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典雅的陆慕蟋蟀盆

时间:2022-09-29 11:11:56

据史料记载,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蟋蟀盆分南北两派。北盆以天津为代表,首推明末清初的赵子玉;南盆则是以苏州陆慕镇的余窑、御窑和庙前窑所制为代表。陆慕蟋蟀盆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本文就陆慕蟋蟀盆的发展历史,技艺特色和发展状况作一阐述。

历史溯源:从古到今的辉煌记忆

陆慕原名陆墓,因三国时吴国陆逊墓在此而得名。从地理位置上看,陆慕镇位于苏州北部齐门外,自古享有“苏州北大门明珠”的美誉,现镇城南端与古城早已融为一体,其东濒阳澄湖,西邻虎丘,北接蠡口和太平镇,已发展成为苏州相城区元和街道一部分。陆慕有两样“特产”名闻天下:一样是陆慕御窑金砖,北京紫禁城里的“金砖墁地”就是陆慕金砖辉煌历史的写照。另一样就是陆慕蟋蟀盆。它被誉为南盆的代表而闻名全国。

元代时,蟋蟀盆均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

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陆慕促织盆”条载:“宣德时苏州促织盆,出陆墓邹、莫二家。曾见镂雕人物,妆采极工巧。又有大秀,小秀所造者尤妙,邹家二女名也,久藏苏州库中,正德时发出变易,家君亲见。”陆慕镇西侧有个御窑村,素以精制砖瓦闻名,所制砖瓦具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特色。其实早在唐代时因风行斗蟋蟀,陆慕镇御窑村就有了烧蟋蟀盆的小窑。或许当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相关权威史料也就没有详细记载罢了。陆慕蟋蟀盆制作精选泥料,精心制坯,烧出的蟋蟀盆有乌、黄、白、青等色。出窑后还放在红茶水或河泥中浸泡,使泥盆吸足水分,故制成的蟋蟀盆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密闭性。民国《吴县志》称赞陆慕镇“制蟋蟀盆甚精”。

“”期间,因蟋蟀盆为“丧志”之物,日渐式微。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有御窑村和南窑村有一批农户,抽空烧制蟋蟀盆,当时还不能公开烧制,只能躲在房间里做盆坯,到夜深人静时才敢烧制。因此,生产数量很少。后来有农户将蟋蟀盆拿到苏州玄妙观出售,一只盆时价三角到四角钱。此后制盆农户逐渐增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烧制蟋蟀盆一度达到鼎盛时期,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陆慕御窑村、南窑村有150多户烧制蟋蟀盆,仅御窑7组就有蒋泉林等20户,南窑村的香炉浜和黄泾浜有37户,涌现出像袁中平、袁中华和苏晓红等一批制盆高手。他们继承烧制蟋蟀盆的传统工艺,某些制作技术和工艺已经超过前代,其产品供不应求,销往上海,无锡、南京,北京、天津,武汉、杭州、温州等地,并飘洋过海。自此,陆慕蟋蟀盆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个春天。

技艺繁复:制坯烧窑每一步都不可轻忽

陆慕蟋蟀盆制作精良,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按基本造型区分,有多角盆、马蹄盆,腰鼓盆等种类:按图案分,则有龙凤、鸟兽、花卉、山水和人物等题材;以盖式分有笠帽顶盖、平盖、坐盖、天落盖和飞边盖等,盖上常有“龙”、“虎”或“梅、兰、竹、菊”等字样;盆的底座有平底、凹底及三足、四足和六足,形状又分兽足、圆足、云足和芝足等,蟋蟀盆制作流程复杂,耗时很长,由于它有缩水的特性,其塑型难度高于一般陶瓷,制作蟋蟀盆工艺复杂,其工艺程序共达八十多道,这里仅介绍其主要制作工艺过程。

