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世界遗产――澳门

时间:2022-09-29 09:06:04

2005世界遗产――澳门

2005年7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1处的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是今年中国申报的唯一的世界遗产项目。它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为一体,其中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处历史建筑。

专家认为: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它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的重要历史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是中国历史城区中极具特色的组合。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

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一个最重要的桥头堡,几百年来各种文化在澳门这块土地上互相碰撞、交流,形成了今天澳门独特的文化氛围。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与对话,证明了中国文化永不衰败的生命力及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以及中西两种相异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性。难能可贵的是,澳门历史城区到今天依然保存原有面貌和延续原有功能,从历史到今天,澳门历史城区都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她是澳门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存在生活中的一份“活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走进世界遗产――澳门

我从广州去澳门,交通十分方便,广州市内许多站点每天都有隔半小时或一小时一班直达珠海拱北的班车,声誉较好的“歧关车”直达珠海拱北关口楼下,坐电梯上去就是出境大厅了,非常方便。排队过了关闸,顺着人流或指示标志走到路口,向右转,就见到的士站和巴士站了。澳门的巴士还是很方便且比较经济的,服务也非常热情。从关闸巴士站去澳门市区中心的新马路就2.5澳元。坐“歧关车”还有一个好处,从关闸坐“歧关”的巴士到市区,凭原车票可以免一程车费。

在广州我就事先预定了在市中心新马路附近的住宿旅店。出关后,坐上“歧关”巴士,约二十分钟就到了濠江酒店,我安置好行李,带了摄影器材,就冒雨出门了。

澳门虽说是个弹丸之地,总面积只有27.5平方公里,其中澳门半岛仅8.8平方公里,但在这片面积比广州越秀区还稍逊一筹的土地上,密密麻麻地聚集着100多个古建筑文物景点,加之离岛海滨和跑马等许多娱乐活动中心,使澳门成为一个东西方文化多元并存的博物馆、充满了万花筒般诱惑的游乐园,足以令人流连其间、乐而忘返。过去许多人到澳门匆匆一游,只知道“葡京”,实在是可惜了澳门的大好风景。澳门这样一个融会华洋、多元共存、和谐交融、历史悠长的地方,全世界都没有几个。

按说除了胱械汉吐坊返罕冉显缎枰走跨海大桥,走遍澳门半岛市区内的大街小巷都不会超过一天时间。但实际上,在澳门这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却有许多精致的内涵,这里遍布着你意想不到数量之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和人文景观:18座古老精致的西式教堂和几十间大小不一的中式庙宇庵堂,2个海滨浴场,4座炮台古堡,8个前地广场,16个公园与花园,还有18间各行业门类的博物馆纪念馆等景点,如果你要把澳门这些充满丰富文化历史和宗教艺术的地方都走一趟看看,你起码要花上三天的时间。

本来我是计划按照网上介绍的“漫步澳门历史城区”线路来行走的: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亚婆井前地――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圣堂――岗顶前地――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民政总署大楼――议事亭前地――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澳门主教座堂(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大炮台――旧城墙遗址――哪吒庙――圣安多尼教堂――白鸽巢前地――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灯塔和圣母雪地殿圣堂,然后再去胱信摹傲环葡韵住宅式博物馆”和独特的黑沙海滩等景观。但限于连绵大雨的影响,只好改变计划,见步行步,把一些景点安排在白天,另一些景点安排在傍晚与夜晚,以求在此恶劣天气下仍能将拍摄目标拍出最佳的效果。

同是外国租界的澳门与香港有着天壤之别,这里处处洋溢着安逸休闲的南欧气息。濠江酒店位于澳门中部西侧的内港区,这一带街巷虽然狭窄,毗连的是一幢幢中国沿海地区典型的商住两用楼房,其底层是商铺、饭店和贸易行,上面是住宅或廉价旅馆,这里出售咸鱼、明炉烧烤的牛肉干和猪肉干(脯)以及特色糕点等澳门“手信”(赠友礼品),如果不是暴雨倾注,总是熙熙攘攘,来购物的、吃饭的、闲逛的人川流不息。吸引大批香港购买的澳门咸鱼,被香港“美食家”一致认为是亚洲地区最棒、最好吃的。从濠江酒店前面的小巷往前走,拐个角,不远处就来到澳门的城市心脏――新马路。

