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时间:2022-09-29 12:27:14

甘肃省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兰州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对甘肃省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程度及甘肃省城市居民对于幸福感理解和要求进行了解,旨在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肃 城市居民 主观幸福感

一、研究意义

幸福是每个人都孜孜追求的目标,建设幸福社会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在2012年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汇。在全国范围内,各地都提出了建设幸福社会的目标,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提出要努力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正式提出了要建设“幸福甘肃”的目标。

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居民幸福感的研究不但反映居民的幸福状况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心理感知,同时居民幸福感的研究也可以作为反映社会发展、稳定程度的重要“指示器”,现在已逐渐成为政府相关部门了解社会民众心理状况,进行政策制定、营造改革发展氛围,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参考,因此,研究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甘肃省城市居民的幸福程度及甘肃省城市居民对于幸福感理解和要求进行了解,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甘肃省兰州市居民为调查对象,用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方式获得基础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一般方法,从城市居民幸福感总体评价入手,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家庭生活幸福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感知度、社会环境满意度等多个不同个体特征衡量兰州市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具体衡量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五段尺度设计,即“非常幸福”、“比较幸福”、“一般”、“较不幸福”、“很不幸福”五级,运用五级分别衡量调查对象的幸福程度,并对其分别赋予5、4、3、2、1的分值。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兰州市的城市居民,其中主要研究对象为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的常住居民。这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高于兰州市平均水平,同时兰州的主要高等学府也集中在该区域,因而最大限度地确保了被访问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能对于主观幸福感有较为理性的认知。

(三)样本情况

基础数据通过纸质问卷采用“当街拦问式”调查方式获得。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上旬,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35份,有效率为89.16%。部分人口统计学数据汇总情况如(62页)表1所示,从调查结果来看,调查过程中对调查对象的把握比较好。

三、调查结果

(一)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总体评价

城市居民的总体幸福感即是城市居民从总体上对自身幸福状况的全面评价。从表2可以看出:认为自己“很不幸福”和“较不幸福”的城市居民总人数为197人,占总体样本的36.7%,其中感到“很不幸福”的约为7.1%,“较不幸福”的约为29.6%,幸福感总体评价为2.949。

表2 城市居民总体主观幸福感基本描述

这就说明,甘肃省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总体上还处在中等位置:在大多数城市居民感到幸福的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居民对幸福和快乐的体验较低,对生活还存在较多的不满意,仍然感到不幸福。

大多数城市居民感到幸福,究其原因,主要是甘肃省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过去的十五年里,无论是全省整体的GDP水平还是人均GDP水平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持续走高;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加大,财政支出倾斜,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城市居民确实过上了更加富裕祥和的新生活。

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良好态势的同时,甘肃省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才仅仅是接近西部平均水平,地区发展水平在西部十省份中排名第七,也就是倒数第四,对全国发展的贡献度小,这与我们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和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二)不同个体特征下城市居民幸福感

城市居民的个体特征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的影响,即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城市居民对其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可能存在差异。

1、不同性别的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甘肃省城市居民而言,性别对于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很大。在现今的城市生活中,虽然不论是对于男性还是女性,都面临着极大的生活压力,扮演着同等重要的社会角色,也承担着同等重要的社会责任,但是,总体上女性的幸福感还是要略高于男性的,面临的压力也要稍小于男性。

表3 不同性别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2、不同年龄的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

由于人的生活条件和心理状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从而不同年龄层次的城市居民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可能存在不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年龄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调查结果显示:四个年龄段中24岁以下的城市居民感觉最幸福,这与他们大多处于求学阶段,还身在象牙塔之中,对于外面世界的复杂和竞争的激烈都没有特别深的体会有很大的关系;25-34岁的城市居民大多处于毕业找工作和建立自己家庭事业的阶段,面对较大的就业压力、婚姻物质基础的压力,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等,幸福感较低;35-54岁之间的城市居民幸福感最低,他们虽然处在人生与事业的巅峰期,但面对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面临着许多再适应问题和现实状况,如子女接受教育、子女婚嫁、对父母的赡养和护理等,这都使他们不得不对物质生活条件抱有较高的期待,在奋斗了半辈子后还要继续操心、继续奔波;老年城市居民的幸福水平处于中间位置。

3、不同职业的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

由于职业的不同,人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创造的社会价值与得到的回报都不同,因而社会上不同职业的城市居民在对幸福感的评价上有可能存在差距。调查中我们把城市居民的职业类别共分成了五大类。

表5 不同职业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不同职业类别间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出入,但总体上说不同的职业类别对于甘肃省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并不存在很大影响,出现的细微差异主要是与人们的认知有关。不同的职业面临不同的境遇、体验、压力和挑战,适合于不同的人群,也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和成就感。但同时有无工作对于甘肃省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很大。这主要是因为是否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往往与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工作是个人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工作是除了家庭之外,城市居民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大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拥有一份职业标志着一种合理的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和人生意义,工作与就业可谓实现人们自我价值、实现与人交往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4、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

