问题中,大致可以感受到文章是写爱的,这是一种什么爱呢?有什么意义呢?从文本的阅读中,整体感知文字的美,意境的美,思想的美。

五、有目的去读,发散思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已经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名句。可见读对于理解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为他们设计阅读题纲,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个题目,同时自己也可以发现问题,主动质疑思考。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有人说21世纪的主题是创新,现在的中学生他们正好是这个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建设的脊梁,培养他们具有创新的精神非常重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多角度、多层面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性,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并且乐于思维和善于思维。

教学永远都是需要完善的残缺艺术,老师的努力和时代的要求总会有一些差距,因此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注重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给学生一个高屋建瓴式的指导和引导。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有效的教学就没有学生的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

上一篇:与学生一起设计数学习题 下一篇:从自身角度看提高教师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