二、澳门的城市心脏――新马路

新马路这条马路的正式名称是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通常澳门市民称它为新马路,它是市区的主要街道,新马路的开辟,不仅把南湾和内港连接起来,同时也穿过以往的“基督城”和“华人城”,使上述地段成为澳门兴旺的商业发展区。新马路长不足一英里,但处处可见土生葡人的生活痕迹。新马路的西端紧挨内港的船渡码头和昔日着名的烟花之地福隆新街一带,其东端不远即是著名的东方赌城“葡京”。新马路的两旁满是药房、珠宝金行、银行、时装店,其中还有一座获得“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的传统中国当铺“德成按”典当行,“德成按”现已改建成“文化会馆”和“典当博物馆”。新马路是澳门著名的旅游商业街。

走到新马路的中段,就是澳门中心的议事亭前地广场。在广场的马路这边是民政总署大楼,这是一座二层楼高的建筑物,是一座庄严的、具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是澳门最突出的葡式建筑物。

民政总署大楼前身是中国的议事亭,回归前称为市政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为中国官员来澳会见葡人头目,处理在澳葡人具体事务、传达朝廷政令之地。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澳葡当局向中国有关方面购买了议事亭地段及其后方的华人住宅,并于1784年建成了葡萄牙风格的市政厅。民政总署大楼其外貌是1940年重修后形成的,后曾多次重修,具明显的南欧建筑艺术特色,例如:爱奥尼式的门柱,三角形的窗楣,麻石窗框,中央伸出的小露台,楼顶上三角形山花,以及后面的一座小花园,布置了葡式装饰和雕像。大楼入口门楣上,刻有葡文“忠诚可靠,谨此天主圣名之城”,是葡王约翰四世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颁赐给市政厅,以嘉许其对葡萄牙皇室的忠诚。除了众多的办公厅堂之外,二楼左侧还有一个古香古色的外文图书馆,主要收藏1950年前出版的西方文献,还收藏19世纪出版的西文报刊、西方古籍,其中不乏珍贵版本。

民政总署大楼的大堂设有旅游局的一个旅游咨询处,你可免费索取一份观光地图、公车路线指南和一些旅游介绍小册,这些小册子详细介绍了澳门旅游的徒步游览路线途和可观看的景点。这里也是来澳门的游客必到之处。这天尽管下着大雨,仍有不小来自大陆内地、日韩和欧美的游客前来参观。

民政总署大楼面对的议事亭前地是澳门旅游的地标性广场,这里历来为澳门市中心,也是庆典集会的场地,过去澳葡总督莅任,必在这里检阅海陆军警,即使现在澳门的许多节日庆祝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这里也是徒步游览的最佳出发点。整个广场路面全部用葡式黑、灰鹅卵石铺成波浪形的图案,广场中央有一喷水池,喷泉内有一个地球状的设置物;广场周围一带的楼宇建筑物正面大量运用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使这一带的建筑物外貌美观且统一,两三层楼高,都是典型的的欧式洋楼,鹅S、粉G、咖啡色彩的墙面,充满异国风情,连没去过澳门的人,也不会陌生。风光照片里这里是除了大三巴外澳门的另一个标志。葡式风情那样浓厚,在议事亭广场的喷泉旁坐一坐,你很容易有置身南欧的错觉。

住在议事亭前地邻近的许伯每天都要到广场来走一走,坐一下。看上去只有50多岁的许伯今年已经67岁,祖籍广东三水,17岁时来澳门谋生,做制鞋生意,经历澳门50年的变化发展,盛赞今日澳门政府的成就,对澳门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更是赞不绝口,说现在澳门的制鞋等生意都无法做了,制造业都把厂搬上大陆珠三角去了;现在的旅游局长有文化、有见识,澳门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后,全世界都再次重视澳门,来旅游的人多了,带动经济发展。他指了指雨中的广场,乐呵呵地说,这么大雨还有那么多人,人气旺生意旺,多好!他还说,现在做事就是要有文化,他就喜欢有文化的人,他骄傲地对我讲,他三个儿子,一个是博士,两个硕士。

