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处理及教学方法的运用

时间:2022-09-29 07:52:41

浅析对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处理及教学方法的运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提出,从2001年起,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从此,信息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必修基础课程。因此,教师如何教好信息技术课,学生怎样学好信息技术课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其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1.认真钻研教材

教师要从基础与实用角度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目前信息技术教材的主体内容是计算机基本知识的了解及学会常用软件的运用。由于各个地方开课起始时间不一,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材内容都涉及了相同的基础内容,只不过在每个阶段的教学深度不同而已,那么我们在各阶段就要注意教材的基础性,利用相同的基础知识演化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达到实用性。比如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就要抓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的知识、计算机的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及应用、常用软件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多媒体(图片、声音、视频)的处理、网络基本知识等,将学生从小学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引向深入理解掌握。例如在讲Office时,可在Excel中讲函数的运用,多媒体的介绍中可加入录音和视频编辑等方面的知识。

2.确立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结合,教师提供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在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应注意几个方面:设计日常生活实践中必需的任务或技能,并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教师应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支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成为独立的学习者;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相关思想将在后面的教材处理中体现。

3.确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与学习观

(1)教材观。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材的赋予性。教材不只是阐述一个原理,更要赋予方法、启迪思维、体验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某一案例时,应好好地把握教材的赋予性。另一方面,要充分意识到教材的案例性。教材设计坚守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通过案例举一反三,达到学习目标。案例中应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造天性,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和个性化,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创造性意见以及个性的感受、见解,并进行交流与分享。

(2)教学观。正确的教学观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其作用的巨大变化上,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例如:在讲解“Excel公式和函数的应用”时,可要求学生组成几个小组进行期末成绩统计,并进行成绩分析。教师指导学生创设一张成绩分析表,这样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景内容,激发学生透彻地理解本节内容,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手中的成绩分析表联系起来,并学会运用Excel 2000的公式和函数来解答这些问题。接着教师可将本节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提示给学生,启发学生将实际操作知识贯穿起来,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形成知识概念。

(3)学习观。正确的学习观是学生形成信息技术素养的前提条件。作为学生要有自己的学习风格与策略,形成自己对知识理解与应用的模式。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不懈的钻研探索精神,善于把当前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认真思考这其中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有用的知识体系。从这一点上看,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过程,而是学习者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譬如在讲Windows自带的视频处理软件时,老师讲完基本的操作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作一些MTV,以图片为主题或是以视频为主题进行编辑,资源的选择与环境密切相关,怎样筛选、组合、编辑,都要求同学们去认真思考。

4.充分利用学习的现有资源充

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收集为我所用的教学资源。基于Internet这样一个广域网,老师要做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收集并筛选资源。在这样一个广域网当中,由于信息的大众化以及许多的不适用性,因此,在对资源进行收集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辨别能力,吸取精华,摒弃糟粕。

现在的远程教育资源平台,一方面是卫星数据的接收,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器查看教学资源、时事信息、百科知识等许多方面,老师也可以参考浏览器上面的有助于教学的优秀案例及备课的素材资源,整合成课件形式。在这里,学生就像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随处可得到有用的信息资源,在这样一个资源平台上面,认真去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处理与加工,整合成自己所需的内容,让整个学习变得轻松、愉悦。

以上是笔者对信息技术课的一些体会,希望我们不断探索,进一步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中学)

上一篇:“做中学”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下一篇:刍议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