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赤峰市融入东北经济区问题探讨

时间:2022-09-29 07:05:25

金融支持赤峰市融入东北经济区问题探讨

摘 要:赤峰市北临东北老工业基地南与华北新兴工业基地接壤,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如何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成为赤峰市能否有效融入东北经济区的关键,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制订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为赤峰融入东北经济区提供支持。

关键词:经济基础;自然资源;金融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3-0067-03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东邻辽宁,南接河北,北部和西北部分别与通辽市和锡林郭勒盟接壤,属于东北经济区和华北经济区的结合部,国家已将赤峰市列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范围,为赤峰市更好地融入东北经济区提供了政策基础。同时,赤峰市与东北经济区在人才、技术、自然资源等方面互补性强,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关联度较高,具备共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从现实情况看,在具备政策优势、经济合作基础等前提下,如何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成为赤峰市能否有效融入东北经济区的关键,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制订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为赤峰融入东北经济区提供支持。

一、赤峰市金融发展现状

(一)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

根据相关经验,在一般的情况下,1个单位的金融投入能带动0.8―1.5个单位的GDP增长,带动0.08―0.15个单位的财政收入增长。以赤峰市为例, 2009年全市金融机构投放贷款394.67亿元,按照经验测算,所投放的贷款可带动GDP增长315.72亿元―592亿元,占GDP总量的35.59%―64.85%,可带动31.57亿元―59.2亿元的财政收入增长,占当年财政收入的38.37%―71.95%。

(二)金融对企业信贷需求的满足程度较高

一是从贷款在金融机构间的分布情况看,2009年末,赤峰市各项贷款余额395.53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额211.6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3.52%,政策性银行贷款48.7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12.3%,城市商业银行贷款14.8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74%,农村信用社等其它金融机构贷款120.39亿元,占比30.44%。

二是从贷款分布行业情况看,2009年末,第一产业贷款额87.6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2.4%,第二产业贷款额145.9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37.29%,第三产业贷款额157.7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0.36%。

三是从对企业的贷款满足程度调查情况看,28%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能足满足企业正常的生产需要;43%的企业认为能够借到银行贷款,但贷款额度还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不足部分还需要通过民间借贷等方式筹措;29%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的门槛较高,难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

(三)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

赤峰市中小企业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效益差,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低,产品更新换代能力弱,全市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赤峰市不断探索融资新方式,开拓融资新渠道,与国家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合作,探索出了由管理平台、融资平台、担保平台和信用促进会四个机构组成的“三台一会”新型融资模式。赤峰市政府组建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办公室作为管理平台,成立了赤峰市永昊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和赤峰市恒德中小企业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中小企业搭建了融资平台和担保平台,融资平台作为借款主体,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赤峰市还建立了风险转移机制、风险分担机制、风险补偿机制、风险信用机制和风险维权机制“五位一体”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为中小企业贷款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确保了银行信贷资金零风险。在实际工作中,赤峰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旗县区政府每年也安排一定数量的基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一旦中小企业贷款还不上的时候,由政府的风险补偿基金代偿。同时,赤峰市还通过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通道。在构建和完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工作中,赤峰市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全市32家小额贷款公司已经有26家开业运营,覆盖全市12个旗县区,扩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2010年上半年,已经开业的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6亿元,金融服务平台累计为全市1.5万户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了16亿元,为中小企业解决流动资金6个亿。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为赤峰市中小企业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四)金融体系建设相对完善

赤峰市银行业机构布局比较完整,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信用合作社、邮政储汇部门均在市及辖区旗(县)设立分支机构,全辖金融机构网点总数为580个(不包括保险公司)。其中:农业发展银行网点13个,工商银行网点38个,农业银行网点80个,建设银行网点27个,农村信用社网点345个,农村合作银行23个,包商银行机构网点27个,村镇银行网点1个。与全国金融业布局体系相一致,赤峰市金融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银行、保险市场并存的金融格局,服务功能相对齐备,具备支持赤峰市经济快速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金融支持赤峰市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市场资金来源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赤峰市99%的企业属中小企业,受其资本来源的限制,生产资金不足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2009年末,赤峰市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9.3亿元,支持中小企业358户,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5.1%,占辖区中小企业总数的22.13%。据对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的50家中小企业的调查,2009年资金需求总量为8.2亿元,实际贷款额只有2.22亿元,仅占总需求量的27.07%。

(二)不良贷款偏高

截至2009年末,赤峰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0.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64%,比上年下降1.85个百分点。从实际情况看,赤峰市金融机构清收化解不良贷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尽管这些不良贷款大多都是历史积累形成的,但由于这些不良贷款长期处于沉淀和无效占用之中,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信贷投放能力。