议事亭广场喷水池的对面是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仁慈堂。仁慈堂由澳门首任天主教主教贾尼路(D.Belchior Carneiro)于1569年(明隆庆三年)创建,专办葡人慈善救济,因与当时葡国皇后莉娜在葡创办的“圣母慈善会”性质相同,故名“仁慈堂”。仁慈堂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欧洲慈善机构。仁慈堂现辟为博物馆,馆内展品主要包括代表仁慈堂历史的文物以及天主教教会祭器用品,集中反映出天主教来到亚洲并且在邻近地区传播教义而衍生的文化特色。参观仁慈堂博物馆需从楼侧边的小巷进去,那里还树立了一尊贾尼路主教的头像塑像。

离仁慈堂不远在议事亭前地的尽头,有一座鹅黄色醒目抢眼的精致教堂,那就是圣母玫瑰堂,这是澳门最古老的教堂之一,由西班牙圣多明我会教士始建于1587年,次年由该会葡萄牙教士接管。初建时,支木为架,结板为障,建成木屋教堂,后将“障”字音转为“樟”,故被华人称为“板樟堂”,沿袭至今;堂内最先供奉玫瑰圣母,因此称为玫瑰堂,1929年后引入葡国花地玛圣母(为葡人最崇拜之神)崇拜,故该堂又称圣母玫瑰堂。圣母玫瑰堂属于葡萄牙十七、十八世纪在东方流行并采用的建筑风格。教堂正面上部刻有玫瑰圣母和圣多明我派的徽号,其正面上下分为三层,整体上反映出十七世纪教堂的豪华而堂皇风格。教堂内部由一高阔的主殿及两个侧堂组成,主殿与侧堂由几个圆拱门分隔。教堂大门雕工精细,十分少见; 圣堂内的天花板布满图案装饰,其中有一皇冠图案,恰好就在主坛上;圣堂内部色彩缤纷,形状不一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图案,予人明快之感;祭坛上置有圣母手抱圣婴的塑像,圣堂内则摆放着花地玛圣母像,每年五月十三日的花地玛圣母出游即以此圣堂为起点。1997年澳门政府对教堂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在楼高三层的钟楼内设立了一所圣物宝库展览室,展出了不少收藏的艺术品式弥撒用品和木雕圣像的珍品。无论是圣堂还是圣物宝库,都允许游客任意拍照,这在国内是很难得到的。面对如此精美的宗教和艺术的珍品,我怎舍得放过,我把里面的景物对细细地尽量拍了个够,并且趁机在这里避避雨。我在这个玫瑰堂里面足足呆了差不多两个小时。

本来我还想与看护教堂的巡卫聊聊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的情况,没想到的是他们是土生葡人,至今讲的是葡语或英语,都不讲汉语,实在令人遗憾。

三、“MACAU”与妈阁庙

葡人在澳门的优越感,与其历史渊源是分不开的。

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蚝壳内壁光亮如镜,澳门因此被称为蚝镜。因为当时泊口可称为“澳”,澳门及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或濠镜澳。

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划出澳门半岛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为主的外国商人居住及进行贸易,葡萄牙人将这个用城墙围起的城市命名为“天主圣名之城”,贸易活动的兴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一个融合欧、亚、非、美四洲人民的“华洋杂居”的国际城市由是诞生,澳门从此发展成19世纪前中国主要的对外港口,也成为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

随着外国人的定居,他们把自己的建筑传统越洋带到澳门,使澳门成为近代西洋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尤其是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建筑物,无不显露出与葡萄牙本土建筑的密切关系。文艺复兴后的一些主要建筑形式、风格,结合亚洲其它地区不同的建筑元素在澳门产生了新的变体,形成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尤其是在明末清初,大量天主教传教士以澳门为传教基地,积极从事远东地区的传教工作,并由此创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篇章。这些传教士来自不同的修会,他们为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及人文艺术,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文化成就。而作为基地的澳门,在各修会的努力建设下,开创了许多“中国第一”的事业,如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中国第一所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中国第一所印刷厂(圣保禄学院附属印刷所)、中国第一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 A Abelha da China) 等等。由耶稣会在澳门开办的圣保禄学院(现已不存)及圣若瑟修院,为天主教在远东和中国的传教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中国籍的传教士,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

400多年间,在这块城区内,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瑞典、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朝鲜甚至非洲地区等等不同地方的人,带来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职业技艺、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澳门历史城区内盖房子、建教堂、修马路、筑炮台以至辟建坟场,展开多姿多彩的生活,包括各类文化活动。在这种机遇下,澳门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是当时中国接触西方文化的桥头堡。

