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装与节气

时间:2022-09-29 08:15:46

不管人或动物,身体对春天似乎总是怀有最直接的记忆。翻看古人历法,“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套话里却藏着俏皮。近些年来,不知是气候日益紊乱还是身体记忆出现了断篇,每每冬装刚刚卸下,身体还没从迟钝中醒过神来,热气就不由分说地扑过来,颇为不适。为了让身体尽量和气候契合,遂牵扯出一个颇为头疼的生活必选题,那就是:在这样古怪的春天,我们穿什么?

古话说“三月客难做,一头棉被一头货”,一点都没错。选衣服的人为难,可卖衣服的人岂非更手足无措?虽然现在商场购物日益衰微,网购已成青年男女血拼的新潮流,但即便嗅觉灵敏、机动制胜的网络卖家,也不知道在这种“不春不夏亦不冬”的时候,到底该给“亲们”上什么新。甚至有一种更极端的做法,卖家干脆就放弃春装,用秋冬装冒充一阵、抵挡一阵,然后选一个天气温到发烫的日子将夏天的T恤、短裤一股脑地上架,等于单方面宣判了春装的没落、春天的死刑。

词人韦庄写有名句“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一件可心的春衫竟能让少年志得意满、风发非常,再联想到其所在的盛唐气象,着实令人歆慕。无独有偶,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晚春》里,彼时正值最好年华的原节子一身圆领白衬衫、一件过膝百褶裙,扬起一脸樱花烂漫般的微笑,骑着单车自顾自穿过东京的春色,摇摇晃晃中有些怡然自得。着装的舒适自然而然带来舒畅的心情,而这些在春天留下永恒烙印的男女们,如此风流而神气地穿梭古今,怎能不令人嫉妒。

在一个日益扁平化、数字化的社会,一些传统上顺理成章的事情偏偏成为奢侈的行为艺术。“春风得意马蹄疾”,少时学校、机关、工厂在阳春三月动员起来,或组织一场短途的野餐,或计划一次长途的春游,皆是“不亦快哉”之事。然而今天这些有些文雅又沾些野趣的活动,却非要嚷出“脱掉烦恼、春之味道”、“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之类的口号,仿佛只有这样才顺理成章。殊不知,愈多的描画倒愈发暴露出摩登年代的困顿和迷惘。

古早时期,国人不但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且在一年之中也讲究按照四时节令休养生息。普通人家里放一本《四时篡要》,吉凶、占卜、禁忌、节庆、酿酒、播种,除虫、婚丧嫁娶等诸事节点,便能了然于胸。既然期盼已久的春天来了,那就不妨做些“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应景之事。少年时分烂熟于胸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人到中年后渐渐想不起只言片语。我们怀念节气,怀念习俗,怀念那些轻薄舒爽的春衣,怀念那些高高在天的风筝,毋宁说是怀念从前的生活方式。

不禁想起了孔老夫子的一段轶事:数千年前的某个春天,夫子与弟子们围坐闲聊谈人生,立志做王侯将相者眉飞色舞、情绪激昂;立志做行商坐贾者买进卖出、胸有成竹;惟独曾皙一人在旁默默鼓瑟,并无言语,直到被老师点名,才说出了自己渺小的春游计划:“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暖意盎然的晚春,择良辰吉日,五六位大人,七八个小孩,呼朋引伴地来到沂河边,此时冬雪刚刚化为春水,分外清澈又清凉惬意。欣喜之余除去春衫,扎入河中恣意畅游,就此完成了一个从冬天到春天的过渡――这么一个有些文艺和矫情的节气仪式,才是弟子曾皙所向往的。不料一向严肃端庄的夫子闻之大喜,非常欣赏,嚷嚷着要与曾皙同去,诸弟子无不开怀大笑。而我们印象中那位动不动就“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夫子,就此化为喜欢新衣、向往裸泳的可爱老头。

上一篇:英格丽·褒曼:永不凋零的玫瑰 下一篇:寻找不一样的B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