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与社会分层

时间:2022-09-29 01:01:02

贫富差距与社会分层

中国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的区分。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是政治分层为主的社会,那时社会上人们经济不平等程度较低,而政治不平等程度较高甚至存在较严重的政治歧视。改革开放以后,政治不平等程度大大下降,而经济不平等程度却大大上升。因此,中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并不简单地就是差距迅速拉大的过程。而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了政治上的不平等。这也就是说中国的分层差别一直就比较大,无论它体现为政治的不平等还是经济的不平等。

由此,有学者认为,社会不平等是一种深藏的社会结构内部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只不过是它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层本质上是人群之间的关系和人群占有资源的关系,当资源十分有限时,人群之间的关系必然十分紧张,社会不平等的程度也就必然较高,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差距就比较大。这种较大的差距既可以表现为经济方面的较大差距,也可以表现为政治方面的较大差距。从这一视角看,改革以来的社会关系并不是更紧张,而是有所宽松。改革20余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仅从有限资源会导致人群之间的紧张关系看,造成人群紧张关系的因素已有所减少。从实际生活看,社会各群体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已有所缓和。这一点特别表现在政治分层方面。因此,仅从经济不平等的上升就论证中国社会总体不平等程度上升,这有明显的缺陷。今日中国毕竟已消除了那种具有明显政治歧视的政治分层现象,这对于缓和群体冲突、整和群体利益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全面地评价社会不平等的状况,还是应该承认,不平等也有下降的这个方面。

研究收入问题与研究社会分层的其他问题一样,其内在的涵义是要解决公平问题,即什么样的收入分配体制是较为公平的,也就是“什么样的差距合理”。其实,这是一个极其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公平总是相对而言的,很难得出一个普遍的公平定义。在公平问题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公平观。一种是结果的公平观,即认为只有在分配结果上体现出比较小的差距,才是公平的。另一种是机会的公平观,即认为公平是给大家提供参与竞争的公平机会,至于竞争的结果有差异,那是人们努力的结果。与这两种公平观相对应,在考虑收入分配时,也就有两个方面的因素是应该加以比较的。一个方面是“先赋因素”,另一个方面是“自致因素”。所谓先赋因素,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经后天努力就具有的因素,比如,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又如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再如在严格实施户籍制度国家的户口类别等等。所谓自致因素,指一个人通过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因素,比如“教育水平、文凭”是人们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学习和通过考试获得的,“文化水平”是人们通过长期的文化积累而获得的,再比如职业是人们后天获得的等等,这些都是自致因素。从这两个方面看,相比较而言,在对收入的影响上,如果先赋因素更少一些,自致因素更多一些,那么,这样的收入就是较为公平的收入。

从这两方面出发,让我们考察一下我国两种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城市居民中实施的是全方位的等级工资制,即人们除了等级工资外几乎没有获得其他收入的可能性。此种体制的最大优点就是讲究规范、秩序。每一个劳动者都被定位在一定的等级上,整个体制井然有序。在决定人们的工资级别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一个人的资历和年龄。此种体制的最大弊端是束缚劳动者的活力和积极性。因为,它将每一个人定位在等级森严的工资级别体系上,人们很难突破级别的限制、很难超越级别,没有其他经济机会,提高收入的惟一办法就是“熬年头”。所以,在此种体制下,人们的后天努力与收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从这些特征上看,显然,它是以先赋因素为主的收入分配体制。

与之相反,我国自改革以来逐步推广的市场经济体制,它首先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机会,除了工资收入,奖金已经成为十分普及的现象,此外,人们也有可能获得经营收入、炒股收入、租金收入以及其他各种收入。随着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实现,人们获得收入的先天限制在逐步减少,后天努力的因素在逐步上升。从这些特征看,显然,它是以自致因素为主的收入分配体制。所以,如果这样比较的话,对于当前贫富差距的评价就存在一个从哪种角度来看的问题,如果是从机会公平观的角度看,改革以后,普通人的竞争机会比以前多了,所以,体制上是更具有合理性。

上一篇:财富分配存在制度性缺陷 下一篇:政府的再分配功能应当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