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与学生间利益链及破解

时间:2022-09-29 11:31:41

论学校与学生间利益链及破解

摘 要: 学校学生间关系本应是和谐的,导致师与生、教与学种种不和谐的根本原因不是校长、老师的切身利益使然,而是由于更为复杂的教育利益链的作用。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它包括政府角色的转换与教育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两个方面。

关键词: 学校师生关系 教育利益链 制度创新

角色转变 主体多元化

一、学校师生关系现状及观点提出

学校与学生间关系本应是和谐的,但社会上、网络中、新闻里往往充斥着不和谐的音符。最近一则新闻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一著名大学教授和学生因为上课秩序问题发生肢体冲突,引起人们对教师伦理问题的关注。事后,大学的领导及同院的教授都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至于人们处理问题的不同态度和方式,这里不作赘述,但就问题本身而言,也只是师生关系种种不和协的一种表现。在教育领域,存在着一些更为普遍又难于解决的问题,如以学生成绩高低来考核教师成果而不管其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使高强度的识记训练禁锢学生的成长而忽略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以致一些人竟然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认识:教师体罚辱骂学生是对学生负责。对此,我们不得不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

有学者认为,种种问题的产生症结在于学校对其基本职责的偏颇,即无法平衡于帮助学生发展和为社会提供人才。也有学者认为,症结在于校长、教师的职业道德,即缺乏对学生基本的认识和尊重。但最近有学者指出,关键是由于教师的切身利益使然。①这个观点确实令人深思,按照这个观点,在今天这个以成绩论高低,以升学率竞生存的社会,教师和学校的那些领导们之所以漠视学生的权利,伤害学生的自尊,乃是利益动机在作祟。这些在社会中要生存的个人,也摆脱不了自然人的属性,要吃饭、要生存、要发展。要吃饭,就得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以抓学生成绩为工作重点;要生存,就得用高强度的机械训练来取代学生的天性发展;要发展,就得用既定的制度规范来禁锢学生的自由,以此获取晋升的资本。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学校、教师的困境,为问题的实际解决找到了契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事实仅仅如此吗?如果真是这样,这些以一己之私而抑制学生天性发展的“园丁们”又何以能得到家长的认可、社会的尊重,又怎能在这个市场化的社会中立足?

二、教育利益链相关者及其地位

这里谈到切身利益的问题,关系到广大教师们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有形及无形资产,以致于人们谈到教育工作者的利益便大皱眉头。对于教师追求自身利益的正当性及合理性,这里暂不讨论,但就教育关系而言,难道仅仅关乎校长、教师、学生的利益吗?问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事实上,就利益的主体而言,不仅包括直接发生教育关系的学校和个人,而且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府的立法部门、行政机构,企业单位、社会组织乃至私人投资者,他们都和整个教育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链”。

(一)政府

各种事实表明,政府一直是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主要投资者和管理人。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有责任为全社会提供各种非营利的公共产品。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可以提高自身管理的水平,使得社会良性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政府以财政资助或政策优惠的方式引导着教育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是整个教育利益链中最大的投资人,位于利益链的顶端,对于教育关系的内容和管理方式起着决定作用,也是教育关系中最大的收益者。但作为一种组织,其自身也存在“本位利益”,即在为公共利益谋求的同时,也会追求本部门的利益。②同时,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专职从事教育管理的行政人员也在不断增加,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他们个人的利益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对于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模式的变革起着重要作用。

(二)学校的高级管理人员

这里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学校校长、院长、系主任等主要行政人员。通常但凡学校和学生之间出现问题,人们便将矛头指向教师的道德水平,而这些作为管理教师们的教师,自然也成为指责对象。但从实际分析,这些管理教师的教师,充其量也仅是教育政策的执行者,而非真正决定问题的利益控权者。就其自身利益而言,无非也仅是和学校发展相关的些许个人利益,在实际操作中,表现为以经济效益为工作重点来减轻学校经费筹措的压力,以学生成绩为管理中心以谋得学校的升级和硬件提高,并以此得到个人晋升发展的资本。在整个利益链中,他们似乎也只是延续了政府的文件精神,从政府上一级的得益中分得些许羹食,并非是决定问题的关键。

(三)教师

教师在这一利益链中地位颇为尴尬,由于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学校与管理者的利益关系,便只能成为学生利益受害之“替罪羊”。一方面,教师的生存依赖于各种和学生成绩挂钩的工资奖金,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近些年报纸舆论的宣扬,使得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就是应“春蚕到死丝方尽,烛炬成灰泪始干”,对教师自身利益的追求抱有疑虑。一旦出现一些和传统观念相违背的情况,社会便将注意力关注在教师这些微薄的利益上,使得大多数原本正当的利益谋求因为一些“害群之马”的影响被不断放大,成为众矢之的。应该来说,教师夹于学生与学校领导者之间,成为两者利益关系无法调和的“替罪羊”,自身却非利益的最大占有者。