十六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达澳门时,于庙前对面之海岬登岸,注意到有一间神庙,询问居民当地名称及历史,居民误以为指庙宇,答称“妈阁”。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此“妈阁”即是澳门半岛西南端的妈阁庙。

妈阁庙原称妈祖阁,俗称天后庙。妈祖阁是澳门著名的旅游景点,亦是澳门最古老的庙宇之一。妈阁庙石狮镇门,依山面海,沿崖建筑,由弘仁殿、“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以及观音阁等殿宇组成,其中正觉禅林规模最大;整座庙宇飞檐凌空,错落有致,四周古木参天,风光优美,是一座富有中国文化特色和岭南风格的宗教建筑群。游人经过庙门及花岗石牌坊,走进庭院,循着山麓的石阶小径,拾级而上,即可抵达建于f岩巨石间、就石窟凿成的弘仁殿。殿内四壁,雕刻着海魔神将,色彩斑斓,中央供奉天后。自弘仁殿至观音阁,沿着山崖有不少石刻,或为名流政要咏题,或为骚人墨客遣兴,楷草篆隶,诸体俱备。此外,庭院内有中国帆船石刻浮雕,传说娘妈曾乘此船自家乡出海,经历台风巨浪,平安抵澳。庙之最高处是观音阁,供奉观音大士。每年春节和农历三月廿三日娘妈诞期,妈阁庙香火至为鼎盛。除夕午夜开始,不少善男信女就纷纷到来拜神祈福,庙宇内外,一片热闹。

澳门民间的妈祖崇拜,与中国闽粤沿海居民妈祖信仰一脉相承。但是,由于社会和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澳门的妈阁庙在中国众多的妈祖庙中又别具特色。它既有中国以至海外妈祖崇拜传播和组织的典型特征,又因澳门是近代中国与西方接触最重要的商港,使妈阁庙成为最早向欧洲传播妈祖文化的地方。妈阁庙里的妈祖娘娘,见证了澳门几百年来由渔村向城市的转变,更保佑着这一块土地的海晏河清。

今日,但凡到澳门来的人,都要到妈祖阁去看一看,见识一下这座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也是澳门香火最旺、最具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代表性的寺庙。我来到此处,正是雨下得最大的时候,但这里一样是游人不绝,其中不泛外国游客,尽管打着雨伞也满身湿透,可大家游兴不减。

四、澳门的象征――大三巴牌坊

整个澳门就是一座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常被当作澳门象征的大三巴牌坊就是突出的一例。

“三巴”为葡文“圣保禄” (S.Paulo)的译音,因其主立面极像中国传统的牌坊,故名“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原为圣母升天教堂(圣保禄教堂)的主要立面。与火结有不解之缘的圣保禄教堂,从其雏型起始,至现时仅存的前壁牌坊,先后经历三次大火,屡焚屡建,最终成为澳门的象征。

圣母升天教堂始建于1580年(明万历八年),于1595年(明万历廿三年)和1601年(明万历廿九年)先后两次失火,教堂焚毁。1602年开始第三次重建,1637年(明崇祯十年)其主立面才竣工。圣保禄教堂是当时远东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号称“东方梵蒂冈”, 其正面前壁以花岗石筑成,由意大利耶稣会士卡洛斯•斯皮诺拉设计,本地葡人和日本及中国天主教徒参与兴建,融合了西方巴洛克特色和东方的风格,中西合璧,庄严宏伟,其精细雕刻,仅大三巴牌坊的造价,三百年前已达三万两银。可惜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的一场大火又烧毁了教堂,然而,花岗岩结构的主立面却仍然巍峨矗立。该前壁设有钟楼,上下分为四层,顶端有一个三角楣,每层都布满许多与宗教有关的雕像和雕塑。