通常来说,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学历不同,与其相对应的经济收入、消费、生活追求、社会地位、价值理念等各方面也就存在一定差异,就是说,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城市居民在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上可能会不一样。因此我们对甘肃省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与其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年学历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对于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存在一个波动上升的影响过程。总体上说,城市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其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对提高其幸福体验有积极的作用。

(三)城市居民的经济状况幸福感

甘肃省城市居民对经济状况的幸福评价如表7所示:在接受调查的535位城市居民中,对目前自身所处的经济状况感到“很不满意”和“较不满意”的分别为27人和131人,共占总体样本的29.6%;认为经济状况幸福感“一般”的有216人,占总体样本的40.3%。由此可知,有接近七成的城市居民对经济状况的幸福评价不高,只有不到三成的居民认为还比较幸福和满意,总体上甘肃省城市居民的经济状况幸福感较低。

表7 城市居民经济状况幸福感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广大城市居民对于自身的经济收入状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行物价水平还不够满意。

(四)城市居民家庭生活幸福感

家庭是我们人类在社会上存在的基本形式,对我们的生存和成长具有很大环境意义,因此,也必然会对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评价产生一定的影响。甘肃省城市居民对家庭生活幸福感的评价情况如表8所示:其中对目前家庭生活感到“很不幸福”和“较不幸福”的分别为23人和134人,共占总体样本的29.4%;对家庭生活评价为“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人数分别为180人和30人,共占总体样本39.2%。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家庭生活的评价较高,幸福水平较高。

表8 城市居民家庭生活幸福感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城市居民对于家庭生活这种较高的幸福度主要是来源于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氛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庭生活方面不存在影响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也不是说城市居民对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验着较高的幸福感。比如,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对于居住条件和环境评价“一般”,对于家庭收入情况也不甚满意,这都是有待我们解决和注意的。

(五)城市居民的基础设施幸福感

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完善程度与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涉及到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居民生活得更加便利、快捷和舒适,也有利于人们维持健康和加强精神文化程度,使居民生活得更加健康、文明和快乐。表9是城市居民对城市基础设施状况的主观幸福感评价:在被调查的城市居民中,对城市基础设施状况评价“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个体共有191人,占总体样本的35.8%;对城市基础设施状况评价为“很不满意”和“较不满意”的个体共183人,占总体样本34.1%;而感觉“一般”的共161人,占总数的30.1%。可知,城市居民对基础设施状况的幸福评价有好有坏,各占三成,在一部分市民体验着较高幸福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城市居民因对甘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存在不满而体验着较低的幸福感受。

表9 城市居民基础设施幸福感

经过统计收集的调查问卷可以发现,在生活设施、交通设施、生产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设施和娱乐休闲设施六大类基础设施中,甘肃省城市居民主要是对交通设施、生活设施、休闲娱乐设施这三类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较低从而影响其对城市基础设施状况的幸福评价。

(六)城市居民的社会环境幸福感

在对城市居民社会环境幸福感进行调查时,我们主要是从城市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相关政策的扶持、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安状况、公共服务状况、政府效率和公民权益保障等角度来设置具体的考察指标帮助被调查者进行评判。统计结果如下:

表10 城市居民社会环境幸福感

在被调查的城市居民中,对自身生活的社会环境评价为“很不满意”、“较不满意”和“一般”的共有361人,占总体样本67.5%,即说明超过半数的人对目前社会环境现状幸福评价较低甚至很低。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甘肃城市居民对社会环境的低幸福感主要集中体现在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政府效率、政府对民生的关注程度和对人民迫切需求的解决程度以及公民权益保障程度这几个方面。有关城市社会环境方面的建设和投入,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

(七)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幸福感

通过调查,认为所生存的城市生态环境令自己感到“很不幸福”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达13.2%,大部分的城市居民对其评价集中在“较不幸福”和“一般”,这其中认为“较不幸福”的共148人,占总数的27.8%,评价“一般”的共205人,占总数的38.3%;而对目前城市生态环境现状感到“比较幸福”的只有112人,只有总数的20.7%,并不存在对现今生态环境感到“非常幸福”的城市居民。可见,甘肃省城市居民生态环境幸福感不容乐观。

表11 城市居民生态环境幸福感

随着甘肃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甘肃大部分城市都纷纷开始以现代化都市的面孔展现在国人和世界面前。但高速的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生态环境问题。而自然生态环境在我们人类生存发展中占据着重要角色,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也极大影响着当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态环境水平作为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甘肃省一直是属于西部重度污染的省份,当问及“您所在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如何”的时候,很多居民表示不满。通过深入调查得知,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城市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沙尘肆虐;第二,城市的固体废物污染严重,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第三,噪声污染,主要是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市民们尤其不满的是日常的交通噪声。

参考文献:

[1]王文怡,吴明远,林瑞瑞.天津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J].当代经济,2012.8

上一篇:浅析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下一篇:我国物流高成本运行的原因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