(四)学生

学生位于整个利益链的低端,在实行教育成本分担的背景下,是教育产品的真正消费者,却无法对教育政策的制定有话语权,也无法选择自己满意的消费方式。学生选择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资本,增加在劳动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由于教育难从受教育者本身来考虑,许多学子们于考试的重压下苦苦挣扎。这种唯分数的教育政策又不断阻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导致整个国民素质能力的下降,从长远看,必将反作用于全社会,阻碍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五)教育投资者

这里的教育投资者包括那些出于各种目的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的企业、银行、社会组织乃至私人投资者。在教育进入市场化运作开始,这些投资者便以一种补充者的角色出现在整个教育的利益链中,和政府的主体投资形成一种补充和抑制的关系。在我国,这种以私人或社会组织介入教育的投资方式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对于教育理念的贯彻、教育模式的创新还处于探索当中。但从西方成功的经验可以看出,这些多样化的教育投资人必定会为教育的多样化选择提供可能性。同时由于他们都具有管理专业化或追求利润化的背景,提供的教育产品必将高质量低成本,这又为教育资源的优化提供了可行性,并使政府淡出教育的前台操作,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

由上可见,教育制度的创新,绝非从教师或校长切身利益考虑即可。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涉及政府、市场、社会、企业乃至个人,制度的创新实质是协调政府、企业、个人间不同的利益分配,使其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而教育之所以长期以一种垄断产品的面貌出现,又和它作为一种消费品的长期短缺密不可分,所以增加教育产品的供给并抑制单方供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实现制度创新,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教育制度创新之措施

(一)政府转变在教育产品中主要管理者角色

多年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几乎承担着所有教育产品的供给,并对教育工作进行日常管理。其考虑范围多,涉及问题细:包括学校层次的高低、办学规模的大小、招生人数的多少、教学大纲的规范、学生评价标准的好坏等。深陷于各种日常教育管理的琐事,政府难有精力对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理念的贯彻进行深层次的论证和思索,同时一些行政官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自身能力的局限,在日常工作中往往“但求无功,只求无过”,对各种政策执行中的不和谐的关系和反馈往往视而不见,不能进行有效的追踪和处理,从而导致教育关系的设置从一开始就难以实事求是,并导致整个关系链的不和谐。鉴于此,政府应从微观的管理者角色转变为宏观的调控者,由“划船人”变为“掌舵者”。事实上,“政府管理角色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政府的作用降低了,反而变得更加重要和有效”。③而政府角色的转变,对重构利益链、创新教育制度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政府由“直接接触”变为“间接调控”,可以使得各个机构部门或行政人员无法再以自己的利益为考虑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从客观上切断各种钱权交易,为制度重建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可以抽身于“本位利益”之外,政府可以以“仲裁者”的身份对那些提供教育产品的部门进行“准入”筛选,对不合格的机构予以“除名”,并从宏观上对整个教育关系的调整提供有力保证。

(二)允许提供教育产品的主体多元化

传统观点认为,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选择上是政府和私人两者择其一,但一种框架的不完善并不意味着另一种便是最好的。科斯在《经济学的灯塔》中解释了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可能性,④而我国民办学校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可行性。在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世界,以及以人才而取胜的国际社会,我们有必要也必须改变传统对教育资源的集权管理,使教育产品的供给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缓解教育特别是高层次资源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才能使政府摆脱因教育规模扩大而难以承受的投资负担。

允许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对抑制政府机构的“本位利益”起到客观约束的作用,也为高质量、多层次、低成本的教育产品供给提供了可能性。在教育的利益链中,社会组织及私人的介入,打破了政府的主体决定地位,对各种教育政策的制定起到沟通和反馈的作用。同时,由于各种组织、企业、个人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处于不同的利益地位,他们所提供的教育产品也必然是不尽相同的。这又为校长们在学校行政执行的重心提供了选择性,为教师们对教育理念的秉持提供了可能性,为莘莘学子对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了现实性,从而从根本上摆脱校长无奈、老师苦闷、学生辛苦的局面,为教育制度的创新找到根本的切入口。

学校本应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老师也应是学子们灵魂构建的工程师,校长更应为祖国花朵的抚育提供温暖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对于学校和学生间种种不和谐,仅仅期望我们的校长和教师来肩负其自身的职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从更为广泛的关系网中为问题的解决寻找可行之道,以社会的力量对教育利益关系的失衡形成牵制作用,为学生的成长撑起一片天空。

注释:

①吴康宁.为什么学校会对学生的发展不负责[J].教育研究,2007.12:21-25.

②布坎南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政治活动也同样同市场活动一样,存在组织部门的利益,以自利原则为出发点,既注重从公共决策行动中获得利益,也关心自己所要花费的成本。

③盛冰.“政府控制”模式的改变(第4版).中国教育报,2003-8-9.

④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

上一篇:论钢琴演奏中的心理调控能力 下一篇:大学生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