游览大三巴牌坊,除欣赏巍峨壮观的前壁之外,还要细心浏览壁上精致的浮雕及其意义。从牌坊顶部逐层而下,先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其下再分三层,每层的壁龛均藏有一铜像,是澳门早年的制炮工厂出品。十字架对下是一具铜鸽,据说代表圣神,像的旁边围有太阳、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征圣母童贞怀孕一刹那时光。铜鸽之下是一个耶稣圣婴像,像的旁边刻有用以钉死耶稣的工具。在第三层的正中刻着一个童贞圣母雕像,旁边以两种花朵围绕──分别是牡丹和,前者代表中国,后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还刻“永恒之众”,一艘“葡式帆船”及“面目狰狞的魔鬼”。右方则刻有代表生命之树及圣母征服魔鬼并刺穿其骷髅的图像,象征正义战胜死亡。第三层的下面有一层壁龛,有四位耶稣会圣人雕像。牌坊的底部有三面大门,正面的大门上刻有拉丁文MATER DEI字样,意即“天主圣母”,两侧的门上刻有耶稣的记号 "IHS"。所有雕像均在澳门铸造。

在欣赏完牌坊上的雕塑后,有兴趣可进到牌坊后的圣母升天教堂遗址博物馆参观已修复好的地下墓穴,墓穴里安放着殉教徒的遗骨。1990年至1995年间,政府在牌坊后面昔日圣堂的地点进行了维修工程,并建成了一个天主教艺术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本澳各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画作、雕塑和礼仪饰物等展品。

大三巴教堂前共有六十八级石阶,宽阔而平坦,突显了卓尔不凡的气势和显赫的地位。

正是为了能够在图象上表现出“大三巴”的神韵,我选择了在傍晚时分来到这里拍摄。虽然雨势不小,给拍摄增加了许多难度,但根据过往的经验,我知道灰沉沉的天在夜将黑之前的30―45分钟左右会呈现幽蓝的色调,可以避免背景的一片死黑,丰富色彩,结合照耀的灯光,绝对有机会拍到色彩绚丽、气势不凡的相片。第一晚拍完后觉得不是太理想,第二晚又饿着肚子赶去守侯。傍晚的天空呈现幽蓝的色彩,灯光照耀下的“大三巴”橘红耀眼,青灰泛绿的宽阔长石阶上,跳跃着几把彩色雨伞和游人的身影,并不清幽的“大三巴”雨夜中更显魅力。希望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几张表现“大三巴”的作品能得到同好的认可。

今天,知道澳门的人都知道大三巴牌坊,因为大三巴牌坊象征澳门;知道大三巴牌坊历史的人,也会更深切地了解澳门,因为大三巴牌坊正是东西方建筑艺术交融的结晶,而澳门,被誉为是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城市。

五、圣安多尼堂及观音堂

星期天上午,当我赶到白鸽巢公园对面的圣安多尼堂时,周日的礼拜祈祷会已经接近尾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礼拜大堂里有参加礼拜的信徒约100人,其中葡人等洋面孔占了大多数。澳门华人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似乎仍在少数。但值得骄傲的是,现任澳门教区首牧黎鸿升主教就是一位澳门华人。黎鸿升主教祖籍广东南海,2003年6月30日接任成为澳门教区四百年来的第二十三任主教,是第一位在澳门土生土长的主教,亦是华裔人士出任此职的第二人。黎鸿升主教过去就曾在这个圣安多尼堂出任牧灵工作。

圣安多尼堂约始创于1560年,原用茅草竹棚搭成,是本澳最古老的三大教堂之一。1638年以石头重新建造,其后在1810年和1874年经过两次重修,至1930年教堂才形成现在的外貌和规模。两层的教堂正面顶部有古典式的三角楣,正中有一个壁龛,内置里斯本圣安多尼像。教堂正面对称的主体左侧连接一座三层高的钟楼。教堂内供奉的圣安多尼(Antonio),是葡萄牙广为人知的圣徒,被视为婚姻的主保,故往时结为连理的葡人多到此举行婚礼。也因为这个缘故,该堂被华人俗称为“花王堂”。