一、制坯

陆慕泥盆的制作工艺很复杂,制坯可细分为选泥、浸泥,搅拌、筛滤、晾干、踏熟,制坯,加光,托底,配盖,刮纹、做光、研磨雕刻等步骤。

制作者先是将澄泥进行一个夏天的晒泥,再经过一个冬天的冻泥:后放在水里浸泡搅拌,然后筛滤去除杂质,再放入水缸内静置数日,再筛滤,须反复三次,即“三搅三滤”,等待沉淀好将水倒去,留下沉淀泥浆,然后将粘稠泥浆装袋扎紧阴干货晒干,待泥干后,储存于室内,数月后才可使用,搓泥压模,做成盆身粗坯,再把底粘上去,配盖子,刮去外面的杂质,放在室内阴干,再通过修坯、雕刻、压花等多道工序阴干后才可入窑烧制,一个盆从开始到完成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一个精品泥盆的制作周期长达6、7个月,烧制中还要不断淘汰劣质品,最终的产品可以说是百里挑一。

制坯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不可轻视,特别是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1、选泥要选澄泥,即阳澄湖附近池塘底层的泥,这种泥的特点是质地细腻,不含沙,无杂质,吸收性好,可塑性强,属优质粘土,是制作蟋蟀盆的最佳泥料。

2、选好优质的泥土后,踩泥也十分关键。将泥置于脚下踩踏,脚底功夫不一般,软硬要吃准,踩到直至泥如同皮筋般可以拉长而不断,大约要花四十五分钟左右。

3、这个过程中,制作工艺者再热的夏天不能开风扇、再冷的冬天不能开空调,要是泥盆给风吹裂了或是给热裂了,那就前功尽弃。

二、烧盆

先将晾干的蟋蟀盆放到炉里烘干脱水,脱水完成后才可以烧盆。烧盆的要诀是掌握好火候,算准时间,弄得不好,会使局部乃至整炉报废。始以文火烧45分钟,继以急火烧2个小时,乘热时出炉。窑炉一般在傍晚5时开始点火烧盆,到第二天上午9时出炉。还有,烧盆的铁桶也很讲究,以桶体铁板厚度12-15毫米为最佳。每窑所装盆数,得视烧桶大小而定,一般装60只左右。所用燃料通常为废木料、树枝和稻草等。通常所见的黑色蟋蟀盆,比一般青色盆、红盆、白盆要多几道工序,需要在烧窑过程中加糠皮,让黑色烟雾将盆慢慢地熏黑。

烧盆的火候控制十分重要。它决定着蟋蟀盆最终的品质。而且,刚出窑的盆不能直接使用,要趁热放在水里浸泡十天左右,使其充分吸收水分。

蟋蟀盆成型之后,判断其是否好盆的标准也十分复杂,其中一条就是:敲之要有“铛铛”金属之音,而盆盖旋转起来,如风拂树叶般曼妙,能连续转十圈以上。

三、雕刻

烧制成的蟋蟀盆为素盆,精制的高档蟋蟀盆还需要用刀在盆体精心雕刻花鸟或山水、人物等图案,使其更为精美,雅致。

发展前景:让蟋蟀盆更具艺术性

陆慕蟋蟀盆作为南盆的代表,造型秀美,色泽明艳,外观古朴、典雅大方,在当今收藏界,受到广泛的好评和欢迎。而一般的蟋蟀盆作为商品和,却并非一帆风顺。这是因为它并非是基本的生活用品。它的兴衰和民间对蟋蟀的爱好紧密相关。随着玩蟋蟀盆的人日益减少,整个市场的狭窄自然就很正常。

蟋蟀盆制作遇到的尴尬,是民间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处于尴尬地位的反映。这样的地位,只言片语很难讲清,但是重实用性而轻艺术性的意识,正是使一些民间工艺在今天不能“自信”的内在原因。笔者认为,对于创作者而言,应该更大程度追求艺术性,使蟋蟀盆往艺术品方面发展,在艺术表现上加以强化,使之在收藏市场上成为高端藏品。目前,陆慕一带蟋蟀盆名家的市场前景确实很被看好,而且供不应求,价格也很高。这正是蟋蟀盆名家不断提升作品艺术价值带来的结果,很多买家不再只是将蟋蟀盆用来养蟋蟀,还用来作为观赏、收藏和投资增值。

苏州陆慕蟋蟀盆已于2009年被江苏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扶持保护。但这还不够,笔者建议,要让蟋蟀盆制作这一民间工艺普及到社会,办法之一就是让民间工艺尽可能地进课堂,放在学校或者开设专科课程讲授、普及,并加以研究,让蟋蟀盆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上一篇:海派玉壶的造型设计与雕刻技术 下一篇:白玉籽料的深层巧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