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6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29 11:02:56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46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用半夏泻心汤合增液汤配合枸橼酸莫利治疗,对照组单用枸橼酸莫利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76.09%,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7.26,P

[关键词] 胃轻瘫;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8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a)-062-02

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是糖尿病(DM)诸多并发症之一,临床以早饱、腹胀、呕吐、食欲不振、嗳气反酸为主症,其发生率占DM的50%以上[1]。它影响血糖控制,使DM患者诸多并发症加重和发展。2004年9月~2007年9月,我们采用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合增液汤治疗本病46例,并与单用枸橼酸莫利治疗的46例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型DM诊断参照1999年WHO标准[1];DGP参照文献[2]:①DM病史≥5年;②有早饱、腹胀、呕吐、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症状,并持续2周以上;③经各种检查排出胃、肠、肝、胆、胰等实质性病变,或肝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DM酮症酸中毒等;④排除其他可能引起上述症状的系统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

1.2 一般资料

92例门诊和住院2型DM患者,按就诊和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5~74岁,平均(54.3±8.3)岁;DM病程6~29年,平均(15.62±5.87)年;DGP病程3个月~2年,平均(1.08±0.64)年;合并冠心病10例,高血压病20例,高血脂症10例,口服降糖药治疗34例,注射胰岛素者12例。对照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36~75岁,平均(54.8±8.6)岁;DM病程6~28年,平均(15.86±5.75)年;DGP病程2个月~1.8年,平均(1.06±0.58)年。合并冠心病9例,高血压病21例,高血脂症8例,口服降糖药治疗36例,注射胰岛素10例。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按照DM的治疗原则,控制饮食、调节情绪、兼合并症对症治疗,继续口服磺脲类、双胍类或注射胰岛素有效控制空服静脉血糖在3.9~6.4 mmol/L,餐后2 h静脉血糖6.4~10.0 mmol/L以内;两组同时用枸橼酸莫利5 mg,每日3次,饭前30 min服。在此前提下治疗组加服半夏泻心汤合增液汤。基本方:半夏12 g、黄芩12 g、黄连6 g、干姜6 g、党参12 g、大枣10 g、玄参15 g、麦冬12 g、生地12 g、甘草6 g。辨证加减:寒甚重用干姜10 g、加肉桂5 g;热甚重用黄连10 g、加蒲公英30 g;湿重者去大枣、麦冬、生地、加苍术12 g、苡仁20 g、草果10 g;气滞者加枳壳10 g、厚朴10 g、柴胡12 g;纳差加鸡内金20 g、麦芽20 g;阴虚者去干姜、加石斛15 g、花粉20 g;嗳气者加丁香3 g、吴茱萸3 g、佛手片10 g;泛酸加乌贼骨20 g、瓦楞子30 g;血瘀者加丹参20 g、川芎10 g;脾虚者重用党参15 g、加怀山20 g、黄芪30 g。每日1剂,水煎2次,每次150 ml,分3次温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1.3.2 观察指标包括以下内容。①临床症状观察:主要症状有早饱、腹胀、呕吐、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分别在治疗前后记录其变化,并记分,共分为4级:0级为正常,记0分;1级为症状轻度,偶尔出现,记5分;2级为症状中度,经常出现,记10分;3级为症状几乎持续存在,程度重度,记15分。②治疗前后观察X线钡餐检查情况及不良反应。

1.3.3 疗效标准临床疗效通过疗效指数及X线钡餐检查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值-治疗后症状总分值)/治疗前症状总分值×100%。显效:疗效指数≥76%,X线钡餐检查胃蠕动或胃排空时间小于4 h;有效:疗效指数为51%~75%,X线钡餐检查胃蠕动较前增强,胃排空时间恢复到4~6 h;无效:疗效指数≤50%,X线钡餐检查胃蠕动或胃排空时间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46例,显效29例(63.04%),有效15例(32.61%),无效2例(4.35%),总有效率为95.55%。对照组46例,显效15例(32.61%),有效20例(43.48%),无效11例(23.91%),总有效率为76.0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7.26,P

2.2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肝功能损害。

3 讨论

DM属中医学“消渴”范畴,阴虚燥热为其主要病理基础,病程日久导致DGP。主要表现为胃蠕动减弱,动力低下,胃排空延缓,临床表现为早饱、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症状,故属于“胃胀”、“痞满”范畴。其病因多为素体阴亏、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疾病缠绵不愈、阴虚燥热更甚,气阴两虚,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中焦不健则运化无力,升降失司,气机不畅而生痞满;同时本病日久耗伤真阴,肾又为胃之关,肾中所藏真阴,乃诸液之本,为脾胃之生化之源,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胃,必致胃阴亏竭,胃壁肌肉失养而变薄,功能障碍而生诸症;阴亏热炽更甚,热在筋脉,则弛纵不收,懈惰弛缓,使胃壁推动无力;胃阴不足,通降无力,常伴有大便秘结,糟粕不得下行,反浊气上逆,而见腹胀呕吐。针对阴虚燥热、津液亏损,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的病机特点,治宜和胃降逆,开结消痞,养阴清热,增夜润燥为法。方中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顺其升降,寒热并用和其阴阳,攻补兼施调其虚实;增液汤“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开结降逆,和胃消痞为主药;干姜与黄芩、黄连相伍,辛开苦降宣达结气,以治心下痞。党参、大枣、甘草补益脾胃,复其升降之职;玄参养阴清热,生津润燥,麦冬益胃养阴,生地滋阴清热,与半夏泻心汤合用,既可治疗DM阴虚燥热的本质,又可兼制姜夏辛散伤阴之弊;半夏泻心汤又能制约增液汤之滋腻碍邪。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半夏不但能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而且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干姜具有扩张血管、促进消化、保护胃黏膜、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党参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增加胃运动,加快胃排空;黄芩、黄连具有抗菌、解热等作用;生地具有镇静、抗感染、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改善能量代谢,促进红细胞、血色素的恢复。有显著的“生血”作用。全方具有辛散不燥、养阴不滞、泻中有补、补中有泻、寓泻于补、攻补兼施的配位特点,合用共奏消痞散结、养阴润燥之功。但相对来说,中医治疗DGP起效较慢,按急其标,同时服用枸橼酸莫利片取其针对性强的优点,缓治其本,予中药养阴清热,辛散开结治其根本,中西医结合治疗则能迅速达到标本兼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从本文资料显示,治疗组4周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9%,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铁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6.

[2]戎士玲,李佃贵,范红梅,等.凉润通络中药对糖尿病性胃轻瘫患者血清胃泌素及体表胃电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1):976-978.

(收稿日期:2007-10-30)

上一篇:β-七叶皂苷钠在骨科治疗中的应用 下一篇:恶阻的辨证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