在“花王堂”外的庭院里,我们冒昧地拦住了当日主持祈祷仪式后正准备离去的洋神甫,这是一位白发魁壮、态度慈祥的老牧师,他只会讲葡语或英语,粤语只会几个简单的单词,幸好旁边有一位热心的教友帮忙翻译,知道了看上去只有70岁的他已经82岁了,从马来西亚来,到澳门已经70年了;他说他十分喜欢澳门,对于澳门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圣安多尼堂成为其中的一个点,他感到十分兴奋,对将有更多的人来参观、认识圣安多尼堂感到由衷的高兴,更加提高圣安多尼堂的知名度,是好事;游客增多并不会影响教会的正常秩序,很高兴我们来宣传澳门------结束访问时我们请教他的姓名,写给我们的名字是黎鸿升。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回来写稿时再查核有关资料,才发现黎鸿升主教不应该是他,因为资料介绍的黎鸿升主教是华人,而他是洋人,那么他叫什么名字?成为我的悬念。真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从圣安多尼堂出来,经过白鸽巢前地就进入白鸽巢公园。该公园所在的地方,古称凤凰山。后来人们常见一名葡籍富商饲养的白鸽漫天飞舞,就称这里做“白鸽巢”,之后辟为公园,便称做白鸽巢公园。另外,由于相传葡国著名诗人贾梅士(Luis de Camoes)曾在这里隐居,并写下不朽史诗《葡国魂》,为了表示对诗人的敬意和纪念,又称此公园为贾梅士公园,葡人在公园中竖立了贾梅士铜像,并在每年的6月10日为诗人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这是澳门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公园。现在公园内的一个以三石叠成的岩洞中安放着这位诗人的半身塑像。公园内小山环叠、古木参天,遍植花草,有凉亭、刻着棋盘的石桌椅等,是居民休憩的好地方,市民都喜欢来这里下棋、健身,呼吸新鲜空气。这里还经常举办各种社团集会或宣传推广活动。

在白鸽巢前地有一个巴士总站,坐上17路巴士,我们来到著名的古刹观音堂。观音堂不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但观音堂之名闻遐迩,除了其悠久历史以外,这里是签署中美“望厦条约”的地方,所以我要去看一看。

观音堂又称普济禅院,是澳门三大禅院中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占地广阔、建筑雄伟的一家。建于明朝末年,距今约三百六十多年。禅院为中国古飞式的佛教建筑,庙貌巍峨,深入三进,横连几座,具中国名山古刹的特色。禅院的首座是大雄宝殿,次殿是长寿佛殿,后座正殿是观音殿。院后还有广阔幽深的后花园,是一座颇具规模,港澳罕有的佛寺建筑群。

大雄宝殿正对禅院,庄严宏伟,供奉三尊三宝佛像,皆为丈八金身,魁梧雄伟,其中之一为佛祖释迦牟尼;殿旁悬有一个铜钟,古色斑驳,已有三个半世纪的历史。殿顶檐头瓦脊,镶有明朝琉璃瓦及精工镶嵌的石湾公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进入主殿观音殿,供奉观音大士莲台,樟木雕塑,十八罗汉分列主殿两旁,雕工精细,造型神态活现,其中位于左面的一尊罗汉,眼睛浮突、鼻骨高隆、鬓发卷曲,极像外国人,据云就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他曾在中国研习佛理。每逢观音诞期,殿内香火鼎盛,善信络绎不绝,场面热闹。

步入后花园,有一花冈石桌和四条长石凳的凉亭,这就是签订中美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 的地方。1844年,清政府国势日衰,列强觊觎,美国以顾盛为代表,与清钦差大臣耆英于澳门签署“望厦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港口,扩大美领事裁判权。1944年,禅院于石桌后方立一亭碑,记述此事。

六、澳门之颠――东望洋山

世界遗产项目“澳门历史城区”包括大三巴牌坊、妈阁庙等超过20处的中西式历史建筑。我今次澳门之行,就是为了“澳门历史城区”世界遗产项目,所以项目内的景点我基本上都跑了遍,郑家大屋、亚婆井前地、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圣堂、岗顶前地、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其中好几个景点都在维修之中,不对外开放。虽然雨天拍出来的图片会因为缺少美丽的背景――没有蓝天白云的映衬景物而相对逊色一些,但这次却有不同的好处:澳门几个前地广场富于特色的装饰地面,经过雨水冲刷显得更加洁净、有质感,反差没有那么强烈,效果会比烈日晴天好,但就难为了拍摄的我,衣裤淋湿是小事,相机镜头入水受潮使我心疼。为了拍好图片,有些地方我还去上两次。大三巴之夜令我振奋,而东望洋山松山灯塔之夜就令我难忘。