(三)资金外流问题制约金融对经济的有效支持

近年来,赤峰市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导致大量的信贷资金被上级行抽走,形成了大量的存差资金,而本地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却因得不到信贷资金支持而失去了发展的机遇。据统计,2009年末,赤峰市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存差资金达233.44亿元,比上年增加44.68亿元,增长23.67%,其中工行66.14亿元,农行112.3亿元,中行15.1亿元,建行39.3亿元,分别占存差资金的28.33%,48.11%,6.47%和17.09%。如此规模的信贷资金不能用于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任其外流,确实值得地区政府和金融机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

(四)金融机构“画地为牢”,体制因素的存在造成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

目前,商业银行基层行的贷款权限受到了严格的限制,造成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首先,基层行只有组织资金权、贷款调查权和收贷权,对经济结构调整所需的大额资金没有审批权,不利于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手续繁杂,周期过长;第三,贷款投放相对集中,近年来,经济效益好,还款有保障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得到了金融机构的青睐,在信贷资金投向和投量上得到了倾斜,而大多数中小企业却难以得到信贷支持。2009年,赤峰市工、农、中、建四行单个最高贷款占比分别为20.46%、22.13%、24.31%和40.31%,最大十户贷款比例分别为73.02%、62.84%、69.32%和81.75%。这些信贷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造成了信贷业务的萎缩,资金供求矛盾突出。近五年来,赤峰市GDP年均增长26.78%,,但同期信贷投入年增幅还不到22%,信贷投入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

(五)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利率管制、信贷配额和金融资产单调等“金融抑制”

首先,制度建设方面的不足。往往金融监管机构,如银监会,想对金融市场出现的问题进行管制,但无奈由于缺少制度性的规定,如不健全的法律体系、行政规章、信用体系的不完善等,使管制的活动无法操作。

其次,金融监管过严,抑制金融创新。金融监管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保持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会抑制金融制度产品方面的创新。在我国,在严格的管制下,金融产品缺乏多样性,已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样国内的很多理财家往往都喜欢选择国外的金融工具,这不得不说是我国的一大损失。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区域金融合作框架,制定和完善区域金融政策

通过建立经济区域金融协调机制,整合金融资源,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区域金融合作一定要遵循“平等、互惠、自愿、双赢”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逐步推进。

(二)加快构建统一的区域金融市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可以建立区域产业、企业与项目信息库,向金融机构开放,寻求建立区域政、银、企共享信息平台,引导金融机构适度统一信贷审核标准、评估程序及发放条件,促进资金供求双方在区域内实现大融合,从而提高资本运转效率。

(三)拓宽融资渠道,配合金融机构信贷投放

发挥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的融资支持作用,同时灵活运用多种融资工具,增加直接融资的比重;加强银团协作,一方面金融机构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在论证可行性的前提下,同一个项目可由多家金融机构共同支持,有效发挥金融机构的合力作用,另一方面对项目、企业的支持应打破地域、行际的条框限制,因地制宜,灵活自主地为项目、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满足市场主体的不同金融需求

针对区域金融需求特点,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发挥杠杆贷款、信托投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为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企业扩张、跨区域合作项目开发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同时,通过建立区域产业基金有效深化区域产业的优化与整合,推进区域市场的开拓,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五)加快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

一方面大力发展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以满足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另一方面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同时要推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组建支持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金融机构;同时地方政府应为引进大型金融机构创造有利条件。

(六)建立面向东北的产权交易市场

充分利用沈阳产权交易中心,可以将赤峰市的产权交易机构与东北各市产权交易机构实现联合,在此基础上,建立跨区域的产权交易中心,实现资源联合的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平台。

(七)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金融服务环境

一是加快推进区域支付系统的对接,将实时支付系统、票据联合结算系统的服务地域扩展到东北地区。二是健全区域征信和信用担保体系,建立跨区域的企业信用查询协作机构、企业资信统一标准和相互信用担保协作体系,形成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监督和失信惩罚机制。三是推进外汇便利化服务,大力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拓宽境外投资企业融资渠道,继续开展中资企业境外担保境内放款试点。

(八)地方政府要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改善金融运行外部环境,为企业有效融资提供有利条件,打造金融信贷、外商投资多渠道注入的“资金洼地”;要出台相关的金融优惠政策,包括财政支持政策、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赤峰市更好地融入东北经济区。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拓展信贷业务市场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新形势下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研究