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普及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时间:2022-09-29 01:12:13

3G普及对网络传播的影响

我国从今年开始启动第三代移动通讯(3G),2009年因此被称为“3G元年”,1月份3G牌照开始发放,5月17日中国联通率先推出3G商用服务,主要包括手机电视、视频通话、无线上网等三大功能,标志着3G普及正式拉开了帷幕。随着3G的应用与推广,手机媒体的技术瓶颈将被突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2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已达6.4亿,手机上网用户达1.176亿,基于手机渗透率之高,手机媒体可望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媒体之后名副其实的“第五媒体”――无线网络媒体。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信息移动终端的兴起,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参与社会、体验娱乐等的重要平台。伴随着网民力量的进一步崛起,3G时代的新媒体将成为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重要势力,网络传播在3G技术推动下长尾效应更加显著,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而且将深刻地改变着新闻媒介的生态与格局。

融合传播加速推动网民崛起

3G应用加速新媒体发展以及媒介融合趋势,对加快互联网与手机的融合、实现移动网络化和网络移动化起着促进作用。美国传播学者托马斯。鲍得斯曾在其著作《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媒》中预言:21世纪网络信息时展的趋势就是包括电视、报刊、电影、广播、网络的传播媒介与包括新闻、影视音乐制作、游戏在内的信息源的大汇流与合作,最终统一于全方位的宽带信息网络服务;数字化技术把文字、图片、影视和音响等各种形态的信息都整合为形式单一的数字信号,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处理、传递和服务,一举打破了过去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壁垒,随着3G建设和运营的不断发展,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三网合一”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加速。

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随着3G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借助互联网和手机传播速度更快、交互更多、形态更新、信息流动的无序性更为突出。融合传播打破了信息终端的限制,信息传播从单向的线性传播发展为去中心化的互动传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与力度都是前3G时代难以比拟的。手机媒体、Kindle阅读器等移动信息终端与互联网的结合,真正实现了信息传播的5w:即无论何时(Whenever)、无论何地(Wherever)、无论是谁(Whoever)、无论什么内容(Whatever),能找到对方(Whomever),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信息,并联系上任何人,网络传播过程中网民的地位与作用大大增强。

3G时代网络传播“受众主导”的趋势将更为显著。与传播者本位的大众传播不同,网络传播的突出特点是受众主导,受众“生产”内容,而不仅仅由传播者提供内容。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每个人既是信息的获得者,也是传播者,完全突破了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界限。互动性很强的手机电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过去只能被动收看电视节目,3G时代的来临将使手机电视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大众媒体,人们通过手机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还能够自己制作的视频节目等,手机媒体的成熟与崛起是必然的趋势,手机视频、网络视频在3G流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将获得迅速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不仅可以接受新闻信息,而且能够参与新闻信息的与传播,网民力量的进一步崛起是大势所趋。

网络传播的长尾效应更显著

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经济理论,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它认为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安德森说:“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主流产品和市场)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在一个没有货架空间的限制和其他供应瓶颈的时代,面向特定小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和主流热点具有同样的经济吸引力。”互联网经济是典型的长尾经济,网络传播的长尾效应明显。专家指出,互联网有足够多的用户和受众,使用者越多需求就越大,越能增加非热门产品的关注度与使用度,而需求又会进一步促进生产,从而呈现出一条“长长的尾巴”,

3G时代网络传播受关注的将不再是技术或渠道,而是内容服务,内容竞争将走上前台,信息技术和通讯设施则退居其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生产工具普及到大众中,生产成本也大量降低。由于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制作与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新闻的采集与不再是专业记者的专利,3G技术的应用使手机用户都具备了采集、制作、加工、上传、分享、交流各种原创数字内容的能力。网络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其内容资源很大一部分来自用户(网民),网民参与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是网络传播的重要特点,用户产生内容(uGC,即User-generated content)并互相分享的方式在YouTube、Wikipedia、Flickr、WordPress、Forum、Twitter等网站中都占据重要地位。网络媒体的内容产生、编辑和传输方式发生了变革,即从专业化分工转向业余化融合,凤凰新媒体CEO刘爽说:“比如内容产生,新媒体体现的是大量的网友参与,自发生成;内容编辑上,以前是编辑组稿,现在却按网民投票,投票率不高根本上不了,编辑也拿它没办法,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表现;新媒体的输出方式也更加个性化,我们可以定制RSS,可以主动推送,而不一定要定时在家里客厅收看。”这种基于新技术而被发掘的个性化需求正是“长尾经济时代”的根本生产特征。

受众主导带来的负面作用

受众主导下的网络传播具有双刃剑效应。受众主导并不能保证新闻信息传播质量的提高,3G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完成了信息的大量快速的传递,但是难以保证其真实度与准确率,这也是网络传播带来的悖论。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采访和新闻,但这些业余记者缺乏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没有核实的习惯,把关不严,所以他们提供的新闻的质量往往良莠不齐,如Twitter上的短讯、YouTube上的片段本身并不是新闻,但都作为新闻去,“放进篮子就是菜”,网络信息存在着真假莫辨的风险,爱尔兰一名大学生在互联网维基百科上杜撰了一段法国作曲家Maurice Jarre的名言,竟然被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报刊引用,就是最新的例证。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度很大,其公信力非常有限,目前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还比不上传统媒体。当网络面对信息是真或假还未弄清之际,就已经迅速传播开来,影响无远弗届,甚至是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洛杉矶时报》的媒体评论家戴维・萧撰文指出,“网络新闻的报道速度已经对新闻的准确性和新闻的职业道德提出挑战”。

近年来网络爆料之风盛行,香港艳照门事件之后,网络上“艳照”风波此伏彼起,如最近上海的“海运门”等等,除了商业利益的驱动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导致的,无论是视频还是自述,现在几乎可以不经过任何“守门人”而直接与公众见面,媒体对来源于网络的各种流言和奇闻没有进行严格审查,就直接播出,导致媚俗之风更加泛滥。而且对于公众和社会也可能造成误导。网络爆料文化对普通人的隐私也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在3G技术的推动下,网络爆料文化有泛滥的危险,以媚俗为特征的网络低俗化趋势可能会加剧而不是减弱了。新媒体的特点是受众“生产”内容,受众主导有利有弊,一方面提高了受众参与度,网络新闻平民味十足,与此同时,以视频、网络评论带动的网络传播,将更趋个人化和个性化,由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网络内容具有突发性、难以预测性等特点,要像对传统媒体那样实行事前监控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导致个人化、琐碎化以至庸俗化的信息内容充斥网络。面对网络低俗之风,每位网民都应“慎独”,对自己以及其他网友在网上的言行负起把关责任。

上一篇:开心网的办公室难题 下一篇:3G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