东望洋山,为澳门第一高峰,海拔93米,由于漫山遍植松树,又称松山。山上苍松翠柏,空气清新,是澳门人晨练的地方。闻名遐迩的松山灯塔屹立于松山之巅,这是中国乃至远东历史上最古老的一座巡航灯塔,高13米,始建于1864年,由当年澳门葡籍土生人威先地•罗沙设计,初期是采用煤油灯发光,后来随着科技进步,被电灯所代替,现在已改建成具有现代照明设备的灯塔,仍然向澳门四周通宵达旦地照射着,为航海引导方向。

在山巅望洋台上有座小教堂名为圣母雪地殿教堂。此教堂是东望洋山上最古老的教堂,建于1626 年,所供奉的是葡人奉为护卫航海之神,殿内建筑是 17 世纪葡国修道院的特色,天花板呈拱形。山顶还有一座建于1637年的炮台。在炮台上可远眺澳门岛全景。

也时常作为澳门旅游标志物的东望洋炮台、灯塔和圣母雪地殿圣堂,可以说是 “澳门历史城区”中比较特殊的世界遗产项目,从地图上即可看到,它明显偏离了“城区”,但偏偏它就进入了世界遗产项目,还两次出现澳门币上(1995年和2001年中国银行发行的面值10元澳门币)。正是它的特殊性,我决心要把它拍好。我第二晚在大三巴拍了几张之后,马上打的赶往东望洋山。当时天已黑了下来,又下着不小的雨,的士到达山顶平台后马上走了,整个松山之上不见一人,空寂幽深,我们只能借着迷蒙的灯光,凭感觉沿山间石道往山巅走去。莫说我心底不发毛,我身上可背着几十斤价值不菲的摄影器材。循山道环堡垒估计走了一半,来到一处凹进去像是城堡入口的地方,只见一扇小门已经关闭,四下也没有一点人声,想叫门也不行?心正懊悔:白来了,如何是好?还是同行的夫人心细发现那门并没有锁死,只是虚掩着可以推开进去。我们喊了两声,并无回音,于是壮着胆摸黑进入门洞,走进城堡。登上炮台,我们才发现,灯光照亮的松山灯塔和圣母雪地殿圣堂四周,只有几只猫在值班。尽管时雨时风,我还是抢时间用不同机子选择不同角度拍下了松山灯塔、圣母雪地殿圣堂和炮台许多镜头,并拍摄了几张远眺澳门的夜景。

七、澳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

由于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所以澳门文化是有深厚传统内涵的中华文化和以葡萄牙文化为特质的西方文化共存的并行文化,是一种以中华文化为主、兼容葡萄牙文化的具有多元化色彩的共融文化。数百年来,随着中国内地居民不断迁入澳门,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被带入澳门,形成了澳门华人的主体文化。如妈祖文化在澳门得到广泛传播,澳门仅供奉天后的庙宇就有10多间,作为民间信仰的妈祖信仰融入佛教、道教,成为多元信仰。甚至一些在中国大陆都已息微的民俗传统和手工艺,在澳门还有保存。

在离大三巴不远的包公庙附近,我们惊奇地发现了一家手工制作传统纸灯笼的作坊“鸿达行”。不要说在澳门,就是在广州,现在也难找到还用纯手工扎框糊纸的节日灯笼。作为澳门硕果仅存的传统灯笼制作师傅,71岁的苏师傅凭着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执着,用自己的双手,点燃中国民间艺术的灯火。令人想不到的是,苏师傅竟是一位澳门警察,他是在当差退休以后才全身投入传统灯笼制作的,他做灯笼不是为挣钱,纯粹是为了兴趣和希望这门传统技艺能流传下来,他扎制的走马灯、花灯和灯笼,深受港客和鬼佬的欢迎。

澳门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澳门在16、17世纪后成为贸易和传教中心后,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来自欧洲、东南亚等地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汇聚、融合,长达400年之久。澳门现存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文物古迹,具有东、西方风格的建筑物,大都具有“以中为主,中葡结合”的特色。整个澳门约有1/5的面积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在四百多年的历史里,中国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历史城区内,合力营造了不同的生活社区。这些生活社区,除了展示澳门的中、西式建筑艺术特色外,更展现了中葡两国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习惯的交融与尊重。这种中葡人民共同蕴酿出来的温情、淳朴、包容的社区气息,是澳门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地方。

供奉中国海神妈祖的妈阁庙,与在澳门被一般民众认作航海主保的圣老楞佐教堂相隔咫尺;葡萄牙人生活区亚婆井前地旁,坐落着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大宅;圣若瑟修院则是专为培养中国修士而设的神学院;岗顶前地上有葡人“大会堂”岗顶剧院,也有中国富绅何东的旧居。议事亭前地更是澳门华洋市民欢庆集会的中心广场,其周围的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玫瑰堂、营地街市、卢家大屋、主教座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等不同风格的中西建筑,更在毗邻而居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相映成趣。今日,澳门依然保存并仍使用着中国最早的一批天主教堂、中国现存最古老且完整的修道院、中国第一座西式剧院、远东地区第一座灯塔------而杂处其间的,则是中国岭南风格的庙宇、清末院落式大宅和广东“西关大屋”式民居。一些颇富历史纵深感的广场和街道,不着痕迹地将这些单个建筑连成了一体。

行走在澳门的历史城区,无需刻意,便可时时嗅到文化的气息。妈阁庙、关帝庙(三街会馆)、哪吒庙等所代表的民俗文化,天主教堂及修道院、基督教坟场等所代表的宗教文化,以及在主体风格、装饰细节等处体现出的建筑文化,都以各自的方式提醒游客,在这个狭长的街区内,东西方文化经过400多年的交流碰撞,已经互相渗透与融和,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和谐共存。

行走中,“历史”会意外地呈现出生动的表情。见证了中国与西方文化初次邂逅的妈阁庙,历经400多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在信众的香火中“德周化宇、泽润生民”;而与之相距不远、始建于1569年的圣老楞佐教堂,至今仍一日三次传出中葡两种语言的礼拜声。大三巴前地、圣母玫瑰堂和中式的卢家大屋内,更经常举办各类音乐会,为中国的丝竹与西洋的铜管提供舞台。

行走中,经常会与特色鲜明的民俗活动不期而遇。农历春节的鞭炮声依然在耳,庆祝土地诞、包公诞的戏码又已在二月份开锣。三月的天后诞令妈阁庙人潮涌动,四月的浴佛节更使整个街区热闹非凡,极富民族特色的舞醉龙和醒狮点睛开光典礼,将南欧风格的议事亭前地变成了一片民俗的海洋。同一条街区,在耶稣受难日和圣母诞生日,又会出现天主教苦难耶稣圣像巡游或花地玛圣母巡游的庄严队伍。而在基督教的圣诞节,这里更是华洋民众共庆节日的中心广场。

了解澳门、认识历史的一个绝佳途径便是:走一遍澳门的历史城区。

澳门旅游提示:

“漫步澳门历史城区”线路:妈阁庙位于澳门半岛的西南端,守护着内港的入口;港务局大楼位于妈阁庙左侧的妈阁斜巷,往前经妈阁街就到了郑家大屋所在的亚婆井前地;再往前经高楼街至风顺堂街,圣老楞佐教堂耸立在街的尽头。圣老楞佐教堂背后的风顺堂上街连著三巴仔横街,圣若瑟修院圣堂的大门就设在这里,而圣若瑟修院则与圣堂紧邻。三巴仔横街往右折上夜扌毕锸歉诙デ暗兀这里有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和何东图书馆。岗顶前地经东方斜巷向下走到新马路,旁边就是民政总署大楼;民政总署大楼对面的议事亭前地,左有三街会馆(关帝庙),右有仁慈堂大楼;由仁慈堂大楼经罗结地巷转左,澳门主教座堂(大堂)就在眼前;经过大堂,进入大堂巷,卢家大屋巍然地静立巷中;出了大堂巷就是板樟堂前地,左边是优雅的玫瑰堂,往前走,经卖草地街再转大三巴街,尽头处,正是著名的大三巴牌坊高高地耸立。大三巴牌坊右边是大炮台雄伟的身影,左边则是旧城墙遗址和哪吒庙。大三巴往左拐出花王堂街,映入眼帘的,是圣安多尼教堂,不远处就是白鸽巢前地,东方基金会会址与基督教坟场双双紧贴地候在前地的右侧。而东望洋炮台、灯塔和圣母雪地殿圣堂屹立在澳门半岛的最高峰东望洋山的山巅上,悄悄地观看数百年来澳门的变迁。

上一篇:集贤村:东山再起的传奇之地 下一篇:青藏铁路